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在學習,你是在對自己發動『知識 DDoS 攻擊』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那是一個被自己蠢哭的凌晨。

我看著 NAS 硬碟燈狂閃,正在同步剛從淘寶買的、超過 10GB 的「文案及劇本大補包」。

諷刺的是,我上個月存的「機器學習入門」根本還沒看。

我的數位資產,是我焦慮的證明:
  • 我訂了十年《經理人月刊》,看過的不到 20 本。
  • 我買了三年《哈佛商業評論》,資料庫存了上百篇,詳讀的不到 10 篇。
  • 我訂了 ThinkingLab,兩個月只讀了一篇。
  • 我 Evernote 的「稍後閱讀」裡,有超過 600 篇文章在排隊。
  • 我電子書櫃有六百多本書,打開過不到兩百本,讀完的不到 20 本。
  • 我 Chrome 開了 87 個分頁,每個都像未竟的承諾。
  • 我買了 5 年份的混沌學院,只看了 8 門課。
  • 我買了 2 年期的一堂學院,快到期也只看了 5 門課。

我像隻數位松鼠,瘋狂把各種看起來閃閃發光的堅果(資訊)拖回樹洞(硬碟),然後再也沒碰過。

我告訴自己這是在「學習」、「投資自己」。

放屁!這根本不是學習,這是我對自己發動的「知識 DDoS 攻擊」。

我的大腦像台被無數請求淹沒的破爛伺服器,硬碟塞爆,CPU 100%,系統日誌全是 Error: Connection timed out

我囤積的不是知識,是焦慮。

每次看到新東西就想收藏,心裡總有個聲音:「不存下來,以後用到怎麼辦?」

但事實是,這些東西只會讓我更焦慮。

收藏越多,愧疚感越重。

每個未讀分頁、每本沒打開的電子書,都像個未完成的任務,在腦中不斷閃爍紅色警示燈。

我開始懷疑自己根本沒能力學習,只會假裝努力。

我以為人生會隨著經驗增長而升級,結果只是把問題從一個硬碟,複製到另一個更大的硬碟。

✔ 你以為你在蓋圖書館,其實你只是在蓋垃圾掩埋場

我曾經以為,我缺的是更好的工具。

於是我買了更大的硬碟,從 1TB 升級到 4TB,就像幫伺服器擴充硬碟陣列。

我試遍了所有筆記軟體,Notion、Obsidian...,搞得像在評測哪套監控系統的儀表板最酷炫。

結果呢?

我只是從一個小垃圾場,升級成一個有超大容量、還有漂亮分類標籤的「智能化」垃圾掩埋場。

我只是把成千上萬篇 Evernote 文章,倒到 Notion 繼續堆積!

事實是,問題從來不是工具,而是我處理資訊的「流程」根本是個 Bug。

工具只是讓我把垃圾分類得更漂亮,卻沒解決垃圾越堆越多的問題。

我一直在換工具,卻沒想過換腦袋。

我對待每篇文章、每堂課,都像在處理一個沒目的的 http request。請求進來了,我 200 OK 接收了,然後呢?沒然後了。

這些資訊被堆在記憶體裡,沒被處理、沒被執行、沒被寫入資料庫,最終變成耗盡系統資源的殭屍程序(Zombie Process),讓我的大腦越來越慢、越來越 Lag。

我不是在蓋圖書館,我是在蓋一座超大垃圾掩埋場。

✔ 停止收藏,開始「立項」:把每一次學習都當成一個專案

直到有一天,我在處理一個工作上的爛攤子時,突然頓悟了。

這個頓悟,不是在什麼禪修或大師開示的場合,而是在一個我被 Bug 卡了三天的下午。

那是一個客戶系統的緊急修復,一個超刁鑽的 memory leak 問題。為了追查源頭,我被迫去啃一個我 2016 年寫的、但現在完全看不懂的垃圾程式碼。我一邊罵當年自己是智障,一邊硬著頭皮去查官方文件、去 Stack Overflow 翻找蛛絲馬跡。

就在我終於定位到問題,打上補丁,看著監控圖表上的記憶體曲線恢復平穩的那一刻,我突然愣住了。

我發現,我剛在三小時內,學完了一個我之前「收藏」一年但從沒打開過的框架知識。

為什麼?

因為我有個非解決不可的「專案目標」:幹掉那個該死的 Bug。

我們工程師從不為「充實自己」去學新東西,我們是為了「活下去」。那我為什麼在個人學習上,就變成一個只會 git clone,卻從不 git push 的廢物?

