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不是終點,而是重新連結的起點
當孩子在學校遇到挫折,甚至被標籤為「問題學生」時,社會與學校最常見的作法,是讓他退學、轉學、離開,把問題「處理掉」。
但這其實不是解決,而是選擇錯過。是一種放生——放棄了解、放棄支持、也放棄希望。
彷彿離開那個「錯誤的場域」,一切就能重新開始。
真正對孩子負責的做法,不是推開他,而是看見這是重新對話的機會,陪伴他重新開始。
也許,不是整個環境都要改變,而是先從換一個班級開始,讓他在一個「不帶偏見」的環境中,重新被接納。而更重要的是,新的班級、新的老師,應該被預先提醒:
「請不要用過去的錯誤定義這個孩子。」
如果制度內沒有空間,那麼也可以選擇自學或走體制外的路。
因為孩子的成長,不會停在那一刻。更應該讓孩子知道他『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我們作為大人,也都還在改變。
孩子不是永遠在地上爬的嬰兒,他只是正在學習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對孩子,我們也應誠實地告訴他:
「這也許是你最後一次機會。但你要記得,這個機會並不是偶然的。是我、老師、輔導員,很多人一起為你努力爭取來的。因為你值得,因為你很重要。」
我們常說要「給孩子第二次機會」,但在機會真正來臨之前,我們是否願意給他最基本的東西——被看見的權利?
傳統做法總是急著處理「表面的問題」,卻很少停下來問:
「孩子現在真正的處境是什麼?他的內心正在經歷什麼?他怎麼了?」
不管是台灣,還是海外,處理「問題學生」的常見方式,幾乎都是——讓他離開。
我們總想要「修正」孩子,把他拉回軌道,但我們往往先詢問、傾聽、釐清:
- 他為什麼會脫軌?
- 他是怎麼跌倒的?
- 在我們伸手拉他之前,需不需要先知道:我們不是站在審判席上,而是陪在他身邊?
當我們願意放下對孩子的投射與期待,放下對表現的焦慮,以及對他人眼光的恐懼——
我們就能真正地,陪他走過那段最混亂的日子。
教育,從來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段關係的建立。
而這段關係的開始,是來自誠實與看見。誠實地面對孩子的處境,也誠實地面對我們自己的情緒。
願意陪孩子諮商,願意承認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會害怕,也會失落。
但當我們放下批判的衝動、停止對錯的爭論,願意靠近孩子的真實——
那段關係,才開始有了重量,也開始有改變的可能。
因為他知道:即使在他最不堪的時候,還是有人選擇留在他身邊。
習慣的建立,可能需要21天;
那麼,我們就陪跑這21天,陪他建立不同的視角,陪他轉變人生的方向——
不是為了討好父母或同儕,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學會負責。
如果你也正在陪伴一個在掙扎中的孩子,請記得:你不是一個人。
歡迎留下你的故事,或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正在經歷一樣挑戰的家長,讓更多人知道——
孩子不需要被放棄,他們需要被看見。
💡 如果你是家長,請不要把教養都丟給學校,只看成績結果。傾聽孩子說話吧!
❤️ 如果你是孩子自己,請記得:你不會永遠都是你曾犯的錯。
📢 一起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看見——孩子的未來,從被接納開始。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會持續分享不同議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