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王曰:「太師,慎維深思,內觀民務,察度情偽,變官民能,歷其才藝,女維敬哉。女何慎乎非倫,倫有七屬,屬有九用,用有六微:一曰觀誠,二曰考志,三曰視中,四曰觀色,五曰觀隱,六曰揆德。」
2. 注釋
1. 太師:指掌國政、教化與禮樂之高官。
2. 慎維深思:謹慎而深入思考。
3. 內觀民務:觀察民間事務與民情。
4. 察度情偽:審察人心的真偽。
5. 變官民能:根據官吏與百姓的才能調整職務。
6. 歷其才藝:考察其能力與專長。
7. 非倫:不合倫理或法度之人。
8. 倫有七屬:人倫有七種層次。
9. 屬有九用:每一層次又有九種實際用途。
10. 用有六微:六種細微的觀察方法。
11. 觀誠:察看一個人的誠意。
12. 考志:審核其志向。
13. 視中:觀察其內心是否正直。
14. 觀色:察其外表神色與情緒反應。
15. 觀隱:審視隱微之處,如未發之心。
16. 揆德:衡量其德行深淺。
3. 白話文
王說:「太師啊,要謹慎深思,從內觀察民間的事務,審度人情真假,根據才能調整官民職務,遍察他們的才藝與品行。你務必要敬慎!你要謹防不合倫理的人。人倫有七種類別,每一類有九種運用,而在運用時又有六種細微的察人之法:一是觀誠,二是考志,三是視其中正,四是觀其顏色,五是察其隱情,六是衡量其德行。」
4. 總結
此段述王訓太師治國察人之法,重在慎思、觀德、察誠,以德為本、以才為輔,方能辨賢愚、正人倫、治天下。
啟示
用人當察德與志,不徒觀其貌。
君子治政,必由審慎思慮而行。
德為本,誠為先,察人須兼內外。
二、
1. 原文
王曰:「於乎,女因方以觀之。富貴者觀其禮施也,貧窮者觀其有德守也,嬖寵者觀其不驕奢也,隱約者觀其不懾懼也。」
2. 注釋
1. 於乎:感嘆詞,表示語氣感慨或提醒。
2. 女:對下屬的稱呼,指太師。
3. 因方以觀之:依據不同情境觀察人。
4. 富貴者:地位尊顯、財力豐厚之人。
5. 禮施:行事是否合乎禮法、待人是否有節度。
6. 貧窮者:處於困厄之人。
7. 有德守:是否能堅守德行、不失本心。
8. 嬖寵者:受寵愛、得勢之人。
9. 不驕奢:不因寵勢而驕傲奢侈。
10. 隱約者:處於卑微、隱居或受壓之人。
11. 不懾懼:不因環境艱困而恐懼失節。
3. 白話文
王說:「啊,你要根據不同情況來觀察人。對富貴的人,要看他是否能以禮待人、施行有節;對貧窮的人,要看他能否守德不移;對受寵愛的人,要看他是否不驕恣奢侈;對卑微受困的人,要看他是否不畏懼而失節。」
4. 總結
此段強調察人須觀其行於不同境遇:富貴時觀其禮、貧困時觀其守、得勢時觀其謙、困厄時觀其志。人品之真偽,唯於變境中可見。
啟示
察人之道,在觀其處境之中。
君子無論貧富貴賤,皆不失其節。
德行真正的考驗在於逆境與順境的對照。
三、
1. 原文
其少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也,其壯觀其絜廉務行而勝其私也,其老觀其意憲慎強其所不足而不踰也。父子之閒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閒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閒觀其忠惠也,鄉黨之閒觀其信憚也。
2. 注釋
1. 少:少年時期。
2. 恭敬好學:謙遜尊師,勤於學習。
3. 能弟:能以友愛順從之心待兄長。
4. 壯:壯年時期。
5. 絜廉:清潔廉正,不貪不污。
6. 務行:致力於實踐德行。
7. 勝其私:能克制私慾。
8. 老:老年時期。
9. 意憲慎:心意端正而謹慎。
10. 強其所不足:努力補足自身的缺點。
11. 不踰:不逾越規範,不放縱。
12. 父子之閒:父子之間。
13. 孝慈:子孝於父,父慈於子。
14. 兄弟之閒:兄弟之間。
15. 和友:和睦友愛。
16. 君臣之閒:君臣關係之間。
17. 忠惠:忠誠仁惠。
18. 鄉黨之閒:鄰里之間。
19. 信憚:誠信而令人敬畏。
