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橋之偈〉
橋之所以有價值, 是因行者願渡;
岸之所以可達, 是因橋本無實。
【偈註】
此偈顯示「方便」與「真實」的辯證:若無願行者,橋無義;若橋執為實,岸不成。
修行者應觀橋之空,知行之假— 以假行真,以無住為住。
【觀修法】
於靜坐時觀想自身於兩岸之間:
左岸為「生死」,右岸為「涅槃」, 自心為橋,願力為渡。
念:「願我行於空橋,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氣隨念流,橋現光中。
靜觀「渡者、橋、彼岸」三者皆空, 而心自在流行其中。
〈寂靜之偈〉
言起而觀空,空明而起慧。
慧行不離悲,悲行不離空。
橋行於岸間,岸化於橋內,
一切言說,皆是寂靜。
【偈註】
此偈總攝「言、空、慧、悲」四法。
言者,緣起;空者,真如;
慧者,照見;悲者,願行。
「橋行於岸間」——行於生死而心不染;
「岸化於橋內」——真實融於方便。
言雖流轉,而本寂靜;
故修行之人,不斷言,不離言——而超越於言。
【觀修法】
誦此偈時,先以三息平心。
每誦一句,觀心中光輪微轉:
「言起而觀空」:觀息出入,如聲起滅。
「空明而起慧」:觀心如鏡,照而不取。
「慧行不離悲」:觀光化水,流向一切苦處。
「悲行不離空」:觀水歸虛,無所住。
「橋行於岸間」:觀身為橋,心為行者。
「岸化於橋內」:觀彼岸入此岸,二無別。 「一切言說皆寂靜」:歸息於無聲,心光自明。
【總註】
「橋」者,緣起也;
「岸」者,真如也。
「行者」者,心識也;
「願力」者,悲心也。
名言雖假,能導真如;
真如雖寂,能起悲行。
中觀者,不立二邊;
行者者,不住有無。
悲慧雙運,橋岸俱融,
一切音聲,皆成法音;
一切靜默,皆為般若。
-願所感之功德,利益所有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