
在韓劇中,歷史穿越都快變成國民想像了。《暴君的廚師》又一次把我們帶到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場域,影集講的是剛拿到米其林三星餐廳工作獎勵的主廚延志永(潤娥飾演),被時空漩渦捲到500年前的朝鮮王宮,遇到擁有絕對味覺的暴君李獻(李彩玟飾演,原型為韓國歷史的燕山君),一邊面對宮廷陰謀,用廚藝求生存,另一邊,和這個皇帝談個戀愛,把穿越、宮廷、愛情與料理寫在一起的劇本,並不少見,《暴君的廚師》讓觀眾信服穿越者在古代主導料理的可能性這一節點,算是很努力,可惜功虧一簣,尤其是對於歷史重新詮釋的結尾,過於牽強,幾乎把前面的鋪陳都推倒了。

改編自朴國宰的小說《作為燕山君的廚師生存下來》,韓劇對穿越的情有獨鍾,我想,除了能讓觀眾暫時逃離現實的壓力,還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文化衝突的戲劇性,讓現代思維對上古代制度、今日味覺撞擊傳統膳食,這樣的對抗本身就是戲,浪漫張力與權謀張力同在,比純現代愛情劇更容易構造衝突與戲劇性。
穿越不是新鮮把戲,《暴君的廚師》能盤據Netflix排行多日,讓我點開並追完,靠的就是前半部讓料理成為故事推進的設定。影集開始,女主角以現代料理技術,如舒肥、醬味調製、分子料理、飲食觀念等,對抗古代飲食限制,是影集的一大看點。不得不說,《暴君的廚師》劇組在美食拍攝上的心思,是能讓人留下印象的。湯汁翻滾的瞬間、刀刃切開食材的聲響、火候控制的呼吸感—這些鏡頭確實拍出了讓觀眾「聞得到味道」的錯覺;種種《中華一番》式的入口想像,在美食特寫、食材質地、演員「與食物互動」的細節裡,都沒有省工。這些場景確實放大了「味覺張力」與角色感情的連結。
然而,視覺的成功並沒有掩蓋劇情的失速。 這類穿越劇常見的悖論、因果關係、時空衝突、知識傳遞限制等,都容易成為邏輯陷阱,像是為什麼主角記得未來,為什麼不被懷疑,如何取得食材、廚具、火源、保存方式…當《暴君的廚師》在每集的料理支點不再真正推動情節,而只是視覺噱頭,它便落入「美食秀+情感拖線」的窠臼。特別是明朝使找來到朝鮮國的一大段戲分,影集中後段因為支線陰謀繁雜,情感線又過度拉扯而失焦,暴君也不知道暴在哪,母親被廢、童年陰影的PTSD,想到再提一下;幾乎所有角色都涉入權謀鬥爭之中,女主角為了保命的廚藝,漸漸地,也就失了力度。
為了將暴君轉為仁君,劇本將料理設定為權力與情感的橋樑,虛構的燕熙君藉由延志永料理的引導,轉變成具備人性(甚至是戀愛腦)的君王,穿梭時空找上你的現代重逢,面對歷史的再詮釋,失焦的過程裡,《暴君的廚師》能讓我看下去的,只剩下潤娥與李彩玟的明星魅力。好在全劇只有12集(不排除還有下一季)…但這樣的觀看經驗,就像進到一家米其林餐館:菜餚華麗登場,入口確實驚艷,然而吃到最後卻顯得單調,甚至讓人有些膩口。

原因在於它沒有回答一個核心問題:穿越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只是完成一場戀愛、做滿一桌佳餚,那麼穿越就成了換皮不換藥的設定,這也讓舒肥牛排、馬卡龍、大醬義大利麵、植物肉排等,變成漂浮在歷史之中的幻象。把美食與權力的連結過度浪漫化,歷史被包裝成戲劇的衝突點,表面看是各類元素齊聚,實則只剩下戲劇效果的煙火。
當戲劇為了回到歷史線收束時,更讓人覺得《暴君的廚師》選擇了最華麗的擺盤,卻沒有把食材的魂魄煮透。看完之後,留下的不是飽足,而是一種「這桌宴席,究竟是為了誰而料理」的空洞感。這不只是《暴君的廚師》的問題,而是現在許多穿越題材劇的疲態。當它們一次又一次選擇在歷史表面上撒糖、賣情懷,穿越就只剩下換景的藉口。

當然,這些只是我腦補的多餘想像。看完像《暴君的廚師》這樣的話題影集,我腦中浮現的卻只有一個更單純的疑問:穿越,還能不能找到新的想像力或切入點?例如:《極度不妥!》或《重啟人生》。說到這,我乾脆打算重溫一次日劇《仁醫》。那部作品不只把穿越拍成娛樂,更把它拍成對歷史的凝視與對人性的追問—至今仍是我心中穿越劇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