3. 白話文
年少時,要觀察他是否恭敬謙和、勤於學習、友順兄長;壯年時,要看他是否清廉端正、勤於實行德行、能抑制私慾;老年時,要看他是否心意端正謹慎、努力補足不足而不逾禮法。
在父子之間,要觀其是否孝慈;兄弟之間,要觀其是否和睦友愛;君臣之間,要觀其是否忠誠仁厚;鄉黨之間,要觀其是否誠信而令人敬重。
4. 總結
此段以人生三期與四倫為準,闡明察人之道:觀其少年之志、壯年之行、老年之守;審其家庭、兄弟、君臣與社交之德。人品在不同年齡與關係中,皆有其可觀之處。
啟示
德行需終身修持,不止一時之善。
人品之真,觀於行而非言。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為社會安和之本。
四、
1. 原文
省其居處,觀其義方;省其喪哀,觀其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考之以觀其信,挈之以觀其知,示之難以觀其勇,煩之以觀其治,淹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寍,喜之以物以觀其不輕,怒之以觀其重,醉之以觀其不失也,縱之以觀其常,遠使之以觀其不貳,邇之以觀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觀其情,考其陰陽以觀其誠,覆其微言以觀其信,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成,此之謂『觀誠』也。
2. 注釋
1. 省其居處:察看一個人的日常居住行止。
2. 義方:合乎義理的行為與方法。
3. 喪哀:遇喪時的哀痛表現。
4. 貞良:貞正善良。
5. 交友:結交朋友。
6. 任廉:能否自持廉潔。
7. 考之:試驗、檢驗。
8. 挈之:引導、提挈。
9. 淹之以利:以利益長期考驗他。
10. 藍之以樂:「藍」通「覽」,以娛樂試驗其性情。
11. 不寍:不亂、不迷失。
12. 縱之:放任他行動。
13. 不貳:不反覆、不變節。
14. 邇之:親近他。
15. 陰陽:指言行表裡之間的真偽。
16. 覆其微言:細察其隱微言辭。
17. 備成:完善成熟。
18. 觀誠:察看人的真誠。
3. 白話文
觀察一個人的居住行止,可以看出他是否行事合乎義理;觀察他在喪事中的哀痛,可以看出他是否貞正善良;觀察他出入交往,可以看出他交友的品格;觀察他與朋友往來,可以看出他是否廉潔。以試驗來觀察他的信實,以提攜來看他的智慧,以困難考驗他的勇氣,以繁瑣事務觀察他的治理能力;以利益試探,看他是否貪婪;以快樂試驗,看他是否能安定;以喜事試他是否輕率,以憤怒觀他是否穩重;以醉態觀察他是否仍能自持;放任他行事,看他是否一貫;遠派他出使,看他是否不變節;親近他,觀察他是否不懈怠;探取他的志向以窺見其情感;考察他表裡行為,以觀其誠信;覆察他細微言辭,以驗其真實;詳細觀察他的行為,以知其是否成熟完善。這就叫做「觀誠」。
4. 總結
此段講述「觀誠」之法,強調要從日常行為、情境試驗與細節觀察中識人,全面了解其真誠與品德。真正的誠,不僅見於言辭,更顯於行為、情感與困境中的態度。
啟示
識人須從小處細察,不可徒觀外表。
真誠之德唯在歷試之後方能見。
君子自守者,於利樂不移,於難苦不懼,方顯其誠。
五、
1. 原文
二曰,方與之言,以觀其志。志殷如湥,其氣寬以柔,其色儉而不諂,其禮先人,其言後人,見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
2. 注釋
1. 方與之言:正面與之交談。
2. 觀其志:觀察他的志向與心志。
3. 志殷如湥:「殷」為充實,「湥」指深厚,形容志向誠篤真摯。
4. 氣寬以柔:氣度寬宏而溫和。
5. 色儉而不諂:神色莊重節制而不諂媚。
6. 禮先人:行禮時尊敬他人、禮讓在前。
7. 言後人:言談時謙虛、讓他人先說。
8. 見其所不足:能察覺自己的缺點。
9. 日益者:日日自我增益、進德修身之人。
3. 白話文
