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三十四)「水稟性招病」的稟性觀與招病機制的論證(五)論「水稟性」如何「招病」(二)
(續上回)
第三步:論證「招病」機轉——從陰水性到腎臟系統疾病
王鳳儀學說的核心機轉在於「性決定心,心決定身」。陰水性的內在狀態,會通過以下路徑招致疾病:
1.情緒與臟腑的對應:煩傷腎
王鳳儀明確指出:「煩惱傷腎」。
陰水稟性的人,其主導的負面情緒就是「煩」——一種對人、對事、對環境的厭煩、不耐煩與憂愁。
這種「煩」的能量,會直接攻擊與「水」行相對應的臟腑——腎與膀胱。
2.生理病理的顯化:
腎主水藏精,主骨生髓,通於腦,開竅於耳。
當陰水稟性中的「煩」持續不斷,就會導致:
腎氣虧虛:腰膝酸軟、精力不濟、畏寒怕冷。
精髓不充:腦力下降、記憶衰退、耳鳴耳聾。
水液代謝失常:水腫、泌尿系統疾病(如膀胱炎、腎炎)。
恐懼加劇:腎虛則更易恐懼,恐懼又進一步傷腎,形成惡性循環。
3.五行走勢的相剋:
陰水性不僅自身招病,還會剋害其他臟腑。
水剋火:陰水的憂愁煩惱,會壓制陽火性的「明理、喜樂」,導致心臟功能減弱、心血不足、心神不寧(失眠、心悸)。
一個充滿陰水性的人,整體生命能量(氣)會呈現出沉滯、向下、寒冷的狀態,如同一潭死水。這潭死水般的能量場,正是滋生各種慢性病、虛寒症的溫床。
第四步:論證「招病」的當代心身醫學的病理機轉
王鳳儀學說中「水稟性招病」的論點,在當代醫學中能夠透過「慢性壓力反應軸線」得到精準的印證與闡釋。
所謂「煩」的能量,實質上是慢性心理社會壓力的體現,它通過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的複雜路徑,系統性地損害腎臟及相關生理功能。
其當代醫學病理機轉對應分析如下:
1.對應「煩傷腎」:慢性壓力與HPA軸
●王鳳儀學說:「煩」的能量直接攻擊腎與膀胱。
○當代醫學機轉:
「煩」——這種持續的厭煩、不耐煩與憂愁,是典型的慢性心理社會壓力。
壓力透過激活大腦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導致腎上腺皮質醇大量且持續地分泌。
雖然HPA軸的終端是「腎上腺」而非腎臟本身,但在中醫藏象學說中,腎的功能涵蓋了腎上腺的內分泌功能。因此,慢性的HPA軸過度活化,就對應了「傷腎」的生理基礎。
2.對應生理病理的顯化
(1)腎氣虧虛:腰膝酸軟、精力不濟、畏寒怕冷
當代病理機轉:
◆皮質醇節律紊亂:長期高皮質醇會導致其分泌節律扁平化,白天無法提振精神(精力不濟),晚上無法安眠,出現類似腎上腺疲勞的症狀。
◆甲狀腺功能抑制:高皮質醇會抑制下視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導致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新陳代謝減慢(畏寒怕冷、疲勞)。
◆肌肉耗損:皮質醇會促進蛋白質分解,導致肌肉無力(腰膝酸軟)。
(2)精髓不充:腦力下降、記憶衰退、耳鳴耳聾
當代病理機轉:
◆海馬迴萎縮:皮質醇對海馬迴(負責學習與記憶)的神經元有毒性作用,長期暴露會導致海馬迴萎縮,造成記憶力與認知功能下降。
◆大腦血流量改變:慢性壓力與焦慮會影響大腦邊緣系統的血流與功能,加劇認知障礙。
◆內耳微循環障礙:壓力導致的血管收縮與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影響內耳精細的血液供應,誘發或加重耳鳴。
(3)水液代謝失常:水腫、泌尿系統疾病
◆血壓升高:皮質醇與腎上腺素會導致鈉滯留與血管收縮,引發高血壓。高血壓是慢性腎臟病的主要成因和結果,並可導致水腫。
◆免疫力下降:慢性壓力會抑制免疫系統,使人更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反覆感染可能上行導致腎盂腎炎,損害腎功能。
(4)恐懼加劇(惡性循環)
◆杏仁核過度活化:慢性壓力會強化大腦恐懼中樞「杏仁核」的反應,使人長期處於「戰或逃」的警覺狀態,對壓力的耐受度更低,一點小事就感到恐懼不安,形成神經層面的惡性循環。
3.對應「水剋火」:壓力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王鳳儀學說:陰水(煩惱)剋制陽火(心),導致心臟功能減弱、心神不寧(失眠、心悸)。
○當代醫學機轉:
◆自律神經失調:慢性壓力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副交感神經受抑制。這會直接導致心率變異度下降、心跳過速、心律不齊(心悸)。
◆血壓與炎症:如前所述,壓力導致的高血壓和全身性炎症,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心衰竭的重要風險因子。
◆睡眠障礙:交感神經興奮與皮質醇節律紊亂,會導致入睡困難、睡眠淺等失眠問題,造成「心神不寧」。
4.小結
王鳳儀「水稟性招病」的論述,並非玄學。它精準地描述了一條 「從慢性心理壓力(煩)出發,透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HPA軸、自律神經),最終導致器質性病變(腎臟、心血管、大腦功能損害)」 的完整心身疾病路徑。
現代醫學以實證科學描繪出了這條路徑的詳細地圖,而王鳳儀的智慧則指明了這條路的起點——內在的心理狀態與情緒模式。
這再次印證了,調適情緒、化解壓力(即「化性」),不僅是心靈的修養,更是現代醫學意義上卓有成效的預防醫學與心身治療。
【一個具體案例】
假設有一位女士,從小就膽小怕事,多愁善感,總是為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擔憂,婚後更是為丈夫的事業、孩子的學業終日煩惱。這就是典型的「水稟性」當家。
久而久之,她開始出現嚴重的腰痠、掉髮、失眠、耳鳴,並伴有婦科的困擾。
西醫可能會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伴隨「內分泌失調」。
但在王鳳儀看來,這一切病症的總病根,就是她那個屬水的「煩」。
對她而言,治療的根本,不是吃補腎的藥,也不是吃安眠藥,而是要「化性」——要從根本上轉化她這個「煩」的稟性。
她需要透過「認不是」,認識到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己內心的焦慮與不信任,而非外部的人事物;並透過「找好處」,學會欣賞與感恩,培養內心的平靜與智慧(水德,對應天性中的「智」)。
當她不再「動煩」,腎水得以涵養,身體的疾病才有可能從根上痊癒。
(待下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