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的工作機會,其實在市場上並不多。
在品牌端公司裡,行銷、PM、業務職位到處都有,但「研究洞察」職位可能整間公司只有一兩個。 朋友聽到我在找這樣的工作時,笑著說:「這職位很少耶!」
但與其被市場侷限,不如主動創造能見度。 當時我透過一些方法,讓自己更容易被看到
讓人資、獵頭主動找上你
優化在LinkedIn和104上的個人履歷,
想像自己是人資、獵頭,要找人才時,會搜尋什麼關鍵字?
答案,其實就在職缺需求(JD)裡,裡面每一個詞彙例如「市場研究」、「質化量化」、「洞察」 都可能是公司在搜尋時輸入的關鍵字。
所以我會仔細閱讀有興趣的幾個職缺的JD,圈出重複出現的字詞,再把這些關鍵字融入到我 LinkedIn 或104上的職務描述裡。
這樣做,可以優化演算法,更讓人資、獵頭在幾秒鐘內就知道我具備他們要找的核心能力
客製化履歷,讓招募人員覺得你就是目標人才
每投一份職缺,我就客製化一份履歷,投 5 份職缺,就有 5 份不同版本。
我會仔細比對 JD(職缺說明)中的用語,重新調整每段經驗的描述,讓履歷呼應職缺需求,例如「能獨立完成研究」、「跨部門溝通」、「幫助公司成長」
現在有 AI 工具更方便了。我當時的「履歷客製化心法」,轉換成 AI 指令:
請幫我根據以下職缺內容(JD)與條件需求,調整我的履歷文字,讓履歷的語言和成就描述更貼近該職位的需求。
職缺內容(JD):(貼上 JD)
我的履歷:(貼上履歷)
履歷要精準、有吸引力。
主動分享近況,創造連結與機會
另一個讓我意外受益的方法,是「分享自己在找工作」。
在社交聚會、與前同事聊天時,我會自然提起自己在找工作、最近準備的方向與學習的心得。有時也會遇到同樣在轉職的朋友,雖然感覺上有點競爭關係,但我仍選擇真誠交流、分享所有資訊。
我始終相信我有我的價值,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優勢。 最終的選擇權在用人單位,關鍵是「我們是否適合那個職位」,而不是「誰搶走了誰的機會」。
這樣的心態讓我放下比較與焦慮,專注在成長與行動。
意外的是,我後來獲得的品牌端機會,正是由一位同樣在求職的前同事介紹的。 她去面談後發現那個職位更適合我,於是主動推薦。 也因此,我從市調業,踏入了軟體科技業。
當你定下職位目標,展現自己是符合的人選,就會開啟許多機會
[關於市場洞察Cindy]
我幫助想追求突破、成就感的文商背景工作者,成功找到轉職目標,提升職涯影響力 引領文商背景者,加速職涯突破與轉職成功
成功轉職|市調業⮕科技軟體業; 研究⮕專案經理
外商 × 科技業|善用洞察力,陪你發展職涯路線
了解更多Cindy的職涯諮詢服務和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