第二,要與人面對面談話,以觀察他的志向。若他的志向誠厚深遠,氣度寬宏而柔和,神色節制而不諂媚,行禮時尊敬他人、言語時讓人先說,並能察覺自身的不足,這樣的人就是能夠每日自我增長、進步的人。
4. 總結
此段說明「考志」之道,指出觀察一個人的志向,應從談吐、氣度、禮節與自省中察之。能謙恭待人、誠篤自守、日自修省者,方是真正有志之人。
啟示
與人交談時,可見其志氣之厚薄。
謙遜自省者,德行常進。
志在修身者,日新而不怠,方能成君子之道。
六、
1. 原文
如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損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不隱其惡,不防其過,曰有質者也。
2. 注釋
1. 臨人以色:以顏色、神情對待他人,指以外貌表態。
2. 高人以氣:以氣勢壓人,表現傲慢。
3. 賢人以言:自恃口才或學識勝人。
4. 防其不足:掩飾自己的缺點。
5. 伐其所能:炫耀自己的才能。
6. 日損者:德行日漸衰損的人。
7. 貌直而不侮:外表正直而不傲慢侮人。
8. 言正而不私:言語公正而無私。
9. 不飾其美:不誇耀自己的優點。
10. 不隱其惡:不掩飾自己的錯誤。
11. 不防其過:不為自己辯解過失。
12. 有質者:質樸真誠之人。
3. 白話文
若一個人對人時以臉色示威,以氣勢壓人,以言語自誇,又掩飾自己的缺點,炫耀自己的才能,這樣的人是德行日損的人。
若一個人外表正直而不侮慢他人,言語公正而不私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掩飾自己的過失,也不為自己辯解,這樣的人就是質樸真誠、有內德之人。
4. 總結
此段對比「日損者」與「有質者」,以警示人當戒傲慢、遠虛飾。能公正無私、誠實不掩過、謙厚待人者,乃德性充實之君子。
啟示
虛誇與矯飾使人德損。
誠樸與自省使人德增。
真君子不以氣壓人、不以言矜己,而以誠立身。
七、
1. 原文
其貌固嘔,其言工巧,飾其見物,務其小徵,以故自說,曰無質者也。
2. 注釋
1. 貌固嘔:容貌僵硬不自然,意指外表虛偽做作。
2. 言工巧:言辭華麗而不真誠。
3. 飾其見物:刻意修飾自己對事物的見解,使之顯得高明。
4. 務其小徵:追求細微的跡象、小聰明。
5. 以故自說:因此自以為得意、自我滿足。
6. 無質者:缺乏真實本質與誠意的人。
3. 白話文
一個人若外表僵硬做作,言語雖巧卻虛浮,刻意修飾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只追求些微小的跡象與技巧,並因此自以為聰明、感到滿意,這樣的人就是沒有真誠本質的人。
4. 總結
此段批評那些虛飾浮華、徒有其表的人。他們注重表面與技巧而失真誠之心,是「無質」之人,非君子之道。
啟示
虛偽與巧言使人失德。
真誠與質樸才是立身之本。
君子以誠修身,小人以巧自飾。
八、
1. 原文
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煩亂之,而志不營;深道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而氣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
2. 注釋
1. 喜怒以物:以外物引起喜怒之情。
2. 色不作:臉色不變,情緒不現於外。
3. 煩亂之:使其處於紛擾混亂之中。
4. 志不營:志向不被干擾所動搖。
5. 深道以利:以深奧之理或大利誘惑之。
6. 心不移:心志不改變。
7. 臨懾以威:以威勢恐嚇逼迫。
8. 氣不卑:氣節不屈服。
9. 平心而固守:保持平和之心而堅守原則。
3. 白話文
若以外物引人喜怒,他的臉色仍不變;使他陷於煩亂之中,他的志向仍不動搖;以深奧之道或大利誘惑他,他的心仍不改變;以威勢恐嚇他,他的氣節仍不屈服,這樣的人就是能以平心堅守正道的人。
4. 總結
此段讚揚能在喜怒、利害、威懾面前保持平和與堅定之人,稱之為「平心而固守者」。
