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把事做完」到「創造價值」——任務與意義的分水嶺
有一次,我在企業內訓中問大家:「當老闆交代任務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底下有人脫口而出:「先問Deadline!」 大家哄堂大笑,因為這太真實了。
我又問:「那你會不會問──為什麼要做這個?」教室裡忽然安靜下來,連筆的摩擦聲都聽不見。
我笑了:「這就是多數人卡住的地方。」
我們的職場教育教會了我們「如何把事做完」,
卻沒教我們「為什麼而做」。 於是,當我們手上有一堆任務、開不完的會、寫不完的報告, 我們其實都在忙著交差,而不是在創造價值。
曾有一位年輕PM阿哲找我諮詢,他滿臉無奈地說:
「我真的很努力,所有進度都如期完成,但老闆總說我沒創造價值。我到底哪裡錯了?」
我請他拿出專案報告,整份文件整齊清楚,進度、預算、風險都寫得漂亮。
但我只問他一句:「你這個專案做完後,讓公司變得更好,還是只是完成一個指令?」
他沉默了。那一刻他懂了。
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完成」,其實只是「結束」。 但價值的產生,往往從結束之後才開始。
我告訴他:「公司最怕的,不是沒人做事,而是有人把沒價值的事做得很努力。」
阿哲後來笑著回我:「老師,我以前是個任務型員工,現在我想變成價值型PM。」

商業思維三階層:使命、獲利與自由現金流
要懂「價值」,得先回到商業的源頭——企業為何存在?
我在課堂上展示三個Logo:Google、阿里巴巴、Panasonic。
我問學員:「這三家公司的共同點是什麼?」 有人回答:「創新!」 有人說:「全球化!」 我搖頭笑笑:「都對,但還不夠。真正的答案是——他們都清楚自己存在的『意義』。」
Google 說:「讓世界的資訊都能被組織起來,讓人類更容易取得。」
阿里巴巴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松下幸之助說:「不賺錢是社會的罪惡。」
三個看似不同的觀點,卻構成了企業運行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使命願景——方向與信念;
第二層是營業利益——手段與策略;
第三層是自由現金流——生命與呼吸。
有一次,我輔導一家製造業中小企業。老闆苦笑著說:「老師,我們沒有什麼願景,我只想活下去。」
我說:「那你錯了。願景不是口號,而是企業的呼吸節奏。 你賺的每一分錢,都是為了讓公司能繼續呼吸,呼吸久了,才有力氣往夢想走。」
我拿筆在白板上寫:
使命讓企業知道要去哪裡,獲利讓企業有燃料可以走, 現金流則讓企業能呼吸得順暢。
如果你是一名PM,你的專案,就是公司呼吸的氧氣。
你做的事,不只是交付一個功能、一個流程,而是讓公司「能繼續活下去」。 這才是「營運視角」的起點。
價值量化的第一步:用數據說話
在我帶過的專案輔導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們的部門沒有辦法被量化。」
客服這樣說,人資這樣說,研發也這樣說。 但只要我問一句:「那你能說出自己對營收或成本的影響嗎?」 多半的回答是:「這個……應該有吧?」
有一次,一家大型客服中心的主管對我抱怨:「老闆只看數字,我們做服務被低估!」
我說:「那我們就用數字講一次服務的故事。」
於是我帶她分析:
接聽率從95%到98%,滿意度從8.6到8.8,退費率下降8.5%,回購率提升2%,推薦率提升2%。「如果這些數字成立,營收會多1000萬。」
她愣了三秒,然後瞪大眼睛說:「原來……我們真的能算出來?」
我點頭:「你以為的『感覺良好』,其實是可以被衡量的效益。 你只需要把它用老闆聽得懂的語言說出來——數字。」
這就是營運視角的力量。
當你能讓一個抽象的努力(例如客服、訓練、教育)變成具體的影響(例如留存率、回購率、口碑), 你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而是主動的價值翻譯者。
職場的尊重,從被看見開始;
而被看見,往往從你能說清楚價值開始。

專案價值的三層結構:起因 × 目標 × 效益
有一次,一位研發主管對我說:「我們老闆交代一個專案,要我解決客訴太多的問題。」
我問:「那客訴減少之後呢?」 他愣了:「嗯……客戶應該會比較開心吧?」
我笑說:「你看,你只是停在『解決問題』,卻沒想過『創造價值』。」
我拿出筆在白板上畫了三個圈:起因、目標、效益。
我說:「老闆給你的是『起因』——要解決什麼痛點。 你要設定的是『目標』——要改善什麼指標。 而真正能創造影響的是『效益』——讓公司因此變得更好。」
舉例來說:
客訴下降10% → 滿意度上升 → 回購率提升 → 品牌信任度增加。 這才是一條真正有價值的專案路徑。
那位主管點頭說:「原來我以前只是在修補問題。」
我笑著說:「現在你要學會設計價值的連鎖反應。」
當我們把「修正」變成「創造」,專案的層級就不同了。
這不只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一種思維的進化。

