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官人(一)

更新 發佈閱讀 28 分鐘

一、


1. 原文


王曰:「太師,慎維深思,內觀民務,察度情偽,變官民能,歷其才藝,女維敬哉。女何慎乎非倫,倫有七屬,屬有九用,用有六微:一曰觀誠,二曰考志,三曰視中,四曰觀色,五曰觀隱,六曰揆德。」


2. 注釋


1. 太師:指掌國政、教化與禮樂之高官。



2. 慎維深思:謹慎而深入思考。



3. 內觀民務:觀察民間事務與民情。



4. 察度情偽:審察人心的真偽。



5. 變官民能:根據官吏與百姓的才能調整職務。



6. 歷其才藝:考察其能力與專長。



7. 非倫:不合倫理或法度之人。



8. 倫有七屬:人倫有七種層次。



9. 屬有九用:每一層次又有九種實際用途。



10. 用有六微:六種細微的觀察方法。



11. 觀誠:察看一個人的誠意。



12. 考志:審核其志向。



13. 視中:觀察其內心是否正直。



14. 觀色:察其外表神色與情緒反應。



15. 觀隱:審視隱微之處,如未發之心。



16. 揆德:衡量其德行深淺。




3. 白話文


王說:「太師啊,要謹慎深思,從內觀察民間的事務,審度人情真假,根據才能調整官民職務,遍察他們的才藝與品行。你務必要敬慎!你要謹防不合倫理的人。人倫有七種類別,每一類有九種運用,而在運用時又有六種細微的察人之法:一是觀誠,二是考志,三是視其中正,四是觀其顏色,五是察其隱情,六是衡量其德行。」


4. 總結


此段述王訓太師治國察人之法,重在慎思、觀德、察誠,以德為本、以才為輔,方能辨賢愚、正人倫、治天下。


啟示


用人當察德與志,不徒觀其貌。


君子治政,必由審慎思慮而行。


德為本,誠為先,察人須兼內外。





二、


1. 原文


王曰:「於乎,女因方以觀之。富貴者觀其禮施也,貧窮者觀其有德守也,嬖寵者觀其不驕奢也,隱約者觀其不懾懼也。」


2. 注釋


1. 於乎:感嘆詞,表示語氣感慨或提醒。



2. 女:對下屬的稱呼,指太師。



3. 因方以觀之:依據不同情境觀察人。



4. 富貴者:地位尊顯、財力豐厚之人。



5. 禮施:行事是否合乎禮法、待人是否有節度。



6. 貧窮者:處於困厄之人。



7. 有德守:是否能堅守德行、不失本心。



8. 嬖寵者:受寵愛、得勢之人。



9. 不驕奢:不因寵勢而驕傲奢侈。



10. 隱約者:處於卑微、隱居或受壓之人。



11. 不懾懼:不因環境艱困而恐懼失節。




3. 白話文


王說:「啊,你要根據不同情況來觀察人。對富貴的人,要看他是否能以禮待人、施行有節;對貧窮的人,要看他能否守德不移;對受寵愛的人,要看他是否不驕恣奢侈;對卑微受困的人,要看他是否不畏懼而失節。」


4. 總結


此段強調察人須觀其行於不同境遇:富貴時觀其禮、貧困時觀其守、得勢時觀其謙、困厄時觀其志。人品之真偽,唯於變境中可見。


啟示


察人之道,在觀其處境之中。


君子無論貧富貴賤,皆不失其節。


德行真正的考驗在於逆境與順境的對照。





三、


1. 原文


其少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也,其壯觀其絜廉務行而勝其私也,其老觀其意憲慎強其所不足而不踰也。父子之閒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閒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閒觀其忠惠也,鄉黨之閒觀其信憚也。


