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
四曰民有五性:喜、怒、欲、懼、憂也。喜氣內畜,雖欲隱之,陽喜必見。怒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怒必見。欲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欲必見。懼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懼必見。憂悲之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憂必見。五氣誠於中,發形於外,民情不隱也。
2. 注釋
1. 五性:指人性中五種基本情感——喜、怒、欲、懼、憂。
2. 內畜:積藏於內心。
3. 陽喜、陽怒等:指情感外顯的表徵。
4. 誠於中:真實存在於內心。
5. 發形於外:自然顯現於外貌、言行。
6. 民情不隱:人心情感終難隱藏。
3. 白話文
第四說,人有五種天性:喜、怒、欲、懼、憂。喜悅的氣藏在心中,雖想隱藏,外在的歡喜仍會顯現;憤怒的氣藏於內,雖欲掩飾,怒氣終會外露;欲望的氣積於心,雖欲遮掩,仍會顯於形色;恐懼之氣雖欲掩藏,終難不現;憂傷悲痛之氣深藏心中,亦終會顯於外。五種情氣誠實存在於內心,便會自然流露於外,人情終究不能隱藏。
4. 總結
此章闡述人心五情的自然流露,表裡相應,內誠則外見,情感難掩。
啟示
人心之誠無可偽裝,喜怒哀樂皆有跡可尋。
察人須觀其細微表現,因內情終將形於外。
為人當誠於中、正於外,使心與行一致,方為真德。
二二、
1. 原文
喜色由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嘔然以偷,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纍然而靜。
2. 注釋
1. 由然:自然顯露的樣子。
2. 拂然:激動、衝突的樣子。
3. 嘔然:蠢動、蠢蠢欲動之貌。
4. 薄然:退縮、怯懦的樣子。
5. 纍然:沉重、憂鬱不展之狀。
6. 以生/以侮/以偷/以下/以靜:分別表示情感外露的表現方式。
3. 白話文
喜悅之色自然浮現於面,憤怒之色激動而帶侮氣,欲念之色蠢動含貪態,恐懼之色退縮而卑下,憂愁悲傷之色沉鬱而靜默。
4. 總結
此段描繪人之五情外現於容色之形態,喜怒哀樂各有其貌,內心之情難掩於外。
啟示
察人之情可由面色觀之,色為心之鏡。
人若修德養性,則情可中和,色亦安然。
君子觀色以知情,慎察而不輕斷,是為明察之道。
二三、
1. 原文
誠智必有難盡之色,誠仁必有可尊之色,誠勇必有難懾之色,誠忠必有可親之色,誠絜必有難污之色,誠靜必有可信之色。
2. 注釋
1. 誠智:真實具備智慧。
2. 難盡之色:容貌深沉,難以窮盡其意。
3. 誠仁:真誠具仁德。
4. 可尊之色:容貌莊重,使人肅然起敬。
5. 誠勇:真實具有勇氣。
6. 難懾之色:面容剛毅,不為威懼所屈。
7. 誠忠:真誠而盡心。
8. 可親之色:神情和藹,令人親近。
9. 誠絜:真潔無染。
10. 難污之色:神情清正,無可玷污。
11. 誠靜:心境平和安定。
12. 可信之色:神態穩重,使人信服。
3. 白話文
