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點:一個明確的商業目標
這次練習的起點,不是一個模糊的用戶問題,而是一個清晰的商業目標:身為 某外送平台 的產品經理,本季度的核心任務是「提升平均客單價 (Average Order Value, AOV)」。
這個目標為我的所有分析設定了方向。我的任務,就是從數據中找出能驅動 AOV 成長的機會點。
起初基本的數據資料
訂單數據範例 (Recent Orders)| order_id | user_id | restaurant_type | num_items | has_drink | has_side_dish | order_value_ntd |
| :--- | :--- | :--- | :--- | :--- | :--- | :--- |
| 1001 | A | 便當 | 1 | FALSE | FALSE | 140 |
| 1002 | B | 飲料 | 2 | TRUE | FALSE | 110 |
| 1003 | C | 炸雞 | 5 | TRUE | TRUE | 550 |
| 1004 | A | 麵食 | 2 | TRUE | FALSE | 190 |
| 1005 | D | 便當 | 1 | FALSE | FALSE | 150 |
| 1006 | B | 炸雞 | 2 | TRUE | TRUE | 280 |
| 1007 | C | 麵食 | 6 | TRUE | TRUE | 720 |
| 1008 | D | 飲料 | 1 | TRUE | FALSE | 60 |
我看到了什麼?
- 我看到以上數據資料,我並沒有先了解現況,也就是說,我知道這次產品目標,但我不知道現在的客單價是多少,這會讓我後續再定義目標或是在分析時,缺少了一個基準。
-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兩件事:
- 加點附餐 (
side_dish) 對 AOV 的提升效果最顯著。 - 加點飲料 (
drink) 也有正面影響。
- 加點附餐 (
- 同時我也忽略另一個數據:「多人訂單」 (
num_items> 3) 的 AOV 更是遠遠超過平均值。
二、數據探索:在訂單中尋找線索
看到了一份簡化的訂單數據,Genimi 透過一系列的提問,讓我感受,光是分析資料,第一步除了找到關鍵因子之外,還要從中獲得更深層的數據,而不是立刻發想功能。
我的初步假設是,訂單內的「商品數量 (num_items)」以及是否包含「附餐 (has_side_dish)」或「飲料 (has_drink)」是關鍵因子。
在上述的假設前提下,Genimi 給我更多資料,這個假設不僅成立,而且揭示了驚人的潛力:
從數據的資料的顯示,我看到不只針對關鍵因子類型訂單算出 AOV,還與基準作比較計算其成長幅度。

額外分享,最近在閱讀「精益數據分析」一書,裡面有提到關於數據分析,要分析或是定義指標除了要具體、可衡量之外,可以善用比較、比例的方式,將其數據具體化。
核心洞察:數據清晰地指向,「多人訂單」是提升 AOV 最強力的槓桿,其客單價是平均訂單的近三倍。我們的機會點,就在於如何鼓勵與促成更多的多人訂單。
三、問題定義:同理「揪團訂餐」的痛
數據告訴我們「什麼」有價值,而身為 PM ,必須要去理解「為什麼」這個行為沒有更頻繁地發生。Genimi 開始引導我深入思考使用者在「揪團訂餐」時的真實情境與痛點:
- 點餐過程的混亂:主揪需要像服務生一樣,用訊息或口頭統計每個人的餐點、辣度、客製化選項,過程繁瑣且極易出錯。
- 付款與分帳的麻煩:由誰先墊付?如何計算每個人含外送費與折扣後的金額?事後收錢更是充滿尷尬與人情壓力。
- 配送與分餐的困擾:餐點送達後,在沒有明確標示的情況下,要從一堆相似的便當盒中找出自己的那一份,宛如一場災難。
四、解決方案:打造無縫的「揪團功能」
基於上述痛點,我構思了一個名為「揪團功能 (Group Order)」的產品解決方案,它的核心是將混亂的線下溝通,轉移到順暢的線上協作:
- 發起與參與:主揪選好餐廳後,可以生成一個「訂餐連結」分享到群組。
- 協作點餐:團員點擊連結,即可進入同一個購物車,各自選擇並客製化自己的餐點後提交。
- 智慧分帳:訂單完成後,系統會自動產出一個分帳頁面,清晰列出每位成員的品項與應付金額(含自動攤分運費與折扣),並提供進度追蹤功能。
- 商家友善:在商家端,系統可以為每個品項標註點餐者姓名,大幅降低備餐與分餐的出錯率。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更加體會到,一個功能的推出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經過數據的支撐與驗證,才能形成如今各大外送平台常見的「揪團訂餐」功能。雖然這項功能目前已相當普及,但我仍持續思考,若從使用者體驗與實際情境出發,該如何讓揪團功能變得更完善、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這個過程讓我意識到,功能設計的核心不僅是「實作已有的東西」,而是要結合數據洞察、使用者經驗與產品思維,去重新定義並優化整體體驗。
五、商業論證:將「好功能」轉化為「好生意」
一個好的功能,最終需要能證明其商業價值。我為這個提案建立了清晰的商業論證:
1. 預期效益: 此功能的核心商業邏輯是「訂單合併」。它能有效地將原本可能是多筆「低客單價」的單人訂單,轉化為一筆「超高客單價」的多人訂單,從而直接且顯著地提升公司整體的 AOV 指標。
我一開始在敘述預期效益時,我只是一昧的在闡述一些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不夠具體的理由,蛋 Genimi 提醒我,可以把它包裝得更具說服力,方法就是直接與公司的核心目標連結。
2. 成功指標: 我會用一個層次化的指標體系來衡量功能的成功
- 主要指標:全站平均客單價 (Overall AOV) 的提升。這是衡量此功能是否對公司產生最終價值的唯一標準。
- 次要/診斷指標:
- 功能採納率:「揪團訂單」佔總訂單的比例。
- 功能效益:「揪團訂單 AOV」 vs. 「單人訂單 AOV」的對比。
- 功能轉換率:發起揪團後的訂單成功率。
撰寫成功指標時,我更聚焦在次要指標,而忽略層次以及團隊最在意的主要只標,因此 Genimi 建議我在向團隊報告時,可以把指標組織成更有層次的「主要指標」與「次要指標」。
主要指標 (Primary Metric):這應該是與我們最初的商業目標直接掛鉤的指標。
次要/診斷指標 (Secondary/Diagnostic Metrics):這些指標用來衡量功能本身的健康度,並解釋主要指標為什麼會變化。
心得
這次練習讓我完整地走過了一位產品經理從0到1的思考路徑。
最大的學習是,數據不僅僅是用來驗證結果的,更是用來發現機會的。而一個成功的產品功能,往往誕生於「數據洞察」與「用戶同理心」交會的那個甜蜜點上。
這是我第 41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