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願意靠近孩子的真實,關係才真正開始。當孩子跌倒,不是放棄,而是重新陪跑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錯誤不是終點,而是重新連結的起點

當孩子在學校遇到挫折,甚至被標籤為「問題學生」時,社會與學校最常見的作法,是讓他退學、轉學、離開,把問題「處理掉」。

但這其實不是解決,而是選擇錯過。是一種放生——放棄了解、放棄支持、也放棄希望。

彷彿離開那個「錯誤的場域」,一切就能重新開始。

真正對孩子負責的做法,不是推開他,而是看見這是重新對話的機會,陪伴他重新開始。

也許,不是整個環境都要改變,而是先從換一個班級開始,讓他在一個「不帶偏見」的環境中,重新被接納。而更重要的是,新的班級、新的老師,應該被預先提醒:

「請不要用過去的錯誤定義這個孩子。」

如果制度內沒有空間,那麼也可以選擇自學或走體制外的路。

因為孩子的成長,不會停在那一刻。更應該讓孩子知道他『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我們作為大人,也都還在改變。

孩子不是永遠在地上爬的嬰兒,他只是正在學習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對孩子,我們也應誠實地告訴他:

「這也許是你最後一次機會。但你要記得,這個機會並不是偶然的。是我、老師、輔導員,很多人一起為你努力爭取來的。因為你值得,因為你很重要。


我們常說要「給孩子第二次機會」,但在機會真正來臨之前,我們是否願意給他最基本的東西——被看見的權利?

傳統做法總是急著處理「表面的問題」,卻很少停下來問:

「孩子現在真正的處境是什麼?他的內心正在經歷什麼?他怎麼了?」

不管是台灣,還是海外,處理「問題學生」的常見方式,幾乎都是——讓他離開。

我們總想要「修正」孩子,把他拉回軌道,但我們往往先詢問、傾聽、釐清:

  • 他為什麼會脫軌?
  • 他是怎麼跌倒的?
  • 在我們伸手拉他之前,需不需要先知道:我們不是站在審判席上,而是陪在他身邊?

當我們願意放下對孩子的投射與期待,放下對表現的焦慮,以及對他人眼光的恐懼——

我們就能真正地,陪他走過那段最混亂的日子。

教育,從來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段關係的建立。

而這段關係的開始,是來自誠實與看見。誠實地面對孩子的處境,也誠實地面對我們自己的情緒。

願意陪孩子諮商,願意承認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會害怕,也會失落。

但當我們放下批判的衝動、停止對錯的爭論,願意靠近孩子的真實——

那段關係,才開始有了重量,也開始有改變的可能

因為他知道:即使在他最不堪的時候,還是有人選擇留在他身邊。


習慣的建立,可能需要21天;

那麼,我們就陪跑這21天,陪他建立不同的視角,陪他轉變人生的方向——

不是為了討好父母或同儕,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學會負責。

如果你也正在陪伴一個在掙扎中的孩子,請記得:你不是一個人。

歡迎留下你的故事,或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正在經歷一樣挑戰的家長,讓更多人知道——

孩子不需要被放棄,他們需要被看見。

💡 如果你是家長,請不要把教養都丟給學校,只看成績結果。傾聽孩子說話吧!

❤️ 如果你是孩子自己,請記得:你不會永遠都是你曾犯的錯。

📢 一起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看見——孩子的未來,從被接納開始。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會持續分享不同議題的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dy Speaks ✎ Hedy有話說
2會員
20內容數
我是 Hedy,分享我的所思所想 Hope my words can offer some inspiration. ✍️ Bilingual 雙語學習 🌏 IG:@hedynote|英文文章同步更新於 Medium
2025/10/14
做出錯誤決定的成年人,以及容忍這一切的家族或社會環境。憑什麼私生子女享有如此自由的環境與資源,踐踏著元配承擔的精神暴力、婆媳問題等痛苦,還得到所有人的擁護愛戴?羞恥心不是天生具備,但應該是一個人自我覺察該擁有的態度。
2025/10/14
做出錯誤決定的成年人,以及容忍這一切的家族或社會環境。憑什麼私生子女享有如此自由的環境與資源,踐踏著元配承擔的精神暴力、婆媳問題等痛苦,還得到所有人的擁護愛戴?羞恥心不是天生具備,但應該是一個人自我覺察該擁有的態度。
2025/10/14
為何越是堅強,反而越痛苦?對所有『堅強太久』的人溫柔地說:你不是軟弱。你所經歷的痛苦,其實是你內心深處渴望被重新撫養的呼喚。放下對負能量、抑鬱的恐懼,我們一起解讀它是如何為你指向『更真實、更完整的生命地圖』。走過這場心理嚴冬,勇敢的你,將獲得更深刻的智慧與內在力量!
2025/10/14
為何越是堅強,反而越痛苦?對所有『堅強太久』的人溫柔地說:你不是軟弱。你所經歷的痛苦,其實是你內心深處渴望被重新撫養的呼喚。放下對負能量、抑鬱的恐懼,我們一起解讀它是如何為你指向『更真實、更完整的生命地圖』。走過這場心理嚴冬,勇敢的你,將獲得更深刻的智慧與內在力量!
2025/10/08
你是否也曾質疑過,為什麼我們面對 AI,總是充滿恐懼與誤解?問題的根本不在於技術本身,而是人類的使用方式。正如安非他命、大麻一樣,這些價值取決於我們怎麼用。同理,AI 的影響也由我們共同決定。我們需要的是成熟的治理與倫理思考,非將責任推給AI 。
2025/10/08
你是否也曾質疑過,為什麼我們面對 AI,總是充滿恐懼與誤解?問題的根本不在於技術本身,而是人類的使用方式。正如安非他命、大麻一樣,這些價值取決於我們怎麼用。同理,AI 的影響也由我們共同決定。我們需要的是成熟的治理與倫理思考,非將責任推給AI 。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不可避免的經歷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犯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經歷。從小學校園中的測驗到成年後的職場挑戰,錯誤總是如影隨形。許多人因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然而,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錯誤的價值,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錯誤是學習的催化劑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跌倒和磕碰是學會走路的必經之路。每一次跌倒
Thumbnail
不可避免的經歷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犯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經歷。從小學校園中的測驗到成年後的職場挑戰,錯誤總是如影隨形。許多人因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然而,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錯誤的價值,並從中學習和成長。 錯誤是學習的催化劑 當我們還是小孩時,跌倒和磕碰是學會走路的必經之路。每一次跌倒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教導孩童如何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遇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來啟發孩子思考解決方式,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問題。
Thumbnail
教導孩童如何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遇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來啟發孩子思考解決方式,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問題。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