真有智慧的人,神情深遠難以測盡;真具仁德的人,儀容端莊令人敬重;真有勇氣的人,氣貌剛正不為所懼;真誠忠厚的人,神色溫和令人親近;真潔清白的人,容貌正直不受污穢;真心寧靜的人,神態安定可信可託。
4. 總結
此段以「誠」為本,言德性內實則外形自顯,各種德行皆有其相應之色。
啟示
德由內生,誠則形現於外。
君子修己以誠,則容貌自然端正。
察人之德,不止於言,而觀其氣色可見端倪。
二四、
1. 原文
質色皓然固以安,偽色縵然亂以煩;雖欲故之中,色不聽也,雖變可知;此之謂觀色也。
2. 注釋
1. 質色:真誠自然的神色。
2. 皓然:光明潔白,形容清朗純正。
3. 固以安:穩定而安然。
4. 偽色:虛假造作的神色。
5. 縵然:雜亂散漫的樣子。
6. 亂以煩:混亂而使人心煩。
7. 故之中:刻意為之的心中。
8. 色不聽也:面色無法隱藏、難以受控。
9. 雖變可知:即使假裝變化,也能被識破。
10. 觀色:觀察一個人的神情氣色以察其內心。
3. 白話文
真誠之人的氣色清明純淨,神情穩定而安定;虛偽之人的氣色散亂不定,混雜而令人煩亂。即使想刻意掩飾,面色也不會隨意聽從控制;雖然能改變外貌,仍可被識破。這就叫作「觀色」。
4. 總結
觀人之誠偽,最難藏於氣色。誠者神安色清,偽者貌亂心煩。
啟示
誠心自然外顯,虛偽終難久藏。
君子修德於內,則容色自安。
察人以色,觀心於形,是為古人識人之法。
二五、
1. 原文
五曰生民有靈陽,人有多隱其情,飾其偽,以賴於物,以攻其名也。有隱於仁質者,有隱於知理者,有隱於文藝者,有隱於廉勇者,有隱於忠孝者,有隱於交友者。如此者不可不察也。
2. 注釋
1. 靈陽:指人之靈性與陽氣,即精神與生機。
2. 隱其情:隱藏真實的情感。
3. 飾其偽:以虛假裝飾自己。
4. 賴於物:依附於外物以取名譽。
5. 攻其名:追求虛名。
6. 隱於仁質者:假借仁厚掩飾真情。
7. 隱於知理者:假借聰明理智掩飾私心。
8. 隱於文藝者:以文采藝術掩飾真偽。
9. 隱於廉勇者:以廉潔勇敢之名掩其虛假。
10. 隱於忠孝者、交友者:假借忠孝、朋友之名而行偽。
3. 白話文
第五條說:人生而有靈性與陽氣,但人多半會隱藏自己的真情,用虛假來包裝自己,倚仗外物以維持虛名。有人假托仁厚掩飾,有人以聰慧自矜,有人以文采文藝為飾,有人以廉潔勇敢為名,有人以忠孝或交友的美名掩其私心。對這些表裡不一之人,不可不加以察辨。
4. 總結
聖人察人,不止觀其言行,更防其假德虛名。
啟示
人多假德以飾己,唯誠心可久。
察人須觀其行之久遠,不可信一時之貌。
修己當去虛飾,存真誠,乃立德之本。
二六、
1. 原文
小施而好大得,小讓而好大事,言願以為質,偽愛以為忠,面寬而貌慈,假節以示人,故其行以攻其名。如此者隱於仁質也。
2. 注釋
1. 小施而好大得:施予甚少,卻想獲得極大的報酬或名聲。
2. 小讓而好大事:略作謙讓,卻希圖掌握大事。
3. 言願以為質:言語上表現誠懇,假作真心。
4. 偽愛以為忠:虛假的關愛,假裝成忠誠。
5. 面寬而貌慈:臉色和善,外表慈祥。
6. 假節以示人:假裝有節操來展示給他人看。
7. 以攻其名:藉這些表現來追求名譽。
8. 隱於仁質:以假仁之貌掩飾內心之偽。
3. 白話文
這類人小小施捨就想獲得極大的回報,略作謙讓便想成就大事;說話時表現得十分誠懇,以虛假的愛意假裝忠心;外貌寬厚慈和,假裝有節操給人看。其實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博取名聲。這樣的人,就是用偽善掩飾在「仁德外表」之下的人。