2. 注釋


1. 少:少年時期。



2. 恭敬好學:謙遜尊師,勤於學習。



3. 能弟:能以友愛順從之心待兄長。



4. 壯:壯年時期。



5. 絜廉:清潔廉正,不貪不污。



6. 務行:致力於實踐德行。



7. 勝其私:能克制私慾。



8. 老:老年時期。



9. 意憲慎:心意端正而謹慎。



10. 強其所不足:努力補足自身的缺點。



11. 不踰:不逾越規範,不放縱。



12. 父子之閒:父子之間。



13. 孝慈:子孝於父,父慈於子。



14. 兄弟之閒:兄弟之間。



15. 和友:和睦友愛。



16. 君臣之閒:君臣關係之間。



17. 忠惠:忠誠仁惠。



18. 鄉黨之閒:鄰里之間。



19. 信憚:誠信而令人敬畏。




3. 白話文


年少時,要觀察他是否恭敬謙和、勤於學習、友順兄長;壯年時,要看他是否清廉端正、勤於實行德行、能抑制私慾;老年時,要看他是否心意端正謹慎、努力補足不足而不逾禮法。

在父子之間,要觀其是否孝慈;兄弟之間,要觀其是否和睦友愛;君臣之間,要觀其是否忠誠仁厚;鄉黨之間,要觀其是否誠信而令人敬重。


4. 總結


此段以人生三期與四倫為準,闡明察人之道:觀其少年之志、壯年之行、老年之守;審其家庭、兄弟、君臣與社交之德。人品在不同年齡與關係中,皆有其可觀之處。


啟示


德行需終身修持,不止一時之善。


人品之真,觀於行而非言。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為社會安和之本。





四、


1. 原文


省其居處,觀其義方;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考之以觀其信,挈之以觀其知,示之難以觀其勇,煩之以觀其治,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寍,喜之以物以觀其不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不失也,縱之以觀其常,遠使之以觀其不貳,邇之以觀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觀其情,考其陰陽以觀其誠,覆其微言以觀其信,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成,此之謂『觀誠』也。


2. 注釋


1. 省其居處:察看一個人的日常居住行止。



2. 義方:合乎義理的行為與方法。



3. 喪哀:遇喪時的哀痛表現。



4. 貞良:貞正善良。



5. 交友:結交朋友。



6. 任廉:能否自持廉潔。



7. 考之:試驗、檢驗。



8. 挈之:引導、提挈。



9. 淹之以利:以利益長期考驗他。



10. 藍之以樂:「藍」通「覽」,以娛樂試驗其性情。



11. 不寍:不亂、不迷失。



12. 縱之:放任他行動。



13. 不貳:不反覆、不變節。



14. 邇之:親近他。



15. 陰陽:指言行表裡之間的真偽。



16. 覆其微言:細察其隱微言辭。



17. 備成:完善成熟。



18. 觀誠:察看人的真誠。




3. 白話文


觀察一個人的居住行止,可以看出他是否行事合乎義理;觀察他在喪事中的哀痛,可以看出他是否貞正善良;觀察他出入交往,可以看出他交友的品格;觀察他與朋友往來,可以看出他是否廉潔。以試驗來觀察他的信實,以提攜來看他的智慧,以困難考驗他的勇氣,以繁瑣事務觀察他的治理能力;以利益試探,看他是否貪婪;以快樂試驗,看他是否能安定;以喜事試他是否輕率,以憤怒觀他是否穩重;以醉態觀察他是否仍能自持;放任他行事,看他是否一貫;遠派他出使,看他是否不變節;親近他,觀察他是否不懈怠;探取他的志向以窺見其情感;考察他表裡行為,以觀其誠信;覆察他細微言辭,以驗其真實;詳細觀察他的行為,以知其是否成熟完善。這就叫做「觀誠」。


4. 總結


此段講述「觀誠」之法,強調要從日常行為、情境試驗與細節觀察中識人,全面了解其真誠與品德。真正的誠,不僅見於言辭,更顯於行為、情感與困境中的態度。


啟示


識人須從小處細察,不可徒觀外表。


真誠之德唯在歷試之後方能見。


君子自守者,於利樂不移,於難苦不懼,方顯其誠。





五、


1. 原文


二曰,方與之言,以觀其志。志殷如湥,其氣寬以柔,其色儉而不諂,其禮先人,其言後人,見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


