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三十五)「水稟性招病」的稟性觀與招病機制的論證(六)論「水稟性」如何「招病」(三)
(續上回)
第五步:論證「水稟性」作為萬病之源——一個系統性的心身病理模型
前面,我們深度理解「水稟性招病」的種種內涵,還包括了當代醫學的病理機轉,在這樣的基礎上,吾還想更深入探討五行的五招中,為何只有水稟性招「病」?這個「招病」是否表達了「水稟性」乃一種人類之病根源的可能?
所以,接下去,其探討將提升到一個「萬病之源」的高度,並論證它與所有別病症的相關性及影響。
這雖是一個大膽的論題,但總合前述(含資訊流理解),一條清晰的邏輯鏈便會浮現。
「水稟性」所代表的 「慢性、沉滯的壓力反應模式」 ,並非僅導致單一臟器疾病,而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性地破壞人體的自我調節與修復能力,從而為幾乎所有類別的病症創造了得以滋生和發展的「病理土壤」或「體質基礎」。
其核心論點是:「水稟性」所代表的、以「煩」(焦慮、恐懼)為核心的病態資訊流,並非直接「製造」出每一種疾病的病原體或基因突變,但它創造了一種普遍性的、系統性的「惡質土壤」(Pathological Soil)。這種惡質的內在環境,會極大地削弱身體的防禦、修復與調節能力,從而為所有類型的疾病——無論其最初的「種子」為何——提供了萌芽、生長與肆虐的最佳條件。
這就是經典的「種子與土壤」理論——是關於腫瘤轉移的理論,認為惡性腫瘤細胞(種子)的轉移需要特定的器官微環境(土壤)支持才能成功生長——「水稟性」就是那片貧瘠、潮濕、陰暗的土壤。
第一部分:核心機制 —— 「水稟性」如何創造出普遍的致病土壤
在論證與具體病症的關聯前,我們必須先闡明,「水稟性」這個以「煩」為核心的狀態,是如何從四個根本層面,系統性地摧毀我們身體的健康根基的。
1.免疫系統的「紊亂」:
長期的「煩」(焦慮、恐懼)會讓身體處於慢性應激狀態,這對免疫系統是雙重打擊。一方面,它會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免疫抑制),使其無法有效清除外來的病毒、細菌,以及內部的癌變細胞。另一方面,它又會讓免疫系統變得過度敏感、敵我不分(免疫失調),更容易攻擊自身組織,引發自體免疫反應。
2.慢性發炎的「燃燒」:
慢性壓力是全身性、低度慢性發炎的總開關。發炎本是身體應對傷害的正常短期反應,但持續的發炎,就像在身體這片土地上不斷地悶燒著小火。現代醫學已證實,慢性發炎是幾乎所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病理通路,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及阿茲海默症。
3.細胞修復與監控能力的「削弱」:
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細胞的修復、DNA損傷的校對、以及對異常細胞的清除(細胞凋亡與自噬)。這些過程都需要耗費巨大的能量與資源。「水稟性」所代表的「煩」,會持續消耗「腎精」(生命電池的能量),使得分配給這些精密「養護工程」的資源被嚴重削減。
4.代謝與內分泌系統的「失衡」:
以「煩」為核心的壓力反應,會直接干擾體內最核心的資訊調節網絡——內分泌系統。它會導致胰島素阻抗、性荷爾蒙失調、甲狀腺功能紊亂等,從而破壞身體的能量管理與系統協調能力。
第二部分:論證與各類所有病症的相關性
基於上述四個核心機制,我們現在可以論證「水稟性」這片「惡質土壤」與各類病症的關係。
1.與「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COVID-19)的關係
「水稟性」不製造病毒,但它摧毀了城牆。一個因長期焦慮而導致免疫抑制(機制一)的個體,在面對同樣的病毒時,其防禦系統反應遲緩、戰力不足,更容易被感染,且感染後更容易發展成重症。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病毒,有人輕症,有人卻性命垂危——「土壤」的品質決定了「種子」的破壞力。
2.與「癌症」的關係
「水稟性」是癌症的「最佳盟友」。它從三個方面為癌症鋪路:
●削弱的免疫監控(機制三),讓突變的癌細胞得以逃脫追捕。
●燃燒的慢性發炎(機制二),為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提供了溫床。
●失衡的內分泌系統(機制四),可能直接驅動某些荷爾蒙相關的癌症(如乳癌、前列腺癌)。
3.與「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這是最直接的因果關係之一。長期的「煩」所引發的壓力荷爾蒙,直接導致胰島素阻抗(機制四),是第二型糖尿病的核心病理。同時,慢性發炎(機制二)會不斷損傷血管內壁,為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臟病的發生打下基礎。
4.與「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的關係
「水稟性」是自體免疫病的**「點火器」。它所造成的免疫系統紊亂(機制一),使得免疫細胞這個「國家的軍隊」發生了叛亂,開始攻擊自己的國民(身體組織),這正是自體免疫病的本質——一場資訊辨識的內戰**。
5.與「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關係
慢性發炎(機制二)被證實是神經退化的關鍵驅動因素。同時,因能量耗竭而削弱的細胞自噬與修復能力(機制三),使得大腦內的有毒蛋白(如β-澱粉樣蛋白)無法被有效清除,日積月累,最終摧毀神經元。
6.與「精神疾病」(如重度憂鬱症、恐慌症)的關係
「水稟性」的核心——「煩」(焦慮),本身就是焦慮症的根源。而長期的焦慮,會耗盡大腦中與情緒調節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是導致重度憂鬱症的最主要風險因子之一。在這裡,「土壤」本身就開出了「惡之花」。
7.甚至,與「遺傳性疾病」的關係
「水稟性」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它能深刻影響基因的「表現」(即表觀遺傳學)。一個帶有疾病易感基因的人,如果他的身體土壤肥沃、充滿韌性,這個基因可能終身都不會被「啟動」。反之,在「水稟性」這片惡質土壤上,慢性壓力與發炎等環境因素,就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促使那個潛在的遺傳「種子」提前萌發,或使其症狀更加嚴重。
第三部分:萬病之土
綜上所述,「水稟性招病」這個由王鳳儀善人提出的深刻洞見,在與現代科學框架結合後,其解釋力足以貫穿所有病症類別。
在這裡,並非宣稱「煩」是所有疾病的唯一或直接原因,而是論證了,以「煩」為核心的「水稟性」,創造了一個普遍性的、系統性的脆弱狀態。它從根本上破壞了人體賴以生存的四大支柱:免疫防禦、發炎控制、細胞修復與系統平衡。
「水稟性」就是萬病之土。
它不直接等於每一粒邪惡的「種子」(病毒、細菌、癌細胞、遺傳基因),但它確保了,無論是哪一粒種子掉落,都能在這片土地上輕易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最終破壞原生態環境,形成生態畸變之沃土。
因此,王鳳儀學說所倡導的「化性」——轉化我們內在以「煩」為首的負面情緒稟性——不僅僅是一種道德修養或心理調適,它直指所有疾病的共同根源,是最高層次、最根本的預防醫學與整體健康之道。
要想百病不侵,必先從淨化我們內心這片土壤開始。
(待下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