4. 總結
此段指出那些表面仁慈實則虛偽之人,他們藉假善以求名,假節以取信。
啟示
仁須出於真心,若為名行善,終為偽仁。
看人不可只觀其貌與言,須察其行之所由。
修德應內外一致,方能為真誠之仁者。
二七、
1. 原文
推前惡,忠府知物焉;首成功,少其所不足;慮誠不及,佯為不言;內誠不足,色示有餘;故知以動人,自順而不讓;錯辭而不遂,莫知其情。如是者隱於知理者也。
2. 注釋
1. 推前惡:推卸過錯於他人。
2. 忠府知物焉:「忠府」指內懷機心;「知物」指明察事理,形容表面似通達事理而實非忠誠。
3. 首成功:凡事先爭功於前。
4. 少其所不足:掩飾自身的缺點或不足。
5. 慮誠不及,佯為不言:心中考慮不周,卻假裝深沉不語。
6. 內誠不足,色示有餘:內心不真誠,卻在神色上顯得充滿信心與自信。
7. 知以動人:用聰明才智取悅或說服他人。
8. 自順而不讓:表面順從,實際不肯謙讓。
9. 錯辭而不遂:話語錯綜、模糊,不讓人看出真意。
10. 隱於知理者:以聰慧明理之貌掩飾虛偽。
3. 白話文
這種人將錯誤推給別人,內心虛假卻裝作通達明理;凡事搶功於前,掩飾自己的缺點;思慮不夠深卻假裝沉默寡言;內心不真誠卻神色自信;以聰明取信於人,表面順從實則固執;言語曲折含混,使人難以識破其真情。這樣的人,就是以聰慧與理智之貌隱藏虛偽者。
4. 總結
此段揭示表面聰明、內懷虛偽之人,假借智理掩飾心機,巧言令色,終失誠信。
啟示
智若無誠,則成詐;慧若無德,則為害。
看似理性者,未必真誠;觀其行,察其心,方可辨其真偽。
真知理者,應以誠為本,以智為用,不可反以智欺人。
二八、
1. 原文
素動人以言,涉物而不終;問則不對,詳為不窮;色示有餘;有道而自順用之,物窮則為深。如此者隱於文藝者也。
2. 注釋
1. 素動人以言:平素以言語打動他人。
2. 涉物而不終:處事多涉獵而無恆心,不能始終如一。
3. 問則不對:被問及時不作正面回答。
4. 詳為不窮:表面看似詳盡無窮,實則空泛。
5. 色示有餘:神色自若,似有餘裕。
6. 有道而自順用之:貌似懂得道理,行事順從自然。
7. 物窮則為深:事情深入時,反而假裝深奧難測。
8. 隱於文藝者:以才華、辯慧或文辭之巧掩飾虛偽者。
3. 白話文
這種人平日用言語打動他人,處理事情卻不能持久;別人問他時不作正答,說話看似詳盡卻空洞;神色間顯得自信充足;自稱通達道理,言行順理成章;當事情深入時,又假裝深奧難測。這樣的人,就是以文辯與才藝之巧掩飾虛偽者。
4. 總結
此段指出那些以辯才與文藝自飾之人,表面博學、言辭華麗,實則虛而不實,善以才辯掩其空心。
啟示
才華若失於誠,終為虛飾。
言多而不實,華而無根,終難信服。
真學在於德與行,而非辯與飾。
二九、
1. 原文
廉言以為氣,驕厲以為勇,內恐外悴,無所不至,敬再其說以詐臨人。如此者隱於廉勇者也。
2. 注釋
1. 廉言以為氣:以廉潔的言辭作為氣節的表現。
2. 驕厲以為勇:以驕傲、嚴厲的態度假裝成勇敢。
3. 內恐外悴:內心膽怯卻外表剛強。
4. 無所不至:為了目的不擇手段。
5. 敬再其說:反覆強調自己說的話以示誠懇。
6. 詐臨人:以虛偽的莊重與氣勢欺人。
7. 隱於廉勇者也:假借廉潔與勇敢之名掩飾虛偽者。