2. 注釋


1. 方與之言:正面與之交談。



2. 觀其志:觀察他的志向與心志。



3. 志殷如湥:「殷」為充實,「湥」指深厚,形容志向誠篤真摯。



4. 氣寬以柔:氣度寬宏而溫和。



5. 色儉而不諂:神色莊重節制而不諂媚。



6. 禮先人:行禮時尊敬他人、禮讓在前。



7. 言後人:言談時謙虛、讓他人先說。



8. 見其所不足:能察覺自己的缺點。



9. 日益者:日日自我增益、進德修身之人。




3. 白話文


第二,要與人面對面談話,以觀察他的志向。若他的志向誠厚深遠,氣度寬宏而柔和,神色節制而不諂媚,行禮時尊敬他人、言語時讓人先說,並能察覺自身的不足,這樣的人就是能夠每日自我增長、進步的人。


4. 總結


此段說明「考志」之道,指出觀察一個人的志向,應從談吐、氣度、禮節與自省中察之。能謙恭待人、誠篤自守、日自修省者,方是真正有志之人。


啟示


與人交談時,可見其志氣之厚薄。


謙遜自省者,德行常進。


志在修身者,日新而不怠,方能成君子之道。





六、


1. 原文


如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損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不隱其惡,不防其過,曰有質者也。


2. 注釋


1. 臨人以色:以顏色、神情對待他人,指以外貌表態。



2. 高人以氣:以氣勢壓人,表現傲慢。



3. 賢人以言:自恃口才或學識勝人。



4. 防其不足:掩飾自己的缺點。



5. 伐其所能:炫耀自己的才能。



6. 日損者:德行日漸衰損的人。



7. 貌直而不侮:外表正直而不傲慢侮人。



8. 言正而不私:言語公正而無私。



9. 不飾其美:不誇耀自己的優點。



10. 不隱其惡:不掩飾自己的錯誤。



11. 不防其過:不為自己辯解過失。



12. 有質者:質樸真誠之人。




3. 白話文


若一個人對人時以臉色示威,以氣勢壓人,以言語自誇,又掩飾自己的缺點,炫耀自己的才能,這樣的人是德行日損的人。

若一個人外表正直而不侮慢他人,言語公正而不私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掩飾自己的過失,也不為自己辯解,這樣的人就是質樸真誠、有內德之人。


4. 總結


此段對比「日損者」與「有質者」,以警示人當戒傲慢、遠虛飾。能公正無私、誠實不掩過、謙厚待人者,乃德性充實之君子。


啟示


虛誇與矯飾使人德損。


誠樸與自省使人德增。


真君子不以氣壓人、不以言矜己,而以誠立身。





七、


1. 原文


其貌固嘔,其言工巧,飾其見物,務其小徵,以故自說,曰無質者也。


2. 注釋


1. 貌固嘔:容貌僵硬不自然,意指外表虛偽做作。



2. 言工巧:言辭華麗而不真誠。



3. 飾其見物:刻意修飾自己對事物的見解,使之顯得高明。



4. 務其小徵:追求細微的跡象、小聰明。



5. 以故自說:因此自以為得意、自我滿足。



6. 無質者:缺乏真實本質與誠意的人。




3. 白話文


一個人若外表僵硬做作,言語雖巧卻虛浮,刻意修飾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只追求些微小的跡象與技巧,並因此自以為聰明、感到滿意,這樣的人就是沒有真誠本質的人。


4. 總結


此段批評那些虛飾浮華、徒有其表的人。他們注重表面與技巧而失真誠之心,是「無質」之人,非君子之道。


啟示


虛偽與巧言使人失德。


真誠與質樸才是立身之本。


君子以誠修身,小人以巧自飾。





八、


1. 原文


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煩亂之,而志不營;深道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而氣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


2. 注釋


1. 喜怒以物:以外物引起喜怒之情。



2. 色不作:臉色不變,情緒不現於外。



3. 煩亂之:使其處於紛擾混亂之中。



4. 志不營:志向不被干擾所動搖。



5. 深道以利:以深奧之理或大利誘惑之。



6. 心不移:心志不改變。



7. 臨懾以威:以威勢恐嚇逼迫。



8. 氣不卑:氣節不屈服。



9. 平心而固守:保持平和之心而堅守原則。




3. 白話文


若以外物引人喜怒,他的臉色仍不變;使他陷於煩亂之中,他的志向仍不動搖;以深奧之道或大利誘惑他,他的心仍不改變;以威勢恐嚇他,他的氣節仍不屈服,這樣的人就是能以平心堅守正道的人。


