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
國小時閱讀《蒼蠅王》,年幼的我被故事深深震撼。故事中那群孩子明明都是朋友,年紀也都很稚嫩,卻因為飛機失事在荒島,孩子們逐漸失序、敵對甚至暴力相向。
尤其是胖子小豬,他那份溫柔、理智與脆弱,讓我心痛不已,他被朋友們無情、殘忍殺害,當時我低迷落淚,拖到數個月後才往下看結局。
長大後,我不只悲傷劇情,更是多一種警醒。
這本書不僅是孩子的遊戲,更是對人性、社會和教育深刻的反思。
我想分享這作品,提出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父母要如何教育孩子看待、應對,更希望不要有更多孩子『沉溺於暴力帶來的快感與優越感』。(孫安佐信義區持槍、孫安佐美國槍枝案險坐牢 孫鵬賣屋籌款「砸千萬處理官司」)

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
於1983年,於1983年72歲時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更曾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還是兒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讓他深刻體認文明的脆弱與人性的雙面。
《蒼蠅王》不僅是一則生存寓言,更是一場揭露人心深處黑暗的心靈剝離。
透過荒島上孩子的遭遇,小說揭示文明僅是掩蓋人性野蠻的薄紗。故事中各角色象徵理性、權力、信仰、恐懼與殘暴,當外在秩序瓦解,潛藏的獸性便露出真面目。
當制度崩潰、恐懼蔓延,人類原始的暴力與支配慾會重新奪回舞台。
故事簡要:
一場戰爭、一架墜毀的飛機,讓一群英國男孩被困在一座荒島。
起初,他們以為這是一場冒險,一場「沒有大人管的假期」。他們選出領袖 拉爾夫,吹響海螺召集眾人,訂下規則、分工合作——彷彿他們能在荒野中重建文明。
然而,隨著恐懼的蔓延,孩子們心中那隱藏的野性逐漸甦醒,開始以儀式、面具、歌聲取代理性。傑克 起鬨孩子們打破、放棄秩序,追求血腥的狩獵與權力的快感。
傑克 群體一次次地煽動,獲得更多追隨者,拉爾夫 發現自己的「海螺權威」越來越無力。他曾相信開會與規則能解決一切,但他開始看到:
「大家開始追隨傑克,沒人在聽、沒人在乎規則,只剩 恐懼 和 興奮。」
這時,拉爾夫 第一次無助地體會到 文明的脆弱
「群體」變成一種力量,讓 個體 失去自我判斷。在鼓聲、歌聲與血腥中,他們找到優越感、安全感—— 即使『讀者(旁觀)』一看就知道 那是荒謬、錯誤。
「獸」的謠言迷思在島上流傳,但真正的野獸,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心裡。
傑克成功地取代拉爾夫,成為「部落酋長」,他最初也是願意聽從拉爾夫,但他心底有個被壓抑的慾望——想看到他人的服從、想主宰他人。
當他成功帶領孩子們把野豬殺後,體驗到『暴力帶來的快感』,他不單單是孩子,而是人性黑暗面的化身。
對他而言,拉爾夫已不是朋友、更不是同伴,而是威脅他權力的敵人。當他命令追殺拉爾夫、放火燒島時,他完全失控、墮入獸性,沈浸於殺戮的快感。
最終,文明與野蠻之間的界線徹底被撕裂——體現出集體心理學的黑暗面,當責任被稀釋,暴力就變得合理。
拉爾夫手中的海螺 — 象徵秩序與理性的象徵逐漸失去力量;胖子的眼鏡被搶奪,賽門被誤殺於集體狂熱中。
當海螺破碎,文明的最後屏障崩塌。
最終,傑克命令所有人去追殺拉爾夫,並放火焚島。此刻救援船出現,拉爾夫崩潰流淚,既是重生的釋放,也是對人性淪喪的哀悼。(緬甸詐騙園區 - 殘忍虐待)
從荒島到現實,給我們的啟示
「群體」的力量讓個體失去自我判斷,作者用各樣角色隱喻背後的代表,體現現代社會制度在失序下會發生的情況。

在極端團體中,自保 不等於對抗,而是 保持距離。
當群體進入瘋狂狀態,理智的人若直接挑戰權威,往往會被視為敵人(像賽門與胖子)。在危險環境中,過度理性或批判會引起敵意,必要時要「低調保持理智」。
《蒼蠅王》不是警告社會而已,更是提醒大人教育孩子,如何學會處世之道。
教他們如何看待權力,並在混亂中洞察權力、拒絕盲從,學會設定溫柔而堅定的界線。否則,孩子隨時都有可能被獵巫的拉爾夫,或是成為沈浸殺戮的傑克。(孫鵬、狄鶯的兒子孫安佐揚言血洗)
陪伴孩子思辨,建立內在信念
如何在失序的時代,教孩子「辨識」與「生存」。
- 教他「看見」而非「貿然從眾」
孩子 沒我們想像的脆弱,他們只是 缺乏經驗
- 不要假裝世界公平,要教他辨認不公,理解每個人有的資源就是不一樣。
- 不要說「人心險惡」,而是客觀看待人性:人可能被情緒、資訊、文化下被煽動操控
- 教他看懂別人的行為背後,是利益?恐懼?是權力?是孤單?偏見?嫉妒?
重點:培養「洞察力」,讓孩子在混亂中保有安全,洞察事件的脈絡與本質。
- 教他「內在規則」勝於 外在規則
《蒼蠅王》裡,海螺象徵秩序。但當沒人再信任海螺時,規則就失去力量。
現實社會也是如此:法律、體制、學校到職場,都有可能不再公平。此時唯一能保護孩子的,是孩子心中「自己的海螺」。
- 教孩子問:「這件事是不是合理的?」而不是「別人都這樣做嗎?」
- 給他機會自己訂規則、反思後果,『適度賦予權力』讓孩子感受到制定規則的立場。
- 培養「內在倫理」——比外在懲罰更強大的秩序感。
重點:觀察權力、內外制度對群體的影響,學會在不同情境下生存。
3. 教他保有中庸之道「同理與距離並存」
在腐敗的環境中,「太善良」容易受傷,「太冷漠」又會失去人性、失去平靜。這是現代教育最難教的部分:既要同理人,又要懂得保護自己。
- 同理 不是縱容,而是 理解後選擇。
- 教孩子學會說:「我理解你,但我有其他規劃。」
- 給他練習情緒界線的機會(例:溫柔明確的拒絕、協商、退出)。
重點:健康的同理是有界限的溫柔,教育孩子不要過度犧牲,更要小心不要過度解釋,或講出真正明確的原因。避免成為被霸凌的胖子小豬
《蒼蠅王》看完後,最令人不安的地方,不在於故事內孩子變得殘暴,而在於——我們都可能在極端環境下,成為 被獵殺的拉爾夫,或是 從眾的暴力份子 、 主導殺戮的傑克。
這不是一本給孩子的書,而是一面照見大人的鏡子。
當我們談教育,其實也是在問:
我們 想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社會?什麼樣的文化、價值觀?
📢 分享你眼中的《蒼蠅王》故事——你是否曾遇過類似的群體失序? 緬甸詐騙園區的狀態或許能讓我們更懂蒼蠅王為何為經典著作。
💡 文明易碎,人心難測,把這篇文章分享給另一半,教育孩子遠離暴力誘惑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持續接收更多不同主題的深度內容。
🌿 我是Heidi,我們下次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