完成任務 ≠ 創造價值
在一次行銷部檢討會上,A專員拍桌笑著說:「活動超成功!現場五百人!」
B專員默默補一句:「但名單轉換率只有0.8%。」 全場空氣凝結。
我說:「那你們覺得這場活動是成功還是失敗?」
A專員說:「至少大家玩得開心。」 我搖頭:「熱鬧只是任務完成,轉換才是創造價值。」
同樣的場景也常見在研發部。
工程師興奮地報告:「功能上線囉!」 我問:「那使用者行為有改變嗎?」 他愣了一下,說:「還沒看數據。」 我笑了:「那你上線的是『功能』,不是『價值』。」
我們常被「忙碌感」誤導,以為努力就等於貢獻。
但職場裡,沒人會因為你很忙就給你加薪。 真正讓你被看見的,是「成果連結到價值」。
當你能讓每一個成果都能連動營收、留存、品牌或信任,
那時候,你不只是員工,而是企業價值的設計師。

對齊商業目標,就是對齊專案價值
我在高階主管課程上,寫下四個字:「營收、情緒、聲譽、政治」。
我問:「哪一個最重要?」 一位中階主管立刻說:「營收!」 我笑著說:「那你還太年輕。」
在真實的專案世界裡,這四種價值經常糾纏在一起。
有時,你的專案不是讓公司賺錢,而是讓老闆少焦慮;
有時,你的專案不是立刻見效益,而是讓團隊彼此信任多一點; 有時,一個不算大的成果,卻讓高層看見「穩定軍心」的意義。
這些都是真實的「價值」。
懂得看局,是洞察力;
懂得佈局,是策略力;
懂得應局,才是影響力。
當你學會「用價值思維」去理解每個人背後的目的,
你會更懂怎麼說話、怎麼推專案、怎麼取得資源。 因為你不再只是在「做事」, 而是在「創造被需要的價值」。
讓每一個專案成為價值的種子
課程的最後,我請大家寫下:「你手上最想被看見價值的一個專案。」
有人寫客服改善,有人寫內部教育訓練,有人寫文化推廣。 我笑著說:「這些聽起來都不像能賺錢的事對吧?」 大家點頭。
我說:「但你知道嗎?這些專案往往是企業能不能長久的關鍵。
只是因為你還沒把它和商業語言連在一起。」
客服改善,能降低流失;
教育訓練,能提升績效; 文化推廣,能強化留才。 當你能用這樣的方式說明,你的價值就會被看見。
我最後說:「完成任務是執行力,創造價值是影響力,
而讓價值被看見,才是領導力。」
結語:從執行者到推動者的轉變
執行,是技術;價值,是信念。
當你開始從「營運視角」看待工作, 你不再只是執行者,而是企業成長的共同作者。
每一個專案,不再只是為了交差,
而是企業願景的微縮模型。
想一想,若有一天,你的報告不是寫「完成百分比」,
而是寫「創造的影響」; 那時候,你不只是報告進度,而是在講述一個故事—— 一個你如何讓公司、客戶與世界都更好的故事。
這才是專案思維的最高境界。
「完成任務只是開始,創造價值才是終點。」
當你學會以這個視角思考,你的工作會更有方向,你的努力會更有重量, 而你的人生,也會更有意義。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公司最怕的,不是沒人做事,而是有人把沒價值的事做得很努力。」
- 「完成任務是執行力,創造價值才是影響力。」
- 「專案不是報告的表格,而是企業願景的微縮模型。」
- 「數據是價值的語言,懂得說話的人,才會被聽見。」
- 「使命讓企業知道要去哪裡,獲利讓企業能走得遠,現金流讓企業能呼吸得順。」
- 「別做一個勤奮的執行者,要成為一個會思考的推動者。」
- 「熱鬧只是完成任務,轉換才是創造價值。」
- 「你不是在上線功能,你是在上線價值。」
- 「專案經理的最高能力,是讓價值被看見。」
- 「執行是技術,價值是信念,懂這句話的人,工作會更有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