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轉職進入一間大型集團企業,因為進入了更深的專業領域,加上剛進公司,雖然之前在上櫃公司已經累積了一些工作資歷,甚至是中階主管,仍沒有把自己當什麼人物。
第一次跨處級和外部機構開會,除了高階主管大家都會帶筆記本,或是帶筆電。因為討論的議題對我們都很新,我在會議中邊聽邊努力抄寫對方提供的資訊,甚至會提到的業界案例,結束後送走外賓,我們兩個處級留下來討論。
討論一陣子後,另一個處的處長當著所有人面說,全場只有我一直在寫筆記,很認真,她順勢看了一下自己單位的其他部屬,我心裡捏把冷汗。
從此以後她部門的人包含主管級來開會,會議結束後筆記本上都密密麻麻。
時至今日,有更多幫助紀錄會議重點的方式:錄音(需要同意)、AI、電子白板,你問我,如果大腦都記得住,有必要當下在那邊筆記嗎?
我覺得……,前提當然是不要為了記東西漏聽談話間的重要訊息,此外有紀錄的好處,一個是加強與會主管/外賓對你的印象,另一個是可以記下很多細節,至少我的大腦沒這麼厲害,很多時候有寫下來還是有差,尤其是一些數據。
如果對方有先提供簡報資料,就謄寫在簡報的paper上也可以。
紙本的缺點就是在日後歸檔有些麻煩,所以在我入手平板電腦後,也曾經試著用平板記事,但這是習慣問題最後我還是喜歡紙本筆記本。
有趣的是,公司曾要我研究一個專案,因為那個專案啟動的話會勞師動眾,但商機也是不可小覷,不管找外部機構來洽詢或事務所或顧問,我都做了,資料和執行細節也整理得很清楚,但常常最後卡在一兩個不願意退讓的點而被擱置。
接下來幾年,不管是高階主管變動,或是老闆又想起這件事想重啟,甚至想安排股東會提案,少說也有3次,我就拿起歷年研究過這件事的相關文件,一次次說明著卡住的點、某某主管當時在意的問題、營收狀況、進貨問題等等,雖然最後常不了了之,但我不需要浪費時間全部重來一次。
有時候看待這些事情,我都告訴自己,這些都沒有白費,也是因為有這些記憶和紀錄,讓我能在高階主管再次提起時,直接整理好,有脈絡地說明歷年未做的原因,最後給予建議(現在適不適合做?要放棄什麼?等等的)
紀錄重不重要?對我來說蠻重要的,工具有很多種,越能活用越有效率。
幾年後我當上主管,部屬協助紀錄,我負責對談挖對方問題,結束後再跟團隊討論核對大家接受到的資訊,發展接下來的執行計畫,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