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被自己蠢哭的凌晨。
我看著 NAS 硬碟燈狂閃,正在同步剛從淘寶買的、超過 10GB 的「文案及劇本大補包」。
諷刺的是,我上個月存的「機器學習入門」根本還沒看。
我的數位資產,是我焦慮的證明:
- 我訂了十年《經理人月刊》,看過的不到 20 本。
- 我買了三年《哈佛商業評論》,資料庫存了上百篇,詳讀的不到 10 篇。
- 我訂了 ThinkingLab,兩個月只讀了一篇。
- 我 Evernote 的「稍後閱讀」裡,有超過 600 篇文章在排隊。
- 我電子書櫃有六百多本書,打開過不到兩百本,讀完的不到 20 本。
- 我 Chrome 開了 87 個分頁,每個都像未竟的承諾。
- 我買了 5 年份的混沌學院,只看了 8 門課。
- 我買了 2 年期的一堂學院,快到期也只看了 5 門課。
我像隻數位松鼠,瘋狂把各種看起來閃閃發光的堅果(資訊)拖回樹洞(硬碟),然後再也沒碰過。
我告訴自己這是在「學習」、「投資自己」。
放屁!這根本不是學習,這是我對自己發動的「知識 DDoS 攻擊」。
我的大腦像台被無數請求淹沒的破爛伺服器,硬碟塞爆,CPU 100%,系統日誌全是 Error: Connection timed out。
我囤積的不是知識,是焦慮。
每次看到新東西就想收藏,心裡總有個聲音:「不存下來,以後用到怎麼辦?」
但事實是,這些東西只會讓我更焦慮。
收藏越多,愧疚感越重。
每個未讀分頁、每本沒打開的電子書,都像個未完成的任務,在腦中不斷閃爍紅色警示燈。
我開始懷疑自己根本沒能力學習,只會假裝努力。
我以為人生會隨著經驗增長而升級,結果只是把問題從一個硬碟,複製到另一個更大的硬碟。
✔ 你以為你在蓋圖書館,其實你只是在蓋垃圾掩埋場
我曾經以為,我缺的是更好的工具。
於是我買了更大的硬碟,從 1TB 升級到 4TB,就像幫伺服器擴充硬碟陣列。
我試遍了所有筆記軟體,Notion、Obsidian...,搞得像在評測哪套監控系統的儀表板最酷炫。
結果呢?
我只是從一個小垃圾場,升級成一個有超大容量、還有漂亮分類標籤的「智能化」垃圾掩埋場。
我只是把成千上萬篇 Evernote 文章,倒到 Notion 繼續堆積!
事實是,問題從來不是工具,而是我處理資訊的「流程」根本是個 Bug。
工具只是讓我把垃圾分類得更漂亮,卻沒解決垃圾越堆越多的問題。
我一直在換工具,卻沒想過換腦袋。
我對待每篇文章、每堂課,都像在處理一個沒目的的 http request。請求進來了,我 200 OK 接收了,然後呢?沒然後了。
這些資訊被堆在記憶體裡,沒被處理、沒被執行、沒被寫入資料庫,最終變成耗盡系統資源的殭屍程序(Zombie Process),讓我的大腦越來越慢、越來越 Lag。
我不是在蓋圖書館,我是在蓋一座超大垃圾掩埋場。
✔ 停止收藏,開始「立項」:把每一次學習都當成一個專案
直到有一天,我在處理一個工作上的爛攤子時,突然頓悟了。
這個頓悟,不是在什麼禪修或大師開示的場合,而是在一個我被 Bug 卡了三天的下午。
那是一個客戶系統的緊急修復,一個超刁鑽的 memory leak 問題。為了追查源頭,我被迫去啃一個我 2016 年寫的、但現在完全看不懂的垃圾程式碼。我一邊罵當年自己是智障,一邊硬著頭皮去查官方文件、去 Stack Overflow 翻找蛛絲馬跡。
就在我終於定位到問題,打上補丁,看著監控圖表上的記憶體曲線恢復平穩的那一刻,我突然愣住了。
我發現,我剛在三小時內,學完了一個我之前「收藏」一年但從沒打開過的框架知識。
為什麼?
