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甜蜜的負擔
在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缺乏好點子,而是好點子太多,但工程資源永遠稀缺。
這次的練習情境是:我是一家SaaS專案管理工具的PM,本季的目標是「提升MAU增長」。我們有四個潛在的功能(A: AI總結器, B: 日曆整合, C: 遊戲化, D: App效能優化),但下一季(12週)的開發時間,只夠我們集中精力完成一項。
我的任務,就是從這場「混戰」中,找出一個數據驅動的答案。二、挑戰:一張令人困惑的決策表
團隊給了我一份數據,乍看之下,每個選項都有其吸引力:

- B 和 C 能觸及最多人,但影響力很低。
- A 和 D 的影響力高,但 A 的受眾少,D 則耗時最久。
我該如何客觀地比較「高Reach/低Impact」和「低Reach/高Impact」的項目?
三、第一步:從「感覺」到「量化」,計算總體效益
我的第一步,為每個功能算出一個可供比較的「總體效益值」。
我使用的公式是: 預期總體效益 = 預估觸及用戶 (Reach) % × 預估影響力 (Impact) %
透過這個公式,我重新計算了這四個選項的真實潛力:
- A (AI 總結器): 20% × 10% = 2.0%
- B (日曆整合): 60% × 2% = 1.2%
- C (遊戲化): 100% × 0.5% = 0.5%
- D (App 效能): 30% × 20% = 6.0%
四、第二步:從「最佳」到「可行」,面對現實的限制
計算結果:D (App 效能) 的總體效益 (6.0%) 遠高於其他所有選項的總和。
如果資源無限,答案很明顯:全力做 D。
但這正是PM工作的現實面:必須在「限制」下做出「最佳決策」,然而限制是「12 週」。
- D (App 效能):需要 16 週,超過了本季的開發時間。它是一個偉大的項目,但不是本季 的項目。
- B (日曆整合):需要 12 週,效益 1.2%。
- A (AI 總結器):需要 8 週,效益 2.0%。
在所有「本季可完成」的項目中,A (AI 總結器) 是效益最高的選項 (2.0%)。
五、第三步:建立季度路線圖,最大化資源利用
決策框架已經成形了:
- 優先項目 (P0):選擇本季可完成的項目中,效益最高的 A (AI 總結器)。
- 耗時:8 週
- 效益:2.0%
- 填補空檔:完成了 A 之後,本季 12 週的時間還剩下 4 週。
- 次要項目 (P1):我回頭檢視清單,發現 C (遊戲化) 剛好需要 4 週。
- 耗時:4 週
- 效益:0.5%
我的學習與最終提案
這次的練習,從最終成果回頭看或許顯得簡單,題目本身也不複雜,但正因如此,反而讓我更深刻體會到「數據驅動決策」的核心價值。
表面上看似只是套用一個簡單公式,實際上卻蘊含著多層次的邏輯思考與拆解過程。這讓我意識到,越是看似單純的問題,越容易讓人忽略背後的前提、限制與目標,而直接跳到結論或提出缺乏根據的解法。
因此,這次練習不僅讓我熟悉了計算過程,更提醒我在面對數據時,應該以嚴謹的思考框架來檢視每一步的合理性,確保分析結果真正能支撐決策。
最終向提出的季度路線圖是: 「建議本季度的開發順序是先做功能 A (8週),接著做功能 C (4週)。」
理由是:
- 效益最大化:這個「A+C」的組合,能讓我們在 12 週的限制內,為公司帶來 2.5% (2.0% + 0.5%) 的總體效益,這高於其他任何可行的組合(例如單做 B 只能帶來 1.2%)。
- 價值交付速度:當被問到為何不做效益最高的 D 時,我的答案是:「如果先做 D,首先第一個季度根本做不完,團隊要忙碌 16 週後才能看到第一個成果。而 A+C 的計畫,能讓我們在本季度內就交付 2.5% 的確定效益。」
最大的學習是:PM 的優先級排序,不是為了找出「最好的點子」,而是為了找出「在限制下,能最快交付最大價值的行動方案」。
這是我第 42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