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用人物比喻亞斯人,我覺得《小王子》的故事很適合。
即使不知道自己有亞斯特質,但有自覺的亞斯人,就像是「小王子」,會對關係有所苦惱和主動追尋,像孩子那樣好奇他人、探訪其他星球,在他的生命裡有玫瑰和狐狸,只是過度思考、不懂情緒。
而沒有自覺的亞斯人,過度自我中心,像《小王子》故事裡那些「小行星裡的國王」,守在自己的城堡不願意出來,表現極端言行、固著,感受孤單和衝動、情緒化。
如何促發他有自覺?要他意識到需求
人類的內發動力叫「需求」,渴了就喝、好奇就看,需要與他人連結而經營關係,尋求生命意義時自我實現。發現喜歡的事,自然就會前進。而我們必須不斷地『經驗』,才會發現喜歡、熱衷、好奇的事。
這種自然的事,對亞斯人來講,因為情盲而在社交溝通上碰壁他就不敢外出經驗了(智力高、環境友善理解的就不會有此障礙)。
因此我們必須推一把,推他從生活中去找並擴大它,例如他追求動漫、想要有人一起做一些事(交友),有什麼投入或煩惱的事。
記得我之前提過對亞斯人的執行結構嗎:「目的、軌道、火車前進」
動漫展覽是目的,軌道是怎麼做,前進是執行、使命必達。
他要如何發現目的?不是靠想像,是靠直接參與/體驗,經驗的具體性才能影響他的認知。所以亞斯人要看過動漫才會想參與,那起初怎麼會去看,就需要想辦法讓他體驗一下,實際接觸後沒興趣就沒興趣,喜歡就會繼續。
大學時期不要覺得平穩不出事就好
我覺得學生時期,尤其大學,是更好學習與訓練的地方,課業、人際、社團三學分是可以期盼亞斯人練習發揮優勢的地方。
如果學校場域能逃就逃,反而之後什麼都不會,到了更嚴峻的職場,會直接被打趴,可能會永遠都待在家了。沒有意外的話,才會發生意外。
在亞斯人在大學有目標可做,『我做故我在』,有作為就會有自信。
回到亞斯大學生的議題,我們可以做:
(1)有遠見地對他賦予期待(目標、目的)
(2)討論和優化他的系統工具,完成那個期待(工具)
(3)生活結構化設計(渠道、軌道),以促完成那個目標
(1)有遠見地對他賦予期待(目標、目的)
如果亞斯大學生自己不焦慮未來,而家裡環境確實也尚可,那先不要用「未來沒飯吃」此等潛在威脅去當目的。因為,看不見的,都沒有效果。除非他自己有想到才能當話題。
在討論時,邏輯是這樣帶:
舉例一:喜歡動漫角色—有動力自己去看展覽、排隊買周邊
我們可以推他去日本朝聖—實際去過一次(體驗)—回來後討論下次怎麼自己去:需要基礎日語、訂房搭車等溝通能力(確認目的與工具)—在下次去之前如何準備、執行(軌道的鋪設)—陪他一起討論、在旁觀看完成(激勵、肯定、協助)。PS:日本太遠可改中南部
生活與所學是看得見的、有趣的、連結的,亞斯人的能力變能專注發揮,有興趣能發揮優勢
舉例二:打工處有女孩子主動與他攀談,他因此喜歡對方,想更進一步
喜歡對方—不知道怎麼辦,亞斯人上網自學如何交流—結果亂學搞砸了,傷心在家不出門。
有機會來諮商尋求解釋—終於找到對他有用的心理學解釋:「健康自戀」--自戀不是臭美,是不要過度自我中心,並以此向外擴展探討何謂愛情—如何經營關係,那是什麼意思—在下一段關係前「具體怎麼準備」如參與社團。
最終推向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也可以應用在交朋友上
舉例三:全民英檢、考取技術證照、參加跳舞比賽、存款出國旅遊
。
火車設站後,然後他就能依序前進,前進就是成就,我做故我在
過去時代生存焦慮較大,社會也是分工的,亞斯人為了生存會完成任務,在生活、關係、位置上穩定。數位時代資訊量多、人力又精簡,選擇變多反而對他們是困難。有些亞斯父母也會用「當年我也是這麼走過來的」來教育,可現代都是行不通的
(2)討論和優化他的系統工具,完成那個期待(工具)
系統的優化,是由認知討論的。讓那個模型能更適切地捕捉線索,更有效率地適應這個社會
舉例:亞斯人投入動漫活動後常沒日沒夜的,此時的「優化方向」可放在身體健康,以長期戰、養精蓄銳的概念來讓他看見新視野、新角度。我們沒有否決他的目的,而是一起幫忙讓他有效率
(3)生活結構化設計(渠道、軌道),以促完成那個目標
把完成目的的生活結構化,按表操課,建立規律。放鬆則是忙中偷閒來做。包括來固定諮商也是,等同固定上課一樣
協助者的位置:以夥伴或教練的概念從旁協助
學習要以「上課」的概念來進行,且要改成「實用、有趣的上課」
協助者的位置:不是太明顯的「上對下」關係,以夥伴或教練的概念從旁協助,有目標、提供方法和專業知識、鼓勵達成、獎勵肯定。直到建立好的習慣。
若應用在小學生身上,可以直接給他「任務」和「獎賞」,例如當小幫手,事後正向回饋,讓他從中得到技能與自我肯定
PS:這篇「對亞斯大學生的輔導」算是草稿想到什麼寫什麼,以後我再慢慢整理。關鍵是:不是完全放手讓他們去做去選擇,不適應者仍在「不懂也不知道怎麼發問的黑暗碰壁狀態」,因此要主動協助,並用他們可以懂的結構設計學習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