3. 白話文
這種人以廉潔的言辭表現氣節,以驕傲嚴厲的樣子裝作勇敢;心裡懦弱卻外表剛強,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反覆強調自己的言論,以虛假的莊重姿態對人。這樣的人,就是假借廉潔與勇敢名義來掩飾虛偽的人。
4. 總結
此段揭示假廉假勇之人:內懦而外強,言行矯飾,以氣節自標,實則虛偽可憎。
啟示
真勇不在貌強,而在心定。
真廉不在口言,而在行正。
虛飾之氣終將敗露,誠實乃立身之本。
三十、
1. 原文
自事其親,好以告人,乞言勞醉,而面於敬愛,飾其見物,故得其名,名揚於外不誠於內,伐名以事其親戚,以故取利,分白其名,以私其身。如此者隱於忠孝者也。
2. 注釋
1. 自事其親:親自侍奉父母。
2. 好以告人:喜歡對他人誇說此事。
3. 乞言勞醉:以言語請求稱讚,假裝辛苦、疲勞。
4. 面於敬愛:表面看似恭敬、充滿愛心。
5. 飾其見物:修飾外表的行為以取悅他人。
6. 名揚於外不誠於內:名聲在外廣傳,內心卻虛偽不實。
7. 伐名以事其親戚:以名聲來侍奉親族以求名利。
8. 分白其名:把名聲分給親人、朋友以自利。
9. 以私其身:最終目的是圖利自己。
10. 隱於忠孝者也:假借忠孝之名掩飾私利的人。
3. 白話文
這種人侍奉父母,卻喜歡到處炫耀;假裝辛苦勞累,表面恭敬愛親;修飾行為以取名聲,名氣外揚而內心虛假;以名聲侍奉親族來謀取好處,分攤名譽卻暗中自利。這樣的人,就是假藉忠孝之名來掩飾私心的人。
4. 總結
此段揭露假忠假孝之人:外顯孝行、內懷私利,以名利包裹虛偽之心。
啟示
忠孝須出於真心,而非為名而行。
炫耀之孝、作態之忠,皆失德之行。
真誠無華者,方能感人;虛偽造作者,終為人棄。
三一、
1. 原文
陰行以取名,比周以相譽,明知賢可以徵,與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說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實不至,而懽忠不盡,懽忠盡見於眾而貌克。如此者隱於交友者也。
2. 注釋
1. 陰行以取名:暗中行事以求得名聲。
2. 比周以相譽:結黨營私,互相稱讚。
3. 明知賢可以徵:明明知道有德行的人值得親近。
4. 與左右不同而交:卻與身邊志不同的人結交。
5. 交必重己:交友時總以自己為重。
6. 心說之而身不近之:心中稱許他人,卻不真正親近。
7. 身近之而實不至:表面親近,實際上不真誠。
8. 懽忠不盡:友情與忠誠都不真實。
9. 懽忠盡見於眾而貌克:在人前表現得十分忠誠、和善,實則虛假。
10. 隱於交友者也:假借朋友之名以掩飾虛偽之人。
3. 白話文
這種人暗地裡行事只為名聲,結黨互相誇讚;明知有賢德之人值得親近,卻偏偏與志不同者為友,且交往時只顧自己。口頭稱許別人,卻不真心接近;表面親密,內裡虛假。對朋友的情誼與忠誠都不真切,只在人前裝作忠厚誠懇。這樣的人,就是假借交友之名、實為虛偽之徒。
4. 總結
此段揭示偽善之交:外示友誼、內懷私心,以虛情假意換取名聲與利益。
啟示
真友以誠待人,假友以利相交。
交友貴在真心,不在虛名。
識人當察其行,不聽其言;慎交小人,遠離虛情。
三二、
1. 原文
此之謂『觀隱』也。
2. 注釋
1. 觀隱:觀察他人內心隱微之處,以識其真偽。
