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都在追尋幸福,卻常常在名利、財富這些外在事物中迷失方向。我們以為擁有更多,就會更快樂,但內心深處的那個空洞,似乎總也填不滿。懷著一份謙卑與感恩之心,我們或許能在今年的《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中,找到一些深刻且溫暖的答案。這份報告以「關懷與分享」(caring and sharing)為核心主題,透過嚴謹的數據與研究,揭示了許多令人驚訝的洞見。它溫柔地提醒我們,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關於快樂的假設,也許並非故事的全貌。

1. 我們遠比自己想像的更善良,也過於悲觀
報告中最令人振奮的發現之一是:我們嚴重低估了身邊人的善意。換句話說,人們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善良,而我們自己卻過於悲觀。
這項結論的主要證據來自一項在全球多地進行的「丟失錢包」實驗。研究人員故意在街上丟下錢包,結果發現,錢包被歸還的比例「遠遠高於人們的預期」。這項發現意義重大,它告訴我們,儘管新聞充斥著負面消息,但人性中善良與誠實的光輝,遠比我們所想的更加普遍與明亮。
這些關於預期和實際錢包歸還率的數據顯示,人們對於他人的善意,實在是過於悲觀了。

2. 「相信善良」的力量,可能比收入倍增更強大
更進一步,報告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我們對他人善意的「感知」,對自身幸福感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重大的經濟事件。
報告中的圖2.4數據顯示,「相信丟失的錢包會被歸還」這一信念,能為生活滿意度帶來超過四分之三點(0.769)的提升。這個數字有多驚人?它比收入翻倍所帶來的快樂(0.427)還要多,並且幾乎是失業所造成的負面衝擊(-0.400)的兩倍。
這意味著,我們的心態、我們對周遭社會結構的信任,其對幸福的影響力,可能遠大於加薪或失業等人生大事。相信世界是溫暖的,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幸福能量。

3. 年輕世代的孤獨危機:一種「同理心認知差距」
報告也對年輕世代的處境發出警訊。數據顯示,全球年輕人的孤獨感正急劇上升。2023年,全球有19%的年輕人表示,在困難時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這個比例相比2006年,驚人地增加了39%。
然而,這背後的原因並非年輕人真的變得冷漠,而是一種被稱為「同理心認知差距」(empathy perception gap)的現象。年輕人普遍低估了同儕的同理心與善意,這使得他們害怕被拒絕、不敢主動與人連結,從而陷入孤獨的惡性循環。
幸運的是,這是有解方的。報告提到史丹佛大學一項成功的干預實驗,研究人員向學生們展示其同儕充滿善意的真實數據後,這些學生不僅變得更快樂,也更願意去建立更廣泛的社交網絡。

4. 餐桌上的幸福:獨自吃飯正侵蝕我們的福祉
「關懷與分享」最基本的形式,莫過於共享一頓飯。報告明確指出,獨自吃飯不利於我們的身心福祉。
來自美國時間利用調查(ATUS)的數據描繪了一幅令人擔憂的圖景:如今,大約有四分之一(26%)的美國成年人表示自己一日三餐都是獨自解決的,這個比例自2003年以來上升了50%。其中,增長最顯著的群體,正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
我們或許常常忽略,圍坐餐桌、分享食物與對話,這種看似平凡的日常,其實是維繫人類社會連結最根本的善意表現之一,而這種善意的流失,正將我們推向孤獨的深淵。
5. 善良是絕望的解藥
當幸福感跌至谷底,便可能導致「絕望之死」(deaths of despair),意指因自殺或藥物濫用而導致的死亡。報告發現,利他行為與這種絕望之間,存在著強烈的負相關。
數據顯示,在一個地區,從事利他行為(如捐款、當志工、幫助陌生人)的人口比例每增加十個百分點,每年每十萬人中的「絕望之死」人數就能減少約1人。這證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互助,是一張強而有力的社會安全網,能接住那些瀕臨墜落的靈魂。
社會關係能促進情感支持,提供歸屬感,並提升生命的意義、自尊與目標感,這些反過來又能支持心理健康,並減少從事有害行為的可能性。

6. 你的不快樂正在影響政治,而信任是關鍵分水嶺
我們的個人情緒,原來也在悄悄形塑著整個社會的政治版圖。報告第7章提出一個深刻的觀點:不快樂是民粹主義崛起的主要驅動力。
然而,更有趣的是,決定這種不滿情緒最終導向極左派還是極右派的關鍵分水嶺,是「社會信任」。報告清晰地描繪出兩條路徑:
- 低生活滿意度 + 高社會信任 = 傾向極左派
- 低生活滿意度 + 低社會信任 = 傾向極右派
這背後的邏輯在於,社會信任塑造了我們對「集體解方」的信念。信任他人者,更可能支持大規模的財富重分配(一種左派方案);而不信任他人者,則更傾向於歸咎外來群體,並尋求保護主義式的排外政策(一種右派方案)。
這個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為何同樣對現狀不滿、出身背景相似的人們,會被意識形態迥異的反建制運動所吸引。信任感的有無,決定了他們是選擇相信集體與互助,還是選擇排外與孤立。
7. 如何真正「購買」幸福(為他人)
俗話說「金錢買不到快樂」,但報告第8章對此提出了修正:金錢「可以」為他人購買快樂,而這正是最能提升我們自身幸福感的方式之一。
這項發現之所以如此強大,是因為我們普遍對此視而不見。報告指出,多數捐款人誤以為最頂尖的慈善機構,其效益只比一般機構好上一些。然而,真相是它們的成本效益存在天壤之別,其中最優秀的機構比其他機構的效率要高出「數百倍」。
這意味著什麼?一個具體的例子是:將1,000美元捐給最高效的慈善機構,所能產生的正面影響,可能相當於將20萬美元隨意捐給一個普通機構。報告特別指出,在低收入國家為人們提供心理健康治療,是目前已知最具成本效益的慈善途徑之一。
結語
今年的《世界幸福報告》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幸福,終究不是一場孤單的追尋,而是在與他人的連結中,在關懷、分享與信任的互動中,共同編織而成的。報告中的數據不斷提醒我們,許多驅動幸福的最強大力量,並非來自經濟的增長,而是源於關係的深度。
當我們放下對外在成就的執著,轉而向內觀照、向外連結時,或許會發現,幸福的種子早已在我們心中。今天,我們是否能為身邊的人,做出一個微小而溫暖的連結或善舉呢?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