我想我懂了。

因為在工作上,我的價值是「交付成果」。但在個人成長上,我誤以為我的價值是「擁有多少知識」。

我囤積那些課程和文章,不是真的為了學習,是為了在心裡貼上「我很上進」的標籤,來緩解我對未來的焦慮。這跟在 Steam 遊戲庫裡囤積從沒玩過的 3A 大作,本質上沒任何區別。

✔ 把每一次儲存,都變成一個「專案啟動會議」

現在,當我看到一篇很棒的文章或一堂想上的課,我會強迫自己停下來,在筆記軟體裡開一個新檔案,然後像專案經理一樣,回答三個該死的問題:

  1. 【專案目標 (Objective)】: 我到底想用這個資訊「完成」什麼?是為了解決我最近的「理財選擇困難」問題?還是為了寫一篇關於「FIRE 運動」的部落格文章?
  2. 【交付成果 (Deliverable)】: 這個專案的「產出」是什麼?一份 300 字的筆記?一段可以發在社群的程式碼範例?或是一個能解決我實際問題的 Excel 模板?
  3. 【截止日期 (Deadline)】: 這專案預計什麼時候完成?一週後?還是今天下班前?

這個過程很痛苦,像極了每次開會前都要硬寫一份又臭又長的會議議程。

但效果驚人。

痛苦的不是寫計畫,而是必須誠實面對自己:

「你真的需要這個嗎?你真的會做嗎?」

我發現,90% 我想存下來的東西,根本連第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

例如最近,我看到一篇「RWA(Real World Assets,實體世界資產)的未來趨勢」時,我問自己:

  • 目標? 「呃...就...了解一下?」
  • 產出? 「...寫個筆記?」
  • 死線? 「...下輩子?」

這三個問題像照妖鏡,把我那個「假裝在學習」的虛榮心照得一覽無遺。那篇文章看起來很「有用」,但跟我「三個月內要完成作品集」這個核心目標,一點關係都沒有。

關掉分頁的那一刻,一點都不優雅。我的手在發抖,心裡有個聲音在尖叫:「你會錯過一個億!你會被時代淘汰!」

那感覺,不像 Code Review,更像在戒毒。你理智上知道這東西有害,但身體還殘留著對它的渴望。

✔ 我還在坑裡,但至少我看到了光

我必須承認,我還沒完全爬出這個資訊囤積的巨坑。

我的硬碟裡依然有超過 2TB 的「歷史遺留專案」,我的大腦還是會時不時因為看到「新玩具」而衝動購物。

但我的 Sticky Note 裡,多了一個叫「進行中專案」的便利貼。上面只有三個進行中的學習任務,每個都有明確目標和預計產出。

我的焦慮感大幅降低了。

我不再因為「還有好多東西沒學」而恐慌,因為我知道,我不是在跟全世界的知識賽跑。我只是一個專案經理,在有限資源(我的時間和精力)下,專注於完成這幾個最重要的「功能」。

這就像重構一個充滿技術債的遺留系統。過程很慢、很痛苦,而且你永遠無法保證,下一次緊急上線時,你不會為了求快,又寫出一個新 Bug、欠下新的技術債。

我還在坑裡,而且可能永遠都在這個坑裡。

但至少現在,我不再假裝自己是能開發出完美無瑕系統的架構師。我只是一個還算負責的維運工程師,每天看著日誌,確保主機沒有崩潰,然後在下班前,對自己 git commit -m "今天也努力活下來了,沒有讓系統變得更爛"

