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尼具有先天豐厚的自然資源,擁有推動許多碳權專案的潛力;因此自然希望藉由這些優勢引進更多國際資金與經濟發展機會。目前印尼主要由國家碳交所帶頭推動,能夠銜接 NDCs 以及對應調整,符合巴黎協定要求。
至於台灣的狀況,儘管台灣碳交所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立了,但實際業績相當冷清。基於當前的環境部管理辦法,也是想當然爾之事。
新聞來源網址請參考。印尼面向全球碳市場
印尼宣布計劃向全球市場出售高達 13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₂e)的碳權,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雄心的碳交易計畫之一。政府表示,這項政策不僅可為印尼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也將助力其邁向氣候減碳目標。
林業部長指出,隨著各國與企業積極購買經核證的碳權以抵銷排放,全球碳市場正快速擴張。專家預測,至 2030 年其規模可能成長至 350 億美元,為目前的五倍以上。憑藉龐大的森林資源與再生能源潛力,印尼有望躍升為全球碳權主要供應國之一。
打造全球碳市場
印尼規劃出售的 13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₂e)碳權,將來自於各類減碳或除碳專案,包括森林保護、泥炭地復育、再生能源與碳捕捉計畫等。
印尼擁有約 1.25 億公頃的熱帶森林,每年可吸收逾 250 億噸 CO₂e。政府認為,碳交易不僅能為國家創造收益,也能推動環境保護。官員指出,這項計畫有望帶動數萬個綠色就業機會,並吸引民間資金投入保育與潔淨能源領域。
未來這些碳權將透過印尼全國碳登錄系統 Sistem Registri Nasional(SRN)進行交易,該平台負責監測各產業與專案的排放與移除數據,確保交易透明與可信。
印尼碳交易的興起
印尼於 2023 年由印尼證券交易所( Indonesia Stock Exchange ,IDX)正式設立國家碳交易所,開啟國內碳市場運作。首年交易量約 5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₂e),成交金額約 500 萬美元。
截至 2024 年,印尼已登錄超過 2,000 件碳專案,涵蓋能源、林業與製造等產業。同時,政府也對發電廠實施碳定價制度,要求大型排放源定期申報排放量,並以碳權抵銷部分排放。
2025 年,印尼依據與《巴黎協定》( Paris Agreement )接軌的新規範,重啟與其他國家的跨境碳交易。新制度可避免重複計算減排成果,並提升交易的透明度與信任度。
不過,目前印尼的碳價仍遠低於國際水準,國內碳權多以每噸低於 20 美元成交,相較之下,高品質國際碳權價格普遍介於 40 至 80 美元之間。官員表示,隨著國際買方需求成長,價格可望逐步與全球市場接軌。
經濟與氣候雙重效益
若印尼成功出售全部 134 億噸碳權,依市場價格估算,總值可能介於 1,300 億至 6,700 億美元之間。即便只實現部分交易,也足以讓印尼躍升為全球最大碳權出口國之一。
這項計畫呼應印尼的氣候承諾:到 2030 年自主減排近 32%,若獲國際協助則可達 43%;並以 2060 年實現淨零排放為長期目標。
印尼擁有豐富的森林與泥炭地碳匯,透過保育與碳權交易,這些自然資源得以轉化為穩定的經濟收益。同時,因國內發電仍以燃煤為主,碳權收益將成為推動潔淨能源轉型的重要資金來源。
碳權銷售所得預計將用於三大領域:
- 森林保護:過去每年超過 100 萬公頃的森林砍伐量已明顯下降,預期可持續改善。
- 再生能源投資:太陽能、水力與地熱等再生能源目前提供約 14% 的全國電力,未來將進一步擴張。
- 地方社區發展:保護森林與濕地的地主可獲得收益,無須再依賴砍伐或農地開墾。
