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我將帶著兒子搭高鐵,陪爸爸南下開會。本該是令人期待的旅程,但近期高鐵「寧靜車廂」的新聞,卻讓我感到焦慮與害怕。
我個人支持高鐵推動「安靜禮儀」,也完全贊同保持安靜是一種基本的禮貌素養。在還沒有孩子之前,我和先生本來就會戴耳機、輕聲交談,盡量不打擾到他人。有了孩子之後,行囊裡永遠備著貼紙、新玩具、小點心,無論是搭飛機還是火車,我們都竭盡所能,在孩子情緒爆發前「超前部署」進行安撫。
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社會卻告訴我們,這還不夠。變調的「寧靜」:從勸導變成恐嚇
最近從朋友口中聽到許多搭乘高鐵的新經歷,讓我覺得政策在執行上已經完全變調。
高鐵官方雖然澄清,「寧靜車廂」主要針對的是大人們(講電話、外放影音等),並宣稱嬰幼兒不在此列。然而,朋友們的親身經歷卻是:高鐵人員只要看到孩子一有哭鬧跡象,就立刻舉牌示意。
這讓我非常害怕。
如果規定真的「嬰幼兒除外」,那為什麼現場的執行人員,看到孩子就舉牌?這無疑是一種差別待遇,甚至是對家長的變相恐嚇,讓帶孩子的家庭感受到巨大的乘車壓力,好像我們是車廂裡不受歡迎的「二等公民」。
難道一個正在學習認識世界的孩子,他的哭鬧聲,會比一個成年人在車廂大聲接聽電話的聲音更具備「干擾性」嗎?我認為,這是將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必然反應,套用在對成年人的行為規範上,完全不合理。
「全列車寧靜」是否矯枉過正?
高鐵的善意出發點是好的,但「全列車寧靜」的要求是否過於苛刻,甚至可以說是矯枉過正?
如果目的是為了滿足有高度寧靜需求的乘客,我們應當在設計上做出區隔,而非全要求所有旅客。
- 支持「單獨寧靜車廂」
- 高鐵可以單獨劃出一個(或數個)車廂為「寧靜車廂」。有高度安靜需求的民眾可以主動選擇購買此車廂的車票。
- 其餘車廂則維持一般營運模式,回歸到你我都能接受的公共禮儀範圍,允許適度的生活聲響。
我不大贊成設立所謂的「親子車廂」。因為在連續假期或尖峰時段,親子車廂往往一票難求,最終仍是變相地限制了親子家庭的乘車權利。
寧靜,從來不該是排除,而是包容
保持安靜當然是一種禮貌,我會持續教育我的孩子,努力做好一個負責任的家長。
但我也懇請社會理解:孩子們正在學習。
他們在學習控制情緒、學習用語言表達需求,這個過程必然會伴隨一些尖叫、哭鬧或是不經意的吵鬧。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變調的歧視行為,而是一個給予孩子更多學習與成長空間的包容環境。
真正的文明社會,從來不是追求絕對的「無聲」,而是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與讓步。
「寧靜車廂」的本意不該是為了「排除噪音」,而是為了「尊重彼此」。如果這項政策最終導致家長們帶著孩子搭高鐵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那它已經徹底違背了公共服務應有的「友善」精神。
希望高鐵能夠正視爭議,重新檢視執行細節,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安心、平等地搭乘高鐵,而不是讓「寧靜」成為壓垮親子出門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