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在開發島島阿學的學習馬拉松活動時,設計了一個叫做「學習計劃」的功能。構想很美好:讓使用者以專案式的形態進行學習,實踐「做中學」的概念。
在「學習計劃」中,我們要求使用者填寫計劃簡述、動機、目標、里程碑等等資料。很專業、很有結構,看起來很完整。
但很快,我們就發現了問題。
當「完美」成為開始的阻礙
要求學習者填寫這麼多資料才能開始學習,對多數人來說其實是不合理的——尤其是當他們還在探索、還不確定可以怎麼做的階段。
當然,「學習計劃」這種有結構的形式仍然有它的價值。當你已經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需要完整的框架來執行一個計劃時,它就很適合。
但這無法鼓勵大家去探索不同領域、嘗試新事物。
這跟我們的生活太有距離了,也不符合島島阿學認為「學習應該是生活一部分」的理念。
於是我們開始重新思考:
- 如何讓學習更貼近日常生活?
- 學習不只是書本和課程,那是什麼?
- 如何降低開始的門檻,同時保持學習的樂趣和意義?
兩個關鍵的啟發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兩個發現啟發了我們
啟發一:主題月生活法
我讀到一篇關於「主題月生活法」的文章,非常有共鳴。我們在生活中可能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但又怕自己三分鐘熱度。
但如果因為怕三分鐘熱度、怕做不好而不去嘗試新事物,那才是最可惜的。
也許「三分鐘熱度」不是問題,不敢開始才是。
啟發二:Tiny Experiments
同一時期,我看了《Tiny Experiments》這本書,獲得很大的啟發。書中的核心觀點是:多數人都太執著於「目標設定」(Goal Setting),但很少真正付諸行動。
更重要的是,書中提倡用「實驗」的心態看待學習和嘗試:
- 實驗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這都是正常的
- 重點不是完美執行,而是開始行動
- 就算沒成功也沒關係,因為實驗失敗本來就是常態
有這樣的健康心態,我們也就能更勇於付出行動了。
從「計劃」到「實踐」的轉變
基於這些思考,「主題實踐」這個功能誕生了。
它的核心理念很簡單:真正的學習往往始於生活中的好奇心和小小的實踐行動。
與其要求學習者在一開始就制定完整的學習計劃,我們選擇從「主題」出發——讓每個人都能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開始,透過輕量化的實踐來探索和學習。
「主題實踐」的三大核心價值
1. 降低門檻:只要 7-30 天
不需要複雜的計劃填寫,主題實踐的最長天數只有 30 天。短期目標讓探索變得可能,特別適合那些「想學但不知道從何開始」的學習者。
可能是:
- 用 21 天讀完一本書
- 30 天內嘗試做 10 道新料理
2. 彈性的目標:符合真實生活
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彈性的實踐頻率。例如你想在 30 天內讀完一本書,可以設定每週實踐 2-4 天:
- 忙碌時達到最低目標即可
- 有餘裕時可以投入更多時間
這讓學習既有彈性又有成就感,更貼近真實生活的節奏。
3. 記錄成長軌跡:看見自己的變化
透過定期打卡和記錄,你不只是在執行任務,更是在觀察自己的成長過程。
在這段時間裡,你可能會發現:
- 意想不到的興趣點
- 某些想法的釐清
- 對自己的新認識
無論結果如何,這些發現本身就是收獲,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興趣喜好和方向。
學習實驗室:理念的實踐場域
基於這些理念,我們設計了「學習實驗室」,一個為期4週的學習探索活動,並透過共創問卷來獲得更多建議和想法。
這是我們將「主題實踐」這個核心概念,轉化為完整學習體驗的首次嘗試。
在學習實驗室中,我們想探索:
關於「主題實踐」:
- 7-30天的輕量化結構,是否真的能讓人更容易開始?
- 彈性目標是否能讓學習更貼近真實生活?
- 「實驗」心態是否能減少對失敗的恐懼?
- 分享學習洞察是否能深化個人理解?
- 看到他人的想法是否能激發新的思考?
- 碎片化的知識分享是否能累積成有價值的集體智慧?
關於學習社群:
- 小組交流是否能建立真實的人際連結?
- 互相支持的文化是否能提升學習動機?
- 看見他人的掙扎和突破是否能降低孤立感?
學習實驗室是島島阿學的第一次嘗試! 這對參與者代表著什麼? 參與者不只是「使用者」,更是「共創者」!
我們相信學習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與生活分離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