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比卦卦辭:
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象曰卦辭: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象曰爻辭:
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顯比之吉,位中正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比之无首,无所終也。
本章開始講易經卦,周文王是聖人,孔子是聖人,相差幾百年,勘為聖人講聖人的經典之作,可惜了後代學者多有不解其意,參雜其中,使得後世,一統天下無法順應天地,福澤天下蒼生。所有的易經之卦都是由乾坤兩卦所組合而成的,在繫辭傳裡有說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三五數變,二四變數,懂得乾坤兩卦的變化,就幾乎懂得卦象的變易了。
這一章是說王者建立自己的國家,需要很多地方諸侯的支持,換作現代,台灣中央政府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使整個社會得到平安與團結。在上位者的德行是不是符合正道之行這個很重要,在上位者必須保有禮義仁慈,誠信待人,才能躲過災禍,無害。
舉個例子來說說。
一個家庭的成員或多或少會有幾個不聽話的孩子,幾個較聽話的孩子,對於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採用放生的管教方式,聽話和不聽話的孩子都要以理順從之。當不聽話的孩子在外受到傷害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回家,這時候再加以親近他,並且告訴他家人的關係,從而讓他知道外人的親近是需要靠家人的關係才有可能更加的關愛親近,所以不要傷害自家人的關係。是謂:「比之自內,不自失也。」當然,做父母的也需要有所改進自己的行為,不要苛責不聽話的孩子,寵溺聽話的孩子,讓孩子之間產生隔閡。讓不聽話的孩子對家產生疏離感,以致於無法親近自己的家庭,讓家庭關係變得越來越糟糕,同時也讓孩子接觸外面的人,導致家庭的關係越來越疏離,當孩子接觸家庭關係以外的人這份關係有的對家的傷害越來越加深,所以常常以逃家,逃學,逃離工作職場等等,在逃家的過程中,往往受到了傷害,也說不出口。是謂:「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接著來說說,在上位者應當親近誠信之人,不當親近不當親近之人,這將使在上位者有了危險之兆。在上位者沒有上位者的雅量容忍反對他的人,一味地信賴聽話的人,這樣的治國理念往往無法達到普及天下蒼生,有仁德的君子應該如海廣納百川,欲禽放縱反對者,加以收斂自己的鋒芒,居正道而行,如果這個反對者是一個無德之人,天下蒼生也會將他繩之,若是有德之人,在上位者豈不是失去輔佐之良才,因此,在上位者親近的人不管是反對或是聽話之人都應將秉著中道立場,方可無害,沒有危險,得到天下萬民之愛戴。是謂:「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