啟示
面對外在誘惑與威逼,應保持內心安定。
真正的君子能守志不移,不為物動。
平心而堅守,乃立身處世之根本。
九、
1. 原文
喜怒以物而變易知,煩亂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懾以威而易懾,曰鄙心而假氣者也。
2. 注釋
1. 喜怒以物而變易知:遇外物便喜怒形於色,情緒容易被察覺。
2. 煩亂之而必不裕:處於紛亂之中,心胸狹窄不安定。
3. 示之以利而易移:給予利益就容易改變心志。
4. 臨懾以威而易懾:面臨威嚇便立刻屈服。
5. 鄙心:卑下之心,指志氣淺薄。
6. 假氣:裝作有氣節,其實虛假。
3. 白話文
若因外物而喜怒變化容易被看出;使他處於煩亂之境便不安定;以利益誘惑他就容易改變心意;以威勢恐嚇他便立刻屈服,這樣的人就是心志卑下而虛假逞氣之人。
4. 總結
此段批評那些意志薄弱、易受外物左右、虛張聲勢之人,稱為「鄙心而假氣」。
啟示
真誠堅定者不為利誘、不懼威逼。
志氣虛偽者易變難信,終不能成事。
培養內在穩定與真實之氣,勝於外表逞強。
十、
1. 原文
執之以物而遫決,驚之以卒而度料,不學而性辨,曰有慮者也。
2. 注釋
1. 執之以物而遫決:以事物試驗他,他能迅速作出正確判斷。
2. 驚之以卒而度料:臨突發之變,能從容應對並預測事勢。
3. 不學而性辨:未經學習便天生明察善辨。
4. 有慮者:指心思深遠、思慮周密之人。
3. 白話文
以事物考驗他時,他能迅速而準確地判斷;突然使他面對緊急變故,他也能估量形勢、應對得當;即使沒有特別學習,也天性聰明而明辨是非,這樣的人就是具有深思遠慮的人。
4. 總結
此段稱頌天資聰慧、臨事果斷、能審時度勢之人,稱為「有慮者」。
啟示
智慧不僅來自學習,更在於臨事的洞察與果斷。
有慮之人能於變中求定,於亂中見機。
修身當兼天賦與後學,使思慮周密而行有準則。
十一、
1. 原文
難投以物,難說以言,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無辨而自慎,曰愚贛者也。
2. 注釋
1. 難投以物:用事物試探他而難以奏效。
2. 難說以言:用言語勸說也不易打動他。
3. 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固執己見,只知一端,不通變化。
4. 困而不知其止:遇困境仍不懂止步或變通。
5. 無辨而自慎:雖無辨別之才,卻拘謹小心。
6. 愚贛者:形容人愚昧而頑固。
3. 白話文
以事物試他難以打動,用言語勸他也不聽;他固守一知半解的想法,不肯變通;陷於困境也不知道停止或轉圜;沒有分辨能力,卻又拘謹自守,這樣的人就是愚昧而頑固的人。
4. 總結
此段批評那種愚而不化、頑而自是之人,稱為「愚贛者」。
啟示
智者能變,愚者固執不通。
遇困不思變,是自陷於困。
學問與德行皆需開明通達,方能避愚而趨智。
十二、
1. 原文
營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懼,置義而不可遷,臨之以貨色而不可營,曰絜廉而果敢者也。
2. 注釋
1. 營之以物:以財物引誘他。
2. 不虞:不動心,不被所惑。
3. 犯之以卒:以突發事件或危難威脅他。
4. 不懼:不畏懼。
5. 置義而不可遷:堅守正義,立場不改。
6. 臨之以貨色:以財富與美色試探他。
7. 不可營:不能使其心意有所搖動。
8. 絜廉而果敢者:品行清白廉潔,且剛毅果斷的人。
3. 白話文
用財物引誘他,他不為所動;以突發事件威脅他,他不感恐懼;面對正義之道,他絕不改變;用財富與美色引誘他,也無法動搖他的心志。這樣的人,就是清廉而果敢的人。
4. 總結
此段讚頌堅守正義、不為利誘所動的君子之德。
啟示
正人君子不為財色所惑。
面對威脅仍能堅持正道,是道德的最高力量。
果敢與清廉並行,方能立身於世。
十三、
1. 原文
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錮,已諾無斷,曰弱志者也。
2. 注釋
