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成長過程中,生心理及依附關係對世界都會建構一套適應方式和價值觀,之後要談「改變」並不容易
非亞斯人成長中與不同人交流,多少都會潛移默化、領悟什麼而變化(客體關係論:映照),會有「河流交匯改道」的自然發展
亞斯人則像是「堰塞湖」的封閉和溢流,會自我調整(量的改變),但沒有跟他人交流融合的概念(沒有質變)這也不是他故意,而是亞斯特質的神經系統(情盲)所致:不懂心意和情緒意義、缺乏抽象概念(沒有時間感及創造想像)、不懂關係及連結
所以亞斯人的自覺改變比較像是「AI模型的調整」,而不是變得會社交、懂情意
情盲的議題可以越講越大,分析:情緒行為化、語言以隱喻溢流,以上細節如何用精神分析來解讀
先回到亞斯大學生的部分,要引導他的是「內部AI模型的調整」
避免困在「我是無意(好人),都是他人(壞人)害的」或「原來都是我害的(我是壞人)」的二分法+無解
。
儘管目標是導向亞斯人「內部AI模型的調整」,這樣的方向還是困難的喔
在他們「二分法判斷」下,即使說是內部AI模型問題,他一樣覺得被否定
所以我們要用的詞叫做「#系統的優化 」
當然如果在此之前亞斯人可以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接納自己,那就更好進行微調,才不會處處防衛被否定的難受
#論之以理
如果亞斯人遇到困難,同意系統需要優化,那就能引導他去問「世界的其他法則」,包括入境隨俗、他人的界線、文化共識
不是誰要改變誰,而是把情境導向「是彼此不夠清楚所造成」,不是誰對誰錯。把它變成「你的目標--環境限制--你的做法--他人的反應」等可拆解的項目,然後討論系統優化
作法:
1.瞭解亞斯人原來的AI模型是什麼
*簡單版:瞭解他的法則
例如:「閨蜜」定義對某亞斯人來說「是頻繁在一起,一起做事」;然一旦吵架就會保持距離永不回頭。
*複雜版:瞭解法則如何形成的歷史,問心理因素及客觀條件
瞭解後不需改變他的定義,瞭解就是瞭解他的眼光在哪裡,在還沒改變眼光之前他法則是不會變的(眼見為憑)
2.針對某事件,以優化系統來重新解答
優化:去蕪存菁,減去無用作為,改有效率的方式達成目標
如交友或分組作業,怎麼用不同角度解釋大家的反應,用線索解釋心意(善意或惡意很重要),然後重新運算及表達
3.教育:加入新的
亞斯人習慣用一套方式闖天涯,不會新的又不會問,後續當然困住
法則=信念+行為策略
要加入新的知識,才能調整法則重新討論「問題解決策略」,但這並不容易,你講的他不會信,要實驗過後才會慢慢吸收進去
一定要教育新的,因為他的封閉系統定有不足的時刻,沒有擴充容量是不行的
教育時要用某種「具像比喻」去套「抽象概念」,亞斯才聽的懂。聽懂再去試,才會吸收。怎麼化為「具像操作」,眼見為憑讓亞斯人思考要優化,這是我們最傷腦筋的事
PS:智力高的亞斯,自己就會優化+擴充資料庫+精通專業領域
論之以理是以亞斯人的認知理解+自我中心為主,這麼做對他有益處就會嘗試。
把亞斯大學生當成國中生來帶會比較容易做
#動之以情
第二類方式是動之以情,潛意識面的
亞斯人會為了「所愛之人」而「調整行為」(不是發自內心改變,是記得你想要這樣而配合你,但日後翻臉他會說「都是為了你我很委屈」會討債)
動之以情的發動條件需要家人以外的人,因為無血緣,被認同時好像就比較有價值、有被愛的證明
男女有差:要對亞斯男「撒矯」、「示弱」,要對亞斯女「肯定」、「讚美」。這是情感的行為化,他們可受到。
動之以情要用正向情感,這些幫助他人、看他人喜悅的請託,亞斯人會覺得自己很有意義(即使是情盲,潛意識仍會作用的)
若用負面的恐懼、害怕,只是短期有效,之後情緒反彈或副作用會加倍
#間諜家家酒
圖片為什麼選《間諜家家酒》動畫呢?
你若熟悉劇情就會知道男女主角都很厲害強大,有一套適應世界的AI面具,但他們「都是孤兒,過去沒有照顧者連結」、「自我中心行事,只是男女表現不同」、「不聽他人講話,或太輕易信任他人」、「不懂經營關係,總是自己幻想跟緊張」...專業能力很強,但在關係裡他們根本沒溝通或不會溝通
安妮亞也不會溝通,她是用超能力傾聽,算作弊技能,可她卻是整個家庭關係的橋樑,用她孩子能做的事(行為表現)來解決危機
助人者對亞斯人也是這樣,初期等同安妮亞的位置,以具體行為翻譯,建立關係搭起橋樑、循次漸進。
回到亞斯大學生的議題,我們可以做:
(1)有遠見地對他賦予期待(目標)
(2)討論和優化他的系統工具,完成那個期待(工具)
(3)生活結構化設計(渠道),以促完成那個目標
概念先寫到這,下次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