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比卦卦辭:
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彖曰卦辭
比,吉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天凶,其道窮也。
本章開始講易經卦,周文王是聖人,孔子是聖人,相差幾百年,勘為聖人講聖人的經典之作,可惜了後代學者多有不解其意,參雜其中,使得後世,一統天下無法順應天地,福澤天下蒼生。所有的易經之卦都是由乾坤兩卦所組合而成的,在繫辭傳裡有說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三五數變,二四變數,懂得乾坤兩卦的變化,就幾乎懂得卦象的變易了。
這一章說明在上位者與在下位者能夠和諧相處,也就是說在上位者讓社會團結合作的良方之鑰。究竟什麼是讓社會團結的良藥了?
繼續說下去,台灣社會之所以複雜,其實是不了解台灣歷史結構所以才複雜。當了解台灣歷史結構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團結台灣社會,在上位者要展現出團結在上位的人,諸如政治人物政黨的團結,在下位者才會依效做出團結社會的模式出來,看看這幾年,在上位者政黨人士及企業團體好像不怎麼愛台灣團結似的。
從過去,小市民喜愛的購物網站來看,非東即西,非南即北的二分法,有時候大企業買的物資和小市民買的物資明明是在同一個地方,大企業卻可以整包整貨櫃的進口沒事,小市民買散散的包裝卻有事。很明顯的,在商業交易裡的企業上位者與下位者的不合作,並且製造了漸離感的商業社會。並透過政治人物疏離了台灣人的團結與合作。
基於這樣的商業團體與政治團體不斷地漸離台灣社會的路不是走正道之行,終究在一次大罷免及颱風來襲破滅了,台灣人自己展現出多數沉默者的團結,也就是說在上位者不良的四德行徑已經不是平民百姓可以順從的時候了,依照天道乾坤而行,事情的變化如密密麻麻的棉絮難以釐清。
大罷免不成功,是上天考驗在上位者團結台灣的德行顯現,輔助之人的品德考驗,商業團體與政治團體的漸離分化之心是不是要收起,依循著天道而行重新團結台灣社會,這個天道就是台灣歷史結構的認識,台灣歷史結構的認識,台灣社會的團結與分離,在上位者是否有心團結台灣順著這樣的理路去走不會有危險,否則對台灣歷史結構不夠認識,終究還是走不出一個分裂的台灣社會。是謂:「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天凶,其道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