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前代 GB200 平台,GB300 在功率 (TDP)、熱管理需求、功耗密度、散熱壓力等方面都可能大幅提升,這意味著散熱設計與散熱零組件的重要性被放大。
因此,如果奇鋐能從 GB300 的液冷需求中取得角色,其業務與訂單量都有可能被向上拉升。

一、AI 熱潮導入液冷主流化:奇鋐跨進「AI伺服器第一線」
NVIDIA 的 GB300 平台是新一代 AI 超級運算架構,單機功耗突破1000W,傳統風冷系統已無法負荷。
這波熱功率革命,直接推升液冷(liquid cooling)成為資料中心新標準。奇鋐正是這場轉型的受惠者。
這意味著:奇鋐正式踏進全球 AI 核心供應體系的門口。
二、產品單價與毛利率雙升:從量產廠轉為高技術廠
GB300 所使用的液冷模組(含水冷板、快接頭、分歧管等)單價比氣冷方案高出 30%~50%。
液冷設計涉及流體力學、封裝密封與高導熱材料技術,進入門檻高、良率要求嚴。
這使奇鋐的產品結構明顯升級:
- 液冷模組 ASP 上升、附加價值提升
- 獲利結構轉向高技術含量產品
- 市場法人預估毛利率上看 35% 以上
在傳統風冷毛利僅 20% 出頭的產業中,這是質變式的成長。
三、獨特垂直整合能力:打造「冷卻全模組供應鏈」
奇鋐不只生產冷板,而是逐步掌握整條液冷價值鏈。
其策略分三層:
- 上游製造:掌握高精度水冷板、流道設計與焊接封裝技術
- 中游連接:與子公司富世達協同開發快接頭(UQD),確保系統密封可靠性
- 下游整合:與伺服器廠及雲端業者(CSP)共同進行系統測試
這種垂直整合,讓奇鋐在 AI 液冷市場中擁有「供應鏈稀缺性」。
一位法人分析師形容:「液冷是門系統工程,能一條龍做到的公司,全世界不超過五家,奇鋐是其中之一。」
未來可能走向
綜合上述,GB300 對於奇鋐來說是一個強而有利的機會,但要真正變成重大的成長引擎,還需幾項條件配合:
- 快速放量與拉升訂單
奇鋐需在 GB300 液冷產品從小量出貨階段,順利爬坡到中、大量出貨階段。這要靠客戶驗證、供貨能力、良率控制與成本控制都同步到位。 - 技術與可靠性優勢確立
在高功率、高熱流密度情況下,可靠性是客戶首重條件。一旦奇鋐在這方面表現穩定,會比競爭者更具競爭力。 - 垂直整合與關鍵零件布局
除了水冷板外,快接頭、分歧管、CDU、管路模組等環節都可能是高價值環節。若奇鋐能掌握更多環節、或透過子公司策略布局(例如其子公司富世達在快接頭領域就有動作)會使其整體價值鏈更強。 - 風險控制與多元客戶佈局
不可過度依賴單一平台或單一客戶,也要做好成本控制與品質控制,以免在訂單起落中被拉扯。 - 新一代(如 Rubin 平台 / 更進階 GPU / ASIC)接續性布局
GB300 只是其中一波,如果奇鋐能在後續平台(譬如市場上提的 Rubin)也能保持主力地位,那麼其成長能見度更大。報導中就有提到奇鋐在 NVQD / Rubin 接頭等領域也在布局。
如果上述條件能被滿足,那麼 GB300 對奇鋐很可能帶來幾年內營收與獲利的跳躍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