4. 總結


此段讚揚能在喜怒、利害、威懾面前保持平和與堅定之人,稱之為「平心而固守者」。


啟示


面對外在誘惑與威逼,應保持內心安定。


真正的君子能守志不移,不為物動。


平心而堅守,乃立身處世之根本。





九、


1. 原文


喜怒以物而變易知,煩亂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懾以威而易懾,曰鄙心而假氣者也。


2. 注釋


1. 喜怒以物而變易知:遇外物便喜怒形於色,情緒容易被察覺。



2. 煩亂之而必不裕:處於紛亂之中,心胸狹窄不安定。



3. 示之以利而易移:給予利益就容易改變心志。



4. 臨懾以威而易懾:面臨威嚇便立刻屈服。



5. 鄙心:卑下之心,指志氣淺薄。



6. 假氣:裝作有氣節,其實虛假。




3. 白話文


若因外物而喜怒變化容易被看出;使他處於煩亂之境便不安定;以利益誘惑他就容易改變心意;以威勢恐嚇他便立刻屈服,這樣的人就是心志卑下而虛假逞氣之人。


4. 總結


此段批評那些意志薄弱、易受外物左右、虛張聲勢之人,稱為「鄙心而假氣」。


啟示


真誠堅定者不為利誘、不懼威逼。


志氣虛偽者易變難信,終不能成事。


培養內在穩定與真實之氣,勝於外表逞強。





十、


1. 原文


執之以物而遫決,驚之以卒而度料,不學而性辨,曰有慮者也。


2. 注釋


1. 執之以物而遫決:以事物試驗他,他能迅速作出正確判斷。



2. 驚之以卒而度料:臨突發之變,能從容應對並預測事勢。



3. 不學而性辨:未經學習便天生明察善辨。



4. 有慮者:指心思深遠、思慮周密之人。




3. 白話文


以事物考驗他時,他能迅速而準確地判斷;突然使他面對緊急變故,他也能估量形勢、應對得當;即使沒有特別學習,也天性聰明而明辨是非,這樣的人就是具有深思遠慮的人。


4. 總結


此段稱頌天資聰慧、臨事果斷、能審時度勢之人,稱為「有慮者」。


啟示


智慧不僅來自學習,更在於臨事的洞察與果斷。


有慮之人能於變中求定,於亂中見機。


修身當兼天賦與後學,使思慮周密而行有準則。





十一、


1. 原文


難投以物,難說以言,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無辨而自慎,曰愚贛者也。


2. 注釋


1. 難投以物:用事物試探他而難以奏效。



2. 難說以言:用言語勸說也不易打動他。



3. 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固執己見,只知一端,不通變化。



4. 困而不知其止:遇困境仍不懂止步或變通。



5. 無辨而自慎:雖無辨別之才,卻拘謹小心。



6. 愚贛者:形容人愚昧而頑固。




3. 白話文


以事物試他難以打動,用言語勸他也不聽;他固守一知半解的想法,不肯變通;陷於困境也不知道停止或轉圜;沒有分辨能力,卻又拘謹自守,這樣的人就是愚昧而頑固的人。


4. 總結


此段批評那種愚而不化、頑而自是之人,稱為「愚贛者」。


啟示


智者能變,愚者固執不通。


遇困不思變,是自陷於困。


學問與德行皆需開明通達,方能避愚而趨智。





十二、


1. 原文


營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懼,置義而不可遷,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曰絜廉而果敢者也。