透過這些措施,印尼正嘗試將環境治理與經濟成長相結合,讓農村地區也能從綠色轉型中受惠,奠定其減碳行動的核心支柱。
大型買家、更大野心
全球多家企業正積極尋找可信的碳權以履行減排承諾。Microsoft、Shell 與 Delta Air Lines 等公司都已宣布,將透過經核證的碳專案抵銷自身排放。
根據 BloombergNEF 的預測,對自然型碳權的需求將從 2024 年的 1.65 億噸,攀升至 2030 年超過 10 億噸。若印尼能供應其中十分之一,等於每年可出售約 1 億噸碳權,按中等價格估算年收益約 50 億美元。
印尼的加入將有助於分散目前主要依賴拉丁美洲與非洲的全球供應,促進價格更加穩定與公平。Sylvera 的最新報告指出,基於自然碳權在 2025 年底價格創下新高,顯示市場對具可驗證成效的專案需求強勁。
挑戰與驗證機制
儘管前景龐大,印尼仍面臨關鍵挑戰。專家指出,碳權市場的可信度取決於是否能提供確切證據,證明減排成果真實且持久。
印尼政府正與 Verra、Gold Standard 等國際認證機構合作,確保專案符合國際標準,並以數位化系統追蹤所有專案與交易,提升透明度。
環保團體則憂心「反轉風險」( reversal risk )——森林碳匯可能因火災或非法伐木而失效。為此,政府計劃建立緩衝制度,預留部分碳權作為未來潛在損失的保障。
同時,印尼將依「對應調整」(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原則,將出口碳權從國家排放清冊中扣除,確保統計與國際會計規範一致,維持市場信任與制度完整性。
亞洲碳領導權之爭
根據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國際能源署)指出,若要達成全球氣候目標,至 2050 年全球每年需移除或抵銷 50 至 100 億噸二氧化碳(CO₂)。然而,目前全球碳市場的交易量僅能滿足不到 1% 的需求。
這使印尼等國成為彌補缺口的重要力量。World Bank(世界銀行)估計,若東南亞各國能建立透明且可信的碳交易制度,到 2030 年每年可望從碳交易中創造 100 億美元收益。
越南與馬來西亞也正加速建立碳登錄平台,預計不久後將對國際買家開放市場。
碳權出口有望讓印尼在全球綠色經濟中取得領導地位。政府計畫將部分收益投入再生能源建設、生態系修復與地方社區發展,以確保減碳同時促進經濟共榮。
依規定,碳權收入至少三成須分配給地方社區與區域政府,用於造林、永續農業與生態旅遊等計畫,讓減碳效益真正落地。
若整體規劃順利推行,專家預估印尼到 2030 年可減少多達 20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₂e),相當於讓 4 億輛汽車停駛一整年,成為亞洲減碳行動的關鍵典範。
承諾與驗證:讓每一噸碳權都有實質價值
印尼宣布將出售 134 億份碳權,顯示氣候行動與經濟成長並非矛盾,而是可以相輔相成。這項龐大的計畫蘊藏巨大機會,但成敗關鍵在於嚴謹的驗證機制、公平的價格體系,以及公開透明的管理與報告。
若推動順利,印尼有望躋身全球碳市場的主要供應國之一,不僅助力全球氣候目標,也為農村社區開創新的經濟收益。
隨著各國對可信碳權的需求升溫,印尼的森林與再生能源資源正轉化為具全球價值的綠色資產。接下來的挑戰,是確保每一單碳權交易都能真正反映出對地球長遠而具體的減碳成效。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印尼淨零路線:能源轉型和雨林碳權
東南亞濕地碳匯潛力與減碳策略研究
馬來西亞CCS之潛力有望於2030年前吸引逾百億美元投資
生物炭碳權專案怎麼做?來看看馬來西亞案例吧
全球碳權誠信委員會落腳新加坡
新加坡擴大自然型碳權納入採購範疇
新加坡與泰國簽署碳權協議,東協碳市場合作加速啟動
新加坡 10 億美元碳權交易布局:邁向全球碳市場樞紐
東協碳市場商機巨大,至2050有機會達3兆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