1. 易移以言:聽到他人言語就容易改變主意。
2. 存志:保持自己的志向。
3. 不能守錮:無法堅守、不自約束。
4. 已諾:答應他人的事。
5. 無斷:沒有決斷力,猶豫不定。
6. 弱志者:意志薄弱、缺乏堅定立場的人。
3. 白話文
聽到他人說話就容易改變主意,心志不堅定而無法自守,答應了事情卻又拿不定主意,這樣的人就是意志薄弱的人。
4. 總結
此段說明意志不堅、易受人言動搖者難成大事。
啟示
志向需堅定,勿被外言所惑。
承諾當慎,不可優柔寡斷。
能守志者方能立德立功。
十四、
1. 原文
順與之弗為喜,非奪之弗為怒,沈靜而寡言,多稽而儉貌,曰質靜者也。
2. 注釋
1. 順與之:順從他、給予他。
2. 弗為喜:不因此而感到喜悅。
3. 非奪之:不順其意、奪其所欲。
4. 弗為怒:不因此而發怒。
5. 沈靜而寡言:性情沉穩安定,言語不多。
6. 多稽而儉貌:行事謹慎,多加思慮,舉止莊重簡約。
7. 質靜者:指性情質樸而安靜的人。
3. 白話文
別人順從他、給他好處,他也不因此而高興;別人違逆他、奪他所欲,他也不因此而生氣。他性情安靜,少言謹慎,舉止莊重節制,這樣的人稱為質樸安靜的人。
4. 總結
此段描寫性情平和、不為外物所動之人,為內斂穩重之君子之德。
啟示
君子應持心平靜,不以得失為喜怒。
外物難動其志,方能守德安道。
沈靜寡言,是內在修養的表現。
十五、
1. 原文
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讓,當如強之,曰始妒誣者也。
2. 注釋
1. 辨言:能辯說、善於言談。
2. 不固行:行為不堅定,缺乏持久實踐。
3. 有道:具備道德或才識。
4. 先困:在行道初期即遭受困難。
5. 自慎:謹慎自守。
6. 不讓:不肯退讓或謙遜。
7. 當如強之:表現得彷彿剛強有力。
8. 始妒誣者:指剛開始出現嫉妒與誣蔑他人的傾向者。
3. 白話文
能言善辯卻行為不堅定,有道德才能卻一開始就遭遇困難,自我謹慎卻不肯退讓,看似剛強,其實是嫉妒與誣蔑他人的開端。
4. 總結
此句說明一種外表似有德行、內裡卻心生嫉妒的性格。能說不能行、謹慎而不退讓的人,往往容易因不平而產生嫉妒與毀謗他人的心理。
啟示
真正的堅強應該來自德行與穩定,而非逞強外顯。
言行不一者,即使有才,終會因妒心而失道。
謙讓與自省能防止人陷入嫉妒與誣害之中。
十六、
1. 原文
徵清而能發,度察而能盡,曰治志者也。
2. 注釋
1. 徵清:指思慮純正、心志清明。
2. 能發:能夠適時表達、發揮。
3. 度察:審度觀察、明察事理。
4. 能盡:能夠窮盡其理,全面理解。
5. 治志者:指心志有條理、能自我管理與節制的人。
3. 白話文
心思清明而能適時表達,觀察精細而能全面透徹,這樣的人可以稱為能夠治理自己志向的人。
4. 總結
此句讚揚一種理性而通達的品格——心志純正、觀察周密、行事得當的人,能以清明之心統攝行為。
啟示
清明的心志是行事的根本。
能觀能察者,方能真正掌握事理。
修身在於「治志」,即心要明、意要定、行要慎。
十七、
1. 原文
華如誣,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無為有者也。此之為考志。
2. 注釋
1. 華如誣:外表華麗虛假,如同欺誣他人。
2. 巧言:花言巧語,善於虛飾言辭以取悅他人。
3. 令色:裝出和善的表情以討好他人。
4. 足恭:過度恭敬,虛偽的禮貌。
5. 皆以無為有者:都是用虛假偽飾的方式,把沒有的德行裝作有。
6. 考志:用來檢驗一個人的志節、真誠與否。
3. 白話文
外表華麗而虛假,與花言巧語、假裝和善、過度恭敬都是一樣的,都是用虛假來冒充真實。這就是用來考察一個人志向真偽的方法。
4. 總結
此段說明虛偽的外表與行為,雖看似恭敬與有禮,實則是假裝與虛飾,正可藉此觀察人的志節是否真誠。
啟示
真誠比外表的華飾更能顯示人格。
花言巧語與假恭假禮是志向不正的表現。
察人之志,不觀其言,而觀其誠。
十八、
1. 原文