2. 注釋


1. 營之以物:以財物引誘他。



2. 不虞:不動心,不被所惑。



3. 犯之以卒:以突發事件或危難威脅他。



4. 不懼:不畏懼。



5. 置義而不可遷:堅守正義,立場不改。



6. 臨之以貨色:以財富與美色試探他。



7. 不可營:不能使其心意有所搖動。



8. 絜廉而果敢者:品行清白廉潔,且剛毅果斷的人。




3. 白話文


用財物引誘他,他不為所動;以突發事件威脅他,他不感恐懼;面對正義之道,他絕不改變;用財富與美色引誘他,也無法動搖他的心志。這樣的人,就是清廉而果敢的人。


4. 總結


此段讚頌堅守正義、不為利誘所動的君子之德。


啟示


正人君子不為財色所惑。


面對威脅仍能堅持正道,是道德的最高力量。


果敢與清廉並行,方能立身於世。





十三、


1. 原文


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錮,已諾無斷,曰弱志者也。


2. 注釋


1. 易移以言:聽到他人言語就容易改變主意。



2. 存志:保持自己的志向。



3. 不能守錮:無法堅守、不自約束。



4. 已諾:答應他人的事。



5. 無斷:沒有決斷力,猶豫不定。



6. 弱志者:意志薄弱、缺乏堅定立場的人。




3. 白話文


聽到他人說話就容易改變主意,心志不堅定而無法自守,答應了事情卻又拿不定主意,這樣的人就是意志薄弱的人。


4. 總結


此段說明意志不堅、易受人言動搖者難成大事。


啟示


志向需堅定,勿被外言所惑。


承諾當慎,不可優柔寡斷。


能守志者方能立德立功。





十四、


1. 原文


順與之弗為喜,非奪之弗為怒,沈靜而寡言,多稽而儉貌,曰質靜者也。


2. 注釋


1. 順與之:順從他、給予他。



2. 弗為喜:不因此而感到喜悅。



3. 非奪之:不順其意、奪其所欲。



4. 弗為怒:不因此而發怒。



5. 沈靜而寡言:性情沉穩安定,言語不多。



6. 多稽而儉貌:行事謹慎,多加思慮,舉止莊重簡約。



7. 質靜者:指性情質樸而安靜的人。




3. 白話文


別人順從他、給他好處,他也不因此而高興;別人違逆他、奪他所欲,他也不因此而生氣。他性情安靜,少言謹慎,舉止莊重節制,這樣的人稱為質樸安靜的人。


4. 總結


此段描寫性情平和、不為外物所動之人,為內斂穩重之君子之德。


啟示


君子應持心平靜,不以得失為喜怒。


外物難動其志,方能守德安道。


沈靜寡言,是內在修養的表現。





十五、


1. 原文


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讓,當如強之,曰始妒誣者也。


2. 注釋


1. 辨言:能辯說、善於言談。



2. 不固行:行為不堅定,缺乏持久實踐。



3. 有道:具備道德或才識。



4. 先困:在行道初期即遭受困難。



5. 自慎:謹慎自守。



6. 不讓:不肯退讓或謙遜。



7. 當如強之:表現得彷彿剛強有力。



8. 始妒誣者:指剛開始出現嫉妒與誣蔑他人的傾向者。




3. 白話文


能言善辯卻行為不堅定,有道德才能卻一開始就遭遇困難,自我謹慎卻不肯退讓,看似剛強,其實是嫉妒與誣蔑他人的開端。


4. 總結


此句說明一種外表似有德行、內裡卻心生嫉妒的性格。能說不能行、謹慎而不退讓的人,往往容易因不平而產生嫉妒與毀謗他人的心理。


啟示


真正的堅強應該來自德行與穩定,而非逞強外顯。


言行不一者,即使有才,終會因妒心而失道。


謙讓與自省能防止人陷入嫉妒與誣害之中。





十六、


1. 原文


徵清而能發,度察而能盡,曰治志者也。


2. 注釋


1. 徵清:指思慮純正、心志清明。



2. 能發:能夠適時表達、發揮。



3. 度察:審度觀察、明察事理。



4. 能盡:能夠窮盡其理,全面理解。



5. 治志者:指心志有條理、能自我管理與節制的人。




3. 白話文


心思清明而能適時表達,觀察精細而能全面透徹,這樣的人可以稱為能夠治理自己志向的人。


4. 總結


此句讚揚一種理性而通達的品格——心志純正、觀察周密、行事得當的人,能以清明之心統攝行為。


啟示


清明的心志是行事的根本。


能觀能察者,方能真正掌握事理。


