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一天,AI能比我更快、更準地完成工作,我還剩下什麼價值?」──這篇文章是我的答案。
焦慮源頭
做為一個半導體產業的混訊測試工程師,雖然不是軟體工程師這樣直接面對AI衝擊的職業,我仍對於自己的未來感深深焦慮。
我的生活與工作已經離不開AI,但我越用就越感到焦慮:如果有一天它能做得更快、更準,我的工作還剩什麼? 真正讓我醒來的不是技術新聞,而是一次被動調職 — — 當我把職稱卸下的那刻,我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
我的行動
這樣的焦慮感一直都有,只是在上一份工作意外被調職後我忽然覺醒起危機意識後,我開始關注自己的位置與安全。結果我發現,自己只是一個恰巧選對職業、幸運地進了一間大公司領著不錯的薪水,當我離開這個名片、這個職位、這間公司,我什麼都不是。
在不斷思考以及無數焦慮的夜晚後,我決定做以下幾件事情:
1.深耕本業:
專注地尋求對自己進步有效的目標,並培養關鍵經驗與知識用以尋求通往更大、更好的舞台。
2.用 Unity 做 MVP:
興趣變成作品,作品變成對外的資產。利用AI加速迭代,大幅縮短開發時間。目前開發兩個極為糟糕的MVP,但也加速了第三個MVP的開發與方向。
3.約兩周寫一篇Medium文章,把經驗壓成方法:
強迫自己梳理經驗與過往,將自己的思緒與想法整理清楚並輸出,創造個人專業印象。
重新定義「用盡全力」
這些行動的目的就一個: 打造個人品牌。
對我來說,用盡全力不是把時間塞滿,而是把精力放在能滾雪球的地方:
- 可攜帶:離開公司還能成立(作品、方法、文章)。
- 可複製:不是一次性的運氣,而是能教、能交接的流程。
- 可複利:下一次做會更快,影響力更大。
為了自己不再依賴公司、職位與職業賦予我個人價值,而是個人就自帶價值甚至製作價值產品,為自己創造能「帶得走」、「AI做不到」的獨特性質
AI 時代,傳統的技術護城河(如單一編程語言或職位經驗)已不再是有效資產。我的價值重塑方案是: 專注於創造 AI 無法自動化的獨特性質。
我的北極星是將精力精準地投入於創造可攜帶、可複製、可複利的知識資產,讓個人價值不再依賴於任何公司或職位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