2. 此之謂:這就叫作、這稱為。
3. 白話文
這就叫作「觀察隱微之情」,也就是從人的行為細節與表面之下,看出他內心真正的動機與品德。
4. 總結
此句總結前文,說明「觀隱」是察人最深層的方法,能見其真性與虛偽。
啟示
察人不止觀其言行,還需洞察其隱情。
君子內外如一,小人則偽飾以欺。
修己亦當反觀自身之隱,使心行一致。
三三、
1. 原文
六曰言行不類,終始相悖,陰陽克易,外內不合,雖有隱節見行,曰非誠質者也。
2. 注釋
1. 言行不類:言語與行為不一致。
2. 終始相悖:前後矛盾,缺乏始終如一。
3. 陰陽克易:內心與外表互相抵觸、變化不定。
4. 外內不合:外在表現與內在真實不符。
5. 隱節見行:表面上似有節操、行為端正。
6. 非誠質者:不是誠實真摯之人。
3. 白話文
第六項說:一個人若言行不一致,前後矛盾,內外不一,即使表面上看似有節操、行為端正,也不是誠實真實的人。
4. 總結
此段論述「觀德之法」,指出虛偽之人雖能作假於外,終難掩其內在矛盾。
啟示
君子貴在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偽善者雖飾節於外,終為人識破。
修德當以誠為本,去虛守實,方能立信於世。
三四、
1. 原文
其言甚忠,其行甚平,其志無私,施不在多,靜而寡類,莊而安人,曰有仁心者也。
2. 注釋
1. 言甚忠:言語誠懇忠厚。
2. 行甚平:行為平正不偏。
3. 志無私:志向公正無私。
4. 施不在多:施惠不求繁多,貴在誠意。
5. 靜而寡類:性情安靜,不與凡俗同流。
6. 莊而安人:態度莊重,能使人心安。
7. 有仁心者:具仁愛之心的人。
3. 白話文
他說話非常忠厚,行為端正平和,志向無私;施恩雖不多,但誠意深厚;性情安靜,不與世俗相同;舉止莊重,能安撫他人,這樣的人可稱為有仁心者。
4. 總結
此段描寫仁者之德行,以忠、平、無私、安人為核心。
啟示
仁心不在言多,而在誠篤。
以靜修身,以莊待人,方能感化眾人。
真正的仁者,內安而外平,使人親近而自生敬意。
三五、
1. 原文
事變而能治,物善而能說,浚窮而能達,錯身立方而能遂,曰廣知者也。
2. 注釋
1. 事變而能治:面對事務變化,能夠妥善治理。
2. 物善而能說:對於事物的優點,能夠明白闡述。
3. 浚窮而能達:處於困境仍能通達,不受阻礙。
4. 錯身立方:身處多方情勢中,能穩立其中。
5. 能遂:能使事情順利完成。
6. 廣知者:見識寬廣、通達事理之人。
3. 白話文
能在事變時妥善應對,在善事上清楚說明,面臨困難仍能通達,處於複雜局勢中仍能順利推行,這樣的人稱為具有廣博知識的人。
4. 總結
此段言智者之能,廣學而通變,臨難不窮,處事有方。
啟示
真正的智慧在於能應萬變而不亂。
知識須廣而靈活運用,方能治事達道。
面對困境仍能達成目標,乃智者之境。
三六、
1. 原文
少言如行,恭儉以讓,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曰慎謙良者也。
2. 注釋
1. 少言如行:言語不多,行事謹慎一致。
2. 恭儉以讓:態度恭敬節儉,懂得禮讓。
3. 有知而不伐:有智慧卻不自誇。
4. 有施而不置:有所施惠而不記功。
5. 慎謙良者:謹慎、謙虛而善良的人。
3. 白話文
說話不多而行事踏實,恭敬節儉又懂得退讓,有智慧而不自誇,有所施恩卻不記在心,這樣的人稱為謹慎謙遜的良善之士。