修身在於「治志」,即心要明、意要定、行要慎。





十七、


1. 原文


華如誣,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無為有者也。此之為考志。


2. 注釋


1. 華如誣:外表華麗虛假,如同欺誣他人。



2. 巧言:花言巧語,善於虛飾言辭以取悅他人。



3. 令色:裝出和善的表情以討好他人。



4. 足恭:過度恭敬,虛偽的禮貌。



5. 皆以無為有者:都是用虛假偽飾的方式,把沒有的德行裝作有。



6. 考志:用來檢驗一個人的志節、真誠與否。




3. 白話文


外表華麗而虛假,與花言巧語、假裝和善、過度恭敬都是一樣的,都是用虛假來冒充真實。這就是用來考察一個人志向真偽的方法。


4. 總結


此段說明虛偽的外表與行為,雖看似恭敬與有禮,實則是假裝與虛飾,正可藉此觀察人的志節是否真誠。


啟示


真誠比外表的華飾更能顯示人格。


花言巧語與假恭假禮是志向不正的表現。


察人之志,不觀其言,而觀其誠。





十八、


1. 原文


三曰誠在其中,此見於外;以其見占其隱,以其細占其大,以其聲處其氣。初氣主物,物生有聲;聲有剛有柔,有濁有清,有好有惡。咸發於聲也。


2. 注釋


1. 誠在其中:真誠之心存於內心之中。



2. 此見於外:這種誠意會自然流露於外表。



3. 以其見占其隱:由外在的表現推測其內在隱情。



4. 以其細占其大:由細微之處觀察其宏大之德。



5. 以其聲處其氣:根據一個人的聲音來察其氣質。



6. 初氣主物:最初的氣決定萬物的性質。



7. 物生有聲:萬物生成時必然發出聲音。



8. 聲有剛有柔,有濁有清,有好有惡:聲音有強弱、濁清、善惡之分。



9. 咸發於聲也:一切內心與氣質皆可從聲音中顯現出來。




3. 白話文


第三條所說的,是指誠意存在於內心,必然顯現在外表。可由外在的表現推測內在的真情,由細微之處推測大的格局,並從聲音判斷其氣質。人的氣為萬物之主,而萬物生成皆有聲音。聲音有剛柔、濁清、好惡之別,這些都能表現出內心的真實狀態。


4. 總結


此段說明「觀誠」之法的一部分:誠意內藏於心,而形於聲色。人的聲音與氣質能反映其真偽與德性,從細微之處可窺見深層本質。


啟示


誠者,心之本,必形於外。


察人之德,可由聲觀氣、由微知著。


真誠之人,其言平實而氣正;虛偽之人,其聲浮而色亂。





十九、


1. 原文


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其聲順節;心氣鄙戾者,其聲斯醜;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好。信氣中易,義氣時舒,智氣簡備,勇氣壯直。


2. 注釋


1. 心氣華誕者:心氣虛浮誇大之人。



2. 其聲流散:聲音漂浮散亂,無收斂之氣。



3. 心氣順信者:心性誠實而順和之人。



4. 其聲順節:聲音自然合節,不急不亂。



5. 心氣鄙戾者:性情粗俗乖戾之人。



6. 其聲斯醜:聲音粗惡不正。



7. 心氣寬柔者:心性寬厚柔和之人。



8. 其聲溫好:聲音溫潤悅耳。



9. 信氣中易:誠信之氣居中平易。



10. 義氣時舒:正義之氣能隨時伸展發揮。



11. 智氣簡備:智慧之氣簡潔周全。



12. 勇氣壯直:勇敢之氣剛健正直。




3. 白話文


心氣虛浮誇大的人,他的聲音就會散亂無節;心氣誠實順和的人,聲音則自然有節奏;性情粗鄙暴戾的人,聲音會顯得醜惡難聽;心性寬厚柔和的人,聲音溫潤悅耳。誠信之氣平易中正,正義之氣能隨時舒展,智慧之氣簡潔而完備,勇敢之氣剛健而正直。


4. 總結


此段以「聲與氣」說人之品德,指出人的性情與聲音息息相關:誠信者聲平,柔和者聲溫,暴戾者聲粗。德行端正者,其氣與聲皆中和有度。


啟示


聲為心之象,氣為德之形。


聽人之聲,可知其性。


修德者當養氣以正聲,誠信、義勇、智慧皆由中和之氣而生。





二十、


1. 原文


聽其聲,處其氣,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占其後,以其見占其隱,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謂『視中』也。