因為我有個非解決不可的「專案目標」:幹掉那個該死的 Bug。
我們工程師從不為「充實自己」去學新東西,我們是為了「活下去」。那我為什麼在個人學習上,就變成一個只會 git clone,卻從不 git push 的廢物?
我想我懂了。
因為在工作上,我的價值是「交付成果」。但在個人成長上,我誤以為我的價值是「擁有多少知識」。
我囤積那些課程和文章,不是真的為了學習,是為了在心裡貼上「我很上進」的標籤,來緩解我對未來的焦慮。這跟在 Steam 遊戲庫裡囤積從沒玩過的 3A 大作,本質上沒任何區別。
✔ 把每一次儲存,都變成一個「專案啟動會議」
現在,當我看到一篇很棒的文章或一堂想上的課,我會強迫自己停下來,在筆記軟體裡開一個新檔案,然後像專案經理一樣,回答三個該死的問題:
- 【專案目標 (Objective)】: 我到底想用這個資訊「完成」什麼?是為了解決我最近的「理財選擇困難」問題?還是為了寫一篇關於「FIRE 運動」的部落格文章?
- 【交付成果 (Deliverable)】: 這個專案的「產出」是什麼?一份 300 字的筆記?一段可以發在社群的程式碼範例?或是一個能解決我實際問題的 Excel 模板?
- 【截止日期 (Deadline)】: 這專案預計什麼時候完成?一週後?還是今天下班前?
這個過程很痛苦,像極了每次開會前都要硬寫一份又臭又長的會議議程。
但效果驚人。
痛苦的不是寫計畫,而是必須誠實面對自己:
「你真的需要這個嗎?你真的會做嗎?」
我發現,90% 我想存下來的東西,根本連第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
例如最近,我看到一篇「RWA(Real World Assets,實體世界資產)的未來趨勢」時,我問自己:
- 目標? 「呃...就...了解一下?」
- 產出? 「...寫個筆記?」
- 死線? 「...下輩子?」
這三個問題像照妖鏡,把我那個「假裝在學習」的虛榮心照得一覽無遺。那篇文章看起來很「有用」,但跟我「三個月內要完成作品集」這個核心目標,一點關係都沒有。
關掉分頁的那一刻,一點都不優雅。我的手在發抖,心裡有個聲音在尖叫:「你會錯過一個億!你會被時代淘汰!」
那感覺,不像 Code Review,更像在戒毒。你理智上知道這東西有害,但身體還殘留著對它的渴望。
✔ 我還在坑裡,但至少我看到了光
我必須承認,我還沒完全爬出這個資訊囤積的巨坑。
我的硬碟裡依然有超過 2TB 的「歷史遺留專案」,我的大腦還是會時不時因為看到「新玩具」而衝動購物。
但我的 Sticky Note 裡,多了一個叫「進行中專案」的便利貼。上面只有三個進行中的學習任務,每個都有明確目標和預計產出。
我的焦慮感大幅降低了。
我不再因為「還有好多東西沒學」而恐慌,因為我知道,我不是在跟全世界的知識賽跑。我只是一個專案經理,在有限資源(我的時間和精力)下,專注於完成這幾個最重要的「功能」。
這就像重構一個充滿技術債的遺留系統。過程很慢、很痛苦,而且你永遠無法保證,下一次緊急上線時,你不會為了求快,又寫出一個新 Bug、欠下新的技術債。
我還在坑裡,而且可能永遠都在這個坑裡。
但至少現在,我不再假裝自己是能開發出完美無瑕系統的架構師。我只是一個還算負責的維運工程師,每天看著日誌,確保主機沒有崩潰,然後在下班前,對自己 git commit -m "今天也努力活下來了,沒有讓系統變得更爛"。
而對一個只想活得有點人樣的厭世工程師來說,這,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