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擾玩滑板的小孩。」
—《人生的十二法則》
為什麼明知道離開原生家庭,會面對社會的「毒打」,我們還是要走出去?
其實答案並不難。
第一,原生家庭不可能照顧你一輩子;
第二,不走出去,人生會變得空虛而沒有意義。
那麼,既然這問題這麼容易回答,為什麼還會有「直升機父母」的出現?

答案也不難。
第一,他們真的以為能照顧你一輩子;
第二,他們並不在乎你活得有沒有意義。
能力才是安全的根本
會出現第一種想法,是因為有些人對「能力」沒有概念。
玩滑板雖然容易跌倒,但正是這些跌倒的瞬間,讓孩子學會如何站穩。
能力從來不是保護出來的,而是在冒險中練出來的。

若在過程中一直被干涉,孩子什麼也學不到——
最終不是將來一直跌倒,就是根本不敢走出家門。
真正的安全,從不是沒有風險,而是有能力面對風險。
說為人着想的人,未必真的為人着想
會出現第二種想法,是因為有些人的自私,並不自覺。
所謂「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指患者會刻意令人生病或虛構病情,
然後扮演照顧者,藉此博取他人的同情與關注。
電視劇《惡行》便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講述一位母親長期給女兒服用不當藥物,使她虛弱、需坐輪椅,
再以「長期病童的母親」身分博取關注與憐憫。

有些人從「照顧」中獲得滿足——
可能是想被關注,可能是享受掌控感,
也可能只是想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別人身上。
並不是所有說「為你好」的人都這麼恐怖,
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
說為人着想的人,未必真的為人着想。
有輸有贏,才會有意義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這樣的「照顧者」總有人喜歡。
因為他們提供了安全感。
他們讓輸掉的人感到安慰,讓軟弱的人暫時忘記現實的殘酷。
這是「平等」的起點——讓沒有條件的人,也能得到獎勵。

但若人人都不冒險,人人都要求平等,
那麼「意義」將會消失。
追求目標與理想,才是賦予生命意義的過程。
而在追求中,有輸有贏是必然的。
不平等並不是錯,而是成長的副產品。
輸了想要被保護,沒有條件的想要更加平等,是無可厚非。
但若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把「競爭」與「意義」一併抹殺,
那世界只會剩下一片死寂的安穩。
無法維護自己,讓人充滿仇恨
沒有冒險,就不會有成長。
逃避風險的人,最終會變得軟弱無能。
把自己當成孩子,也許能換來一時的保護;
但長久下來,只會落得無法維護自己的下場。
當一個人無法保護自己,任人踐踏,
他心中終將積滿怨恨。
因此,人必須學會面對恐懼與風險。
唯有在風雨中鍛鍊,內心才會堅毅,靈魂才會自由。

我們仍然可以與人同行,找人幫忙。
但永遠不要依賴他人,
因為能力,才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唯一本錢。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小額支持我繼續創作: 點擊贊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