2. 注釋


1. 聽其聲:聆聽其言語聲調,以察其情。



2. 處其氣:觀其氣度與神態之安定。



3. 考其所為:審視其行為舉止。



4. 觀其所由:觀察其行事之原因與出發點。



5. 察其所安:細察其心之所安、情之所歸。



6. 以其前占其後:由其過去推測未來之行。



7. 以其見占其隱:由外在表現推知內在性情。



8. 以其小占其大:由細微之事推知其大節與本質。



9. 視中:察人之中正之道,即以平心觀人之中心誠實。




3. 白話文


聽他說話的聲音,觀察他氣度的安定,考察他所做的事,觀其行為所由來的原因,並察看他內心安於何處;以他過去的表現推測未來的行為,以他顯露的外在推測隱藏的內心,以細小的事推知大的德行。這就叫做「視中」。


4. 總結


「視中」之法在於由表察裡、由小知大,以平正之心觀人內在誠實與本性。


啟示


察人不可止於言行,當究其心中之所安。


小事能見大節,表象能顯真心。


為人當存中正之心,使外內如一,方為君子之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7會員
650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2
一、 1. 原文 公曰:「誥志無荒,以會民義,齋戒必敬,會時必節,犧牲必全,齊盛必潔,上下禋祀,外內無失節,其可以省怨遠災乎?」 子曰:「丘未知其可以省怨也!」 2. 注釋 1. 誥志無荒:誥,告誡;志,志向;荒,怠慢。意為「誡勉志向不可荒廢」。 2. 會民義:使
2025/10/12
一、 1. 原文 公曰:「誥志無荒,以會民義,齋戒必敬,會時必節,犧牲必全,齊盛必潔,上下禋祀,外內無失節,其可以省怨遠災乎?」 子曰:「丘未知其可以省怨也!」 2. 注釋 1. 誥志無荒:誥,告誡;志,志向;荒,怠慢。意為「誡勉志向不可荒廢」。 2. 會民義:使
2025/10/12
一、 1. 原文 公曰:「昔有虞戴德何以?深慮何及?高舉安取?」 2. 注釋 1. 有虞:指虞舜,古代聖王之一。 2. 戴德:尊崇德行、以德治國。 3. 何以:意為「是如何做到的」。 4. 深慮:深思遠慮,指周密的思考。 5. 高舉:高
2025/10/12
一、 1. 原文 公曰:「昔有虞戴德何以?深慮何及?高舉安取?」 2. 注釋 1. 有虞:指虞舜,古代聖王之一。 2. 戴德:尊崇德行、以德治國。 3. 何以:意為「是如何做到的」。 4. 深慮:深思遠慮,指周密的思考。 5. 高舉:高
2025/10/11
十六、 1. 原文 公曰:「請問圖德何尚?」 子曰:「聖,知之華也;知,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2. 注釋 1. 圖德:謀求德行、思考修德之道。 2. 何尚:指應以何者為最高目標或依歸。 3. 聖:智慧與德行圓滿
2025/10/11
十六、 1. 原文 公曰:「請問圖德何尚?」 子曰:「聖,知之華也;知,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2. 注釋 1. 圖德:謀求德行、思考修德之道。 2. 何尚:指應以何者為最高目標或依歸。 3. 聖:智慧與德行圓滿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Thumbnail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雍也第六)。  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小城邑。子遊去那裡擔任城宰,也就是最高行政長官。可能回到孔子身邊時,孔子很重視舉才,就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作用了什麼人才嗎?』子遊就回答
Thumbnail
以《老子》師資的角度看待一言堂。
Thumbnail
以《老子》師資的角度看待一言堂。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匆匆酒家外風來細雨 見真友知音近在眼前 人人皆是一部大藏經 盤點此生累世是歷史 美人國倒,天下太平 美人只知貪戀色相美 一命全在後宮使心計 哪家高升哪家得賞賜 倒不如讓她們當尼姑 學學武才人深入經藏 美人也能心自立自強 讓她薰陶捨得才是德 先出世再入世治小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匆匆酒家外風來細雨 見真友知音近在眼前 人人皆是一部大藏經 盤點此生累世是歷史 美人國倒,天下太平 美人只知貪戀色相美 一命全在後宮使心計 哪家高升哪家得賞賜 倒不如讓她們當尼姑 學學武才人深入經藏 美人也能心自立自強 讓她薰陶捨得才是德 先出世再入世治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