而對一個只想活得有點人樣的厭世工程師來說,這,就夠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eo Shih的沙龍
1會員
35內容數
Leo Shi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9
別再信那些「不夠努力」的狗屁話了。你的人生卡在一個該死的無限迴圈,單純是因為你的努力本身就是段Bug很多的爛程式碼。我把我過去買課、創業、投資踩過的坑全攤開來,告訴你問題出在哪。然後,我會給你一套真正的工程師除錯SOP,用版本控制、單元測試這些工具,來重構你的人生。 不喝雞湯,我們只求活得務實點。
Thumbnail
2025/10/09
別再信那些「不夠努力」的狗屁話了。你的人生卡在一個該死的無限迴圈,單純是因為你的努力本身就是段Bug很多的爛程式碼。我把我過去買課、創業、投資踩過的坑全攤開來,告訴你問題出在哪。然後,我會給你一套真正的工程師除錯SOP,用版本控制、單元測試這些工具,來重構你的人生。 不喝雞湯,我們只求活得務實點。
Thumbnail
2025/10/08
我把帶了十三年的徒弟給炒了。 因為我天真地以為「信任」可以取代監控,結果他回傳一個 Null,害我賠掉整個案子。這不是授權,這是懶惰。這是我用一場災難換來的管理除錯指南:信任但要驗證、定義好介面、隨時準備熔斷。管理的真相不是找一群不會犯錯的神,而是建立一套能容納凡人搞砸事情的防呆系統,讓你活下來。
2025/10/08
我把帶了十三年的徒弟給炒了。 因為我天真地以為「信任」可以取代監控,結果他回傳一個 Null,害我賠掉整個案子。這不是授權,這是懶惰。這是我用一場災難換來的管理除錯指南:信任但要驗證、定義好介面、隨時準備熔斷。管理的真相不是找一群不會犯錯的神,而是建立一套能容納凡人搞砸事情的防呆系統,讓你活下來。
2025/10/06
年近 40 歲的我 👉 創業失敗,公司破產,活在悔恨中。 👉 連小孩學費都繳不出,人生全面 Lag。 年近 50 歲的我 ✅ 把人生最大的 Bug,變成了最貴的資產。 ✅ Kill 掉大腦垃圾行程,從谷底翻身,成為人生的投資人。 這是一份寫給所有被過去困住的人的,人生系統升級指南。
2025/10/06
年近 40 歲的我 👉 創業失敗,公司破產,活在悔恨中。 👉 連小孩學費都繳不出,人生全面 Lag。 年近 50 歲的我 ✅ 把人生最大的 Bug,變成了最貴的資產。 ✅ Kill 掉大腦垃圾行程,從谷底翻身,成為人生的投資人。 這是一份寫給所有被過去困住的人的,人生系統升級指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種情況,感到無聊就滑短視頻,一感到迷茫,就去刷心靈雞湯,一感到空虛就去打遊戲,用低密度的信息讓你的空虛、迷茫迅速得到滿足,讓你放棄自我提升,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失.....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於是就整理一下見工資料。其實我一直讀,一直讀,讀完了就塞爆了見工的File…當我今天整理的時候,怎麼這一頁有幾張證書,那一頁有不知明的作品…這滿滿的血汗終於需要在這裡斷捨離
Thumbnail
於是就整理一下見工資料。其實我一直讀,一直讀,讀完了就塞爆了見工的File…當我今天整理的時候,怎麼這一頁有幾張證書,那一頁有不知明的作品…這滿滿的血汗終於需要在這裡斷捨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今天我翻找到以前我曾寫過的一本書內容摘要筆記,《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我突然發現以前做筆記,都寫滿滿的字,還寫了兩面的A4。剛就快速的決定把我做的這本書的內容筆記,畫成圖解。
Thumbnail
今天我翻找到以前我曾寫過的一本書內容摘要筆記,《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我突然發現以前做筆記,都寫滿滿的字,還寫了兩面的A4。剛就快速的決定把我做的這本書的內容筆記,畫成圖解。
Thumbnail
歡迎光臨知識達點滴,打點你大腦的點點滴滴。讓我每天分享近期所學所思所感,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注入一點營養劑,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通達事理人情,變得更聰明。 ❓ 本日提問:透過想想自己不想要的後果,恐嚇自己開始行動有效嗎? 今天所閱讀學習的知識內容有些破碎,想不出要分享些什麼,於是便想跟大家聊
Thumbnail
歡迎光臨知識達點滴,打點你大腦的點點滴滴。讓我每天分享近期所學所思所感,用幾分鐘時間,給大腦注入一點營養劑,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通達事理人情,變得更聰明。 ❓ 本日提問:透過想想自己不想要的後果,恐嚇自己開始行動有效嗎? 今天所閱讀學習的知識內容有些破碎,想不出要分享些什麼,於是便想跟大家聊
Thumbnail
去年3月搬完家之後,除了想跟想環境熟悉之外,我也想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我開始著手整理在疫情期間,隨手寫的童年,回當時的IG限動找感覺。每天起床先對著電腦冥想2小時,再出門工作⋯ 忘記這樣的日子多久了,我開始不再是對著電腦冥想,而是開始打字,打打刪刪⋯電腦的垃圾桶堆滿了我的胡言亂語。 七個月之後,我
Thumbnail
去年3月搬完家之後,除了想跟想環境熟悉之外,我也想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我開始著手整理在疫情期間,隨手寫的童年,回當時的IG限動找感覺。每天起床先對著電腦冥想2小時,再出門工作⋯ 忘記這樣的日子多久了,我開始不再是對著電腦冥想,而是開始打字,打打刪刪⋯電腦的垃圾桶堆滿了我的胡言亂語。 七個月之後,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