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瑜珈練習裡,我特別觀察「身體上下的平衡」。
當下半身失去穩定,心就像被風吹動的湖水,一波一波蕩起。
我開始讓自己慢下來,將注意力放在腳底, 觀察那與地面的接觸,感受每一吋的重量,慢慢沉入。 原來穩定,不只是肌肉的力量,而是一種能量的「回歸」。 那份力量,來自於我們願不願意讓意識落地。
在瑜珈裡,常說「上下合一」。
上半身的輕盈,象徵思緒與創造; 下半身的穩定,代表根基與行動。 當兩者不平衡時,我們不是太飄——腦中想太多, 就是太沉——情緒滯塞、身體沉重。 真正的平衡,是讓能量在上下之間,自由流動。
這樣的平衡,就像「水與風」的對話。
風代表思緒與變動,水代表情感與包容。 當風太強,水面被吹得起浪,心難以平靜; 當水太多,風被悶住,也失去了方向。 唯有風輕輕拂過,水柔柔承接,兩者交融時, 我們的內在就會恢復流動的節奏。
我讓呼吸成為水與風之間的橋樑——
吸氣時,風進入身體,帶來流動; 吐氣時,水隨呼吸流出,帶走躁動與滯悶。 在每一個騎馬式、戰士二式、樹式之間, 我觀察那種上下往復的能量, 有時像潮汐,有時像微風,柔和而有韻律。
這幾天正值寒露節氣後,
天地的氣漸漸下沉,陽氣開始收斂。 阿育吠陀的觀點中,這是一段「風能(Vata)」逐漸旺盛的時節。 天氣變乾、溫差大,身體與情緒都容易不穩。 若不調養,可能會出現焦躁、睡眠不安、關節僵硬的現象。 這時候,更需要讓身體的「水」能量恢復流動。 多喝溫熱的水,練習讓呼吸變得深長, 在瑜珈中多做些扎根與扭轉的體式, 讓身體在穩中帶流,在靜中有動。
練習結束後,我靜靜地坐在墊上,
雙腳傳來一股溫柔的熱度。那不是火的熱, 而是像溫泉一樣的包裹感——柔軟、滋養。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真的落回身體裡。
我想,這就是瑜珈帶給我的啟發:
溫暖,不是燃燒,而是平衡。
風教我流動,水教我柔軟; 而平衡,則是讓兩者共處的智慧。
當我們願意回到呼吸,
水不再洶湧,風不再狂亂, 心,就能靜靜地浮在這片和諧的湖面上。
願今天的練習,
都能讓我們重新找到那份柔軟的力量—— 既能流動,也能安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