4. 總結
此段論述謙德之人,重行而不矜,內斂而有度。
啟示
謙慎之德乃立身之本。
有知不誇,有功不居,方能服人。
實行重於言辭,德行彰於無聲。
三七、
1. 原文
微忽之言久而可復,幽閒之行獨而不克,行其亡如其存。曰順信者也。
2. 注釋
1. 微忽之言:細微難察的言語。
2. 久而可復:經過長久仍能被人信任或回想起其誠意。
3. 幽閒之行:隱密之中或無人之處的行為。
4. 獨而不克:即使獨處也不違背道義。
5. 行其亡如其存:在他人不見時也能如眾目睽睽時一樣正直。
6. 順信者:指誠順而守信之人。
3. 白話文
一個人即使說的是細微的話,時間久了仍讓人信任;在幽靜之處行事,即使沒有人看到也不會偏離正道;在無人監督時,行為與有監督時一樣端正,這樣的人叫作誠順守信的人。
4. 總結
此段說明誠信之德,不因環境改變而失其心。
啟示
真信者在暗中亦守道。
誠者無欺於人,亦無欺於己。
修身貴於無人處仍能自正。
三八、
1. 原文
貴富雖尊,恭儉而能施;眾強嚴威,有禮而不驕,曰有德者也。
2. 注釋
1. 貴富:地位尊貴、財富充足。
2. 恭儉:恭敬而節儉。
3. 施:施惠、施與。
4. 眾強嚴威:眾多而強盛,威勢嚴厲。
5. 有禮而不驕:守禮而不自傲。
6. 有德者:品行高尚、有道德的人。
3. 白話文
地位尊貴又富有,卻仍能恭敬節儉並施惠於人;擁有眾多力量與威勢,卻依然守禮不驕。這樣的人,稱為有德之人。
4. 總結
此句說明真正的德行不在於貧賤或富貴,而在於能以禮自守、以謙持人。身居高位而不驕矜、富而能施、強而能禮,方顯德之本心。
啟示
富貴不驕,乃德之高境。
權勢之中能守禮,方見人格之厚。
德行不在於外在榮華,而在內在節制與仁施。
三九、
1. 原文
隱約而不懾,安樂而不奢,勤勞之不變,喜怒之如度晰,曰守也。
2. 注釋
1. 隱約:處境清貧或環境樸素。
2. 懾:畏懼、退縮。
3. 安樂:生活安逸快樂。
4. 奢:奢侈、過度享受。
5. 勤勞之不變:勤奮勞作而恆久不改。
6. 喜怒之如度晰:喜怒有度、分明而合乎理。
7. 守:守志不移、保持節操。
3. 白話文
在清貧中不退縮畏懼,處安樂時不奢侈放逸;勤勞持恆而不改變,喜怒皆依禮度而分明,這樣的人,稱為能守之人。
4. 總結
此句論述「守」之德。真正能守的人,不因貧而懼,不因富而逸,能持恆於勞,制情於度,於變化中保有不變的節操與中和的心。
啟示
守,是恆與節的結合。
能守者,無論環境如何,都自持其道。
有度有節,方能立於德行之中。
四十、
1. 原文
置方而不毀,廉絜而不戾,立強而無私,曰經正者也。
2. 注釋
1. 置方:立身端正,持守正道。
2. 毀:破壞、動搖。
3. 廉絜:廉潔清白。
4. 戾:偏激、乖張。
5. 立強:意志堅定、有所立守。
6. 無私:不為私利所動。
7. 經正:遵守常道、行事正直。
3. 白話文
能立身正直而不被動搖,保持廉潔清白而不偏激,意志堅強而不自私,這樣的人稱為遵守正道、行事端正的人。
4. 總結
此句論述「經正」之德。經正者不偏不倚,持中守道;既能堅持原則,又不陷於僵直。
啟示
正直須兼容溫和,不偏不戾。
無私而立,方能持久不毀。
真正的「經正」是以德為經、以理為緯,內外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