三曰誠在其中,此見於外;以其見占其隱,以其細占其大,以其聲處其氣。初氣主物,物生有聲;聲有剛有柔,有濁有清,有好有惡。咸發於聲也。
2. 注釋
1. 誠在其中:真誠之心存於內心之中。
2. 此見於外:這種誠意會自然流露於外表。
3. 以其見占其隱:由外在的表現推測其內在隱情。
4. 以其細占其大:由細微之處觀察其宏大之德。
5. 以其聲處其氣:根據一個人的聲音來察其氣質。
6. 初氣主物:最初的氣決定萬物的性質。
7. 物生有聲:萬物生成時必然發出聲音。
8. 聲有剛有柔,有濁有清,有好有惡:聲音有強弱、濁清、善惡之分。
9. 咸發於聲也:一切內心與氣質皆可從聲音中顯現出來。
3. 白話文
第三條所說的,是指誠意存在於內心,必然顯現在外表。可由外在的表現推測內在的真情,由細微之處推測大的格局,並從聲音判斷其氣質。人的氣為萬物之主,而萬物生成皆有聲音。聲音有剛柔、濁清、好惡之別,這些都能表現出內心的真實狀態。
4. 總結
此段說明「觀誠」之法的一部分:誠意內藏於心,而形於聲色。人的聲音與氣質能反映其真偽與德性,從細微之處可窺見深層本質。
啟示
誠者,心之本,必形於外。
察人之德,可由聲觀氣、由微知著。
真誠之人,其言平實而氣正;虛偽之人,其聲浮而色亂。
十九、
1. 原文
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其聲順節;心氣鄙戾者,其聲斯醜;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好。信氣中易,義氣時舒,智氣簡備,勇氣壯直。
2. 注釋
1. 心氣華誕者:心氣虛浮誇大之人。
2. 其聲流散:聲音漂浮散亂,無收斂之氣。
3. 心氣順信者:心性誠實而順和之人。
4. 其聲順節:聲音自然合節,不急不亂。
5. 心氣鄙戾者:性情粗俗乖戾之人。
6. 其聲斯醜:聲音粗惡不正。
7. 心氣寬柔者:心性寬厚柔和之人。
8. 其聲溫好:聲音溫潤悅耳。
9. 信氣中易:誠信之氣居中平易。
10. 義氣時舒:正義之氣能隨時伸展發揮。
11. 智氣簡備:智慧之氣簡潔周全。
12. 勇氣壯直:勇敢之氣剛健正直。
3. 白話文
心氣虛浮誇大的人,他的聲音就會散亂無節;心氣誠實順和的人,聲音則自然有節奏;性情粗鄙暴戾的人,聲音會顯得醜惡難聽;心性寬厚柔和的人,聲音溫潤悅耳。誠信之氣平易中正,正義之氣能隨時舒展,智慧之氣簡潔而完備,勇敢之氣剛健而正直。
4. 總結
此段以「聲與氣」說人之品德,指出人的性情與聲音息息相關:誠信者聲平,柔和者聲溫,暴戾者聲粗。德行端正者,其氣與聲皆中和有度。
啟示
聲為心之象,氣為德之形。
聽人之聲,可知其性。
修德者當養氣以正聲,誠信、義勇、智慧皆由中和之氣而生。
二十、
1. 原文
聽其聲,處其氣,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占其後,以其見占其隱,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謂『視中』也。
2. 注釋
1. 聽其聲:聆聽其言語聲調,以察其情。
2. 處其氣:觀其氣度與神態之安定。
3. 考其所為:審視其行為舉止。
4. 觀其所由:觀察其行事之原因與出發點。
5. 察其所安:細察其心之所安、情之所歸。
6. 以其前占其後:由其過去推測未來之行。
7. 以其見占其隱:由外在表現推知內在性情。
8. 以其小占其大:由細微之事推知其大節與本質。
9. 視中:察人之中正之道,即以平心觀人之中心誠實。
3. 白話文
聽他說話的聲音,觀察他氣度的安定,考察他所做的事,觀其行為所由來的原因,並察看他內心安於何處;以他過去的表現推測未來的行為,以他顯露的外在推測隱藏的內心,以細小的事推知大的德行。這就叫做「視中」。
4. 總結
「視中」之法在於由表察裡、由小知大,以平正之心觀人內在誠實與本性。
啟示
察人不可止於言行,當究其心中之所安。
小事能見大節,表象能顯真心。
為人當存中正之心,使外內如一,方為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