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與蘇格拉底
當初會取這個筆名,是想找兩個印象中特質很鮮明,而且位在光譜兩個極端的人。
我對這兩位的生平不敢說熟,主要取其印象特質。
切•格瓦拉代表著革命形象,對我來說是反抗強權,動物性(感性)的特質。蘇格拉底則是追求理性思辨,最後甚至被公民票死,接受法律,喝下毒藥而亡。
切格拉底這名字,是想代表人性生來的矛盾、還有我腦袋中隨時上演的對抗戲碼。

感謝格友 墨雪鳶紅 去年畫的這張形象畫,當時就想重新寫關於名字的由來的,慣性拖延的我就這樣一路拖滿整年🤣
剛好在整理好自己、休息得差不多一段落(不過年底才要見真章🥹),剛好又看到他的文章,機緣巧合提醒我可以動筆了。
這算是我第一篇嘗試,練習用對話,來呈現腦袋醬缸裡的發酵酸爽味兒?
切格 vs. 拉底
雖說是代表動物性(情緒) vs. 理性哲學的對談,不代表是對立&衝突,我更想呈現的是透過溝通,不斷的深入議題,挖掘真理以及取得平衡,縱然大多時候,不可能有答案,不過為了不要成為腦死的小切,最終我還是得為自我下個結論。
而且大多時候,切格(動物性)的那一面,倒是很少展現出來,這也是特別這兩年在練習的。
關於我? 我到底是誰?
切格:
我是感知生活的這個主體,所有的情緒:快樂、悲傷、痛苦所累積的記憶,形成了這個我。
拉底:
但所有的體驗都是資訊
如果可以把全部的記憶上傳到雲端
搞不好未來
能直接訓練出跟自己一樣的ai
甚至不用ai ,世界的某個角落
正生活著跟自己極度相似的人
我只是“資訊”組成的
如果有個身體細胞和我一模一樣,享有相同記憶的人存在的話,那我們就可以算同一個人嗎?
忒修斯之船,我們每個瞬間都在改變,每一個呼吸、心跳,在震顫之間,死亡與重生。一模一樣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一個細胞的消亡,產生的蝴蝶效應,也能影響人生軌跡。
現在撇開生物層面的想法,有聽過一個說法,「被遺忘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死亡」。確實,照這樣說的話,“我”這個人是資訊組成的,我活在別人的記憶中。
那難不成,創作的虛構角色
也算是真實存在嗎?
雖然很多時候
虛擬人物比真人還有影響力....
但影響力不是“我”存在的必要
縱然人總是追求影響力
萬事萬物,不變的就是"變化"
我的細胞、記憶改變了
但我還是我
或是用浪漫點的角度,靈魂不變,我源自靈魂,雖然我也不知道靈魂是啥? 我知道對你來說,定義這個沒有多少意義。
甚至思考「我」到底是什麼,也永遠不會有解答,古今中外無數哲學家都探討過了,從
- 西方:我思故我在-> 存在主義。
- 東方:古印度奧義書的「梵」、佛教的無我。
無數哲學家都想解答出「我」,自我也算是真理的一大部分吧。
大家只是各自選擇,對當下自己最合適的哲學來生活罷了。
是阿
像你的答案,在開頭第一句就已經明講了
End。
最後分享 鄉下的黃昏,昨天拍的呦~

黑點點是 在飛的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