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大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蛤蟆先生原本是個活潑熱情、愛冒險的角色,但他卻陷入低潮:感到憂鬱、失落、對生活提不起勁,也常與朋友產生摩擦。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最後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去找了心理師蒼鷺先生。
在治療的過程中
- 初次諮商:蛤蟆向蒼鷺傾訴內心的痛苦與困惑。蒼鷺耐心傾聽,並逐步引導他觀察自己的情緒。
- 認識自我狀態:每個人心裡都有父母、成人、兒童三種自我狀態。
「父母」是我們內化的規範、要求或照顧。
「成人」是理性思考、分析判斷的部分。
「兒童」是我們的情感、需求與童心。
蛤蟆發現,他常常活在「過度嚴厲的父母」與「受壓抑的兒童」之間,失去了自由。 - 探索童年與人生腳本:蛤蟆開始理解,自己許多行為與情緒,來自童年的經驗與「無意識的人生腳本」,察覺自己一直在扮演「必須取悅他人」、「不允許自己快樂」的角色,這讓他陷入痛苦。
- 覺察與改變:在蒼鷺的陪伴下,蛤蟆學會分辨不同的自我狀態,並嘗試用「成人」去面對問題。他不再只是衝動或無力,而是開始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 走向成長:蛤蟆先生的情緒逐漸好轉,他開始對自己有更多理解與接納,也能以更平衡的方式和朋友相處。雖然治療還在進行,但他已經踏上了自我成長的道路。
故事藉由蛤蟆先生的心理治療之旅,呈現了「從痛苦到理解,從理解到改變」的過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圖擷取字誠品線上
讀後心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即便在這個重視心靈層面的世代,但大家對於「自己要去諮商」這件事依然恐懼。《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的作者透過動物童趣般的角色對話,描繪心理諮商的過程,也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理解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書中呈現了「父母、成人、兒童」三種狀態的互動,也顯示了人們在人際關係中常陷入的溝通模式與心理感受的問題。從0到1的過程很難,但是當有人可以協助你進入到1的狀態,覺察到自我本身的節點時,就可以很快地進入下一步釐清自己行為背後動機的部分,進而改變。
而心理師蒼鷺先生就是擔任了這個0到1推手的角色。
書中不僅描繪蛤蟆的心情狀態,也描繪了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的感受,像是自我省思的部分。該如何傾聽? 該如何引導? 又該在何時保持距離? 這些都顯示其實心理諮商並非單向的教導,而是一場雙向的理解與成長。
如果當事人不想說,心理師無從強迫。
如果當事人不想做,心理師無法改變。
心理諮商師能起的作用只有引導,無法替你做任何決定以及行為,因為他只能協助我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再者,我想書中想表達的大概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圖擷取在網路
心理諮商並不可怕,是一個學習
傾聽自己、理解自己、允許改變的過程。
希望每個人在願意誠實面對內在時,
都能像蛤蟆先生一樣,
從混亂中找回平靜與力量。
讀後觀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1.自我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規範、批評、照顧。
成人自我狀態:理性、分析、判斷。
兒童自我狀態:情感、直覺、需求。
覺察到自己何時被「嚴厲父母」或「受傷小孩」掌控,並學會回到「成人」狀態,以更平衡的方式處理情緒與人際關係。
2.人生腳本:童年時期形成的「無意識劇本」會影響我們的成年行為。
蛤蟆先生意識到自己活在「取悅他人、必須聽話」的劇本裡。
透過對話拆解舊劇本 → 重新撰寫新劇本。
3.自我決定:讓蛤蟆意識到自己是有「選擇權」的。
蛤蟆學會改變信念:「我不必再壓抑自己,我可以允許自己快樂。」
這是一種化被動為主動的態度,讓自己主動決定自己的人生。
4.自我覺察:辨識情緒來源、正確表達情緒。
蒼鷺不急著給建議,而是讓蛤蟆「說出、看見」自己的感受。
從壓抑爆發,轉為自我覺察與調節情緒。
5.共同目標:明確設定治療目標。
蒼鷺問:「你希望透過治療達到什麼?」
心理師與蛤蟆先生聚焦在具體改變上,建立並達成一致的方向,然後雙方共同努力。
另外,書中還涵蓋到憤怒、自我審判、適應性兒童、挑惕型父母、共謀、情商、移情等心理學理論。
6.自我提問
- 關於情緒與自我覺察
我最近最常出現的情緒是什麼?這些情緒想告訴我什麼?
當我感到生氣、難過或害怕時,我通常會選擇壓抑、逃避還是表達?
在哪些情境下,我覺得「不被理解」?這感覺背後藏著什麼需求?
如果我能對自己更誠實,我最想承認的那個「真實的感受」是什麼? - 關於童年與潛意識
我小時候最常聽到父母或重要他人對我說的話是什麼?
那些話,是否在我成年後仍影響我看待自己的方式?
我的人生裡,是否有重複出現的「劇本」或「角色」?
當我表現「乖巧」或「順從」時,我其實在避免什麼? - 關於人際互動與溝通
我和他人互動時,最常出現的自我狀態是「父母」、「成人」還是「兒童」?
我是否常無意間用「指責」或「討好」的方式溝通?
我期望他人怎麼對待我?而我是否也願意這樣對待他人?
我曾在哪段關係中感覺「自己被看見」?那是怎樣的感覺? - 關於改變與成長
我對「改變」最大的恐懼是什麼?
如果我能放下對過去的自我評價,我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曾有過「開始理解自己」的時刻嗎?那讓我學到了什麼?
對我而言,「療癒」意味著什麼?是被修好,還是學會與傷口共處? - 關於人生與意義
我現在活著的方式,是我真正想要的嗎?
我有多久沒有真心地對自己溫柔一次?
如果人生是一趟旅程,我目前停在哪一個站?
當蛤蟆先生說「我開始明白,我並不壞,只是受過傷」時,我能對應到自己哪個片段? - 最後
假設有一種溫度計可以測量你的感覺,上面的刻度從一到十。
一分表示感覺糟透了,甚至想要自殺。
中間是五分,表示感覺還不太差,十分表示很幸福。
你自認現在是在幾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圖擷取字網路
精選語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你今天感覺如何?
- 真正的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面前仍然堅持前行。
- 童年的經驗是如此強大而深刻,甚至會塑造每個孩子獨特的世界觀。
- 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你就可以明白,它們並不是可有可無或可以隨意忽略,因為情緒正式自我的核心。
- 你不必為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因為情緒是人類的一部分。
-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緒。
- 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
- 不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 與其等待被治愈,不如嘗試自救。生活中所有得痛苦,都源於我們內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愈,也都只能靠自己來實現。
- 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雖然父母對我們影響極大,但每一個人自身的獨特性。
- 如果你為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 有些人會竭盡所能地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愉快的事,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
- 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是你選擇了讓自己不快樂。
適合閱讀族群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1.正面臨情緒困擾的人
2.對心理諮商有興趣但又感到害怕的人
3.想更了解自己與人際關係的人
4.心理學、諮商或社工相關領域的人
5.在尋找人生方向與內在平衡的人
++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收藏 ++
++ 喜歡『讀書筆記』,歡迎加入【隅光書房】++
++ 不定期更新【隅光咖啡廳】,歡迎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