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覺得累?4個來自古老智慧的科學實證,教你真正地靜下心來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1. 引言:我們失控的內心小劇場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整天沒做什麼勞累的事,下班回家卻感到精疲力盡。身體是靜止的,但內心卻像上演著一齣永不落幕的獨角戲,反覆回味著白天的對話、擔憂著未來的挑戰、懊悔著過去的決定。這正是現代人普遍的心理內耗——一場又一場「不必要的內心小劇場」,在不知不覺中耗盡了我們寶貴的能量。

但如果,這些煩惱的根源,不僅古老的僧侶早已洞悉,甚至連現代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都能精準解釋,那會怎麼樣?本文將分享幾個令人驚訝的發現,這些發現跨越了信仰與科學的界線,共同為我們指引一條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這趟旅程將告訴我們,真正的休息,始於學會如何讓內心的小劇場暫時謝幕。



2. 驚訝發現一:你的「過度思考」不只影響心情,更是一場生理健康危機

我們常說的「想太多」,在認知心理學中有個更精確的名字:「反芻思維」(Rumination)。 這並非有建設性地解決問題,而是一種「被動的、重複的、負向的思考循環」,讓我們卡在煩惱的症狀、原因和後果裡,動彈不得。

這種心理習慣的殺傷力,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具體。它會觸發一個清晰的惡性循環,直接衝擊我們的生理健康:過度思考觸發了身體的慢性壓力反應,讓我們長期釋放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 (cortisol) 和腎上腺素 (adrenaline)。這種持續的生理失調,最終會以具體的身體症狀表現出來,例如失眠 (insomnia)、頭痛、緊張感,並引發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而這些不適的感受,又會進一步強化我們的反芻思維,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痛苦閉環。

更甚者,對於慢性疼痛患者而言,反芻思維還會導致「症狀放大」(symptom magnification),讓他們感覺到比實際情況更劇烈的疼痛。

總結來說,這不只是「胡思亂想」,而是一個有著具體生理後果的健康問題。這份理解本身就是一種慈悲,它讓我們明白,感到疲憊並非因為「意志不堅」,而是我們的身心正在發出求救的訊號。

3. 驚訝發現二:馴服情緒的秘訣不是壓抑,而是溫柔地「為它命名」

當負面情緒來襲時,我們的直覺反應可能是壓抑它、或被它吞噬。然而,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神經科學卻指向一個反直覺、但極其有效的技巧:溫柔地為情緒「貼標籤」。

這個簡單的動作背後,藏著驚人的神經科學機制。心理學家稱之為「情感標籤」(Affect Labeling)。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 的研究發現,當我們用語言命名自己的情緒時(例如,在心中輕聲說「我感到憤怒」),大腦會發生奇妙的變化:

  • 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 (amygdala) 的活動會降低。
  • 大腦的「理智腦」——腹外側前額葉皮質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的活動則會增加。

這等於是我們啟動了理智的大腦,來溫柔地安撫受驚的情緒大腦。然而,這個技巧的奧秘,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如何去說。這個語言上細微的轉變,將在意識中創造巨大的不同:

  • 融合 (Fusion): 說「我是焦慮的。」這句話將你的身份與情緒綁在一起,反而強化了它。
  • 解離 (Defusion): 說「我注意到心中升起了焦慮的感覺。」這句話創造了一個觀察的距離,你不再是情緒本身,而是情緒的觀察者。

這正是佛法中的「觀照」與現代心理治療(如接納與承諾治療 ACT)的共通之處。我們的目標不是消滅念頭或情緒,而是改變我們與它們的「關係」,從被其奴役,轉變為自由的觀察者。

4. 驚訝發現三:你追求的幸福可能只是一台「享樂跑步機」上的幻影

我們疲憊的另一個來源,是永無止盡的向外追求。我們總以為,只要達到下一個目標——升遷、加薪、買房——就能獲得持久的快樂。但正向心理學用一個殘酷而真實的概念揭示了這個陷阱:「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

這個理論指出,人類有極強的適應能力。當我們達到一個目標時,所獲得的快樂感總是特別短暫。我們很快就會適應新的狀態,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然後開始追逐下一個、更高的目標。我們就像在跑步機上奮力奔跑,卻始終停在原地。

而驅動這台跑步機的,是兩個強大的心理引擎:

  • 社會比較: 「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 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幸福感很少是絕對的,而是來自與他人的比較。行為經濟學進一步指出,這種比較驅動著一種「尋求地位」(status-seeking) 的非理性競賽,讓我們不斷追逐那些價值在於「他人沒有」的「地位財」(positional goods)。
  • 唯物主義的陷阱: 研究發現,唯物主義與「孤獨感」(Loneliness) 呈現驚人的正相關。這形成了一個悲劇性的惡性循環:孤獨感驅使人們追求物質來填補空虛,這種追求帶來短暫的多巴胺釋放,卻無法解決根本的孤獨問題,反而導致更深的不滿足與孤獨感,進而更加強烈地投入唯物主義的追求。

這場無止盡的向外追逐,註定是一場令人精疲力竭卻徒勞無功的賽跑。真正的出路,或許不在於跑得更快,而在於學會如何走下這台跑步機。

5. 驚訝發現四:佛教的「不反應」與基督的「交託」,竟是同一個心靈練習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不同的古老智慧傳統時,一個最深刻的發現浮現了: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有著普世共通的法則。佛教的「不反應」(不執著) 與基督宗教的「降服/交託」(Surrender),在心理實踐的層面上,竟是同一個練習

這兩者都可被理解為一條「否定之道」(negative path)。它們的核心都不是去「增加」新的信念,而是去「移除」那些奴役我們的念頭和慾望。它們都是為了消除「理性的意識」所帶來的障礙,以便讓一種更深刻、「超理性的意識」得以浮現。雖然兩者的哲學終點不同(佛教的Detachment朝向空性,基督的Surrender朝向上帝),但它們在心理實踐的道路上幾乎完全一致。

讓我們看看它們的方法有多麼相似:

  • 佛教正念: 核心是覺察念頭與感受的來來去去,但不被它們捲入,不對它們做出慣性的反應。
  • 基督宗教「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 在祈禱中,當發現自己開始「胡思亂想」時,教導是不要與之爭論,只是「溫和地」再次回到你的「聖言」(例如一個詞語),以此作為你願意「向神敞開並降服」的象徵。

兩者都不是要壓制念頭,而是學習溫和地、不加批判地,讓念頭自然流過,而不被其控制。耶穌在《馬太福音》中的教導,更是對這種智慧的完美詮釋: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太 6:34)

這份跨越千年與文化的深刻共鳴,揭示了無論我們的信仰背景為何,那條通往內在自由的道路,都建立在「放下掌控、安住當下」這個共通的基石之上。

6. 結論:洗滌心靈,從停止一場內心戲開始

通往真正安息的道路,是一趟由內而外的旅程,它有著三重深刻的願景。

首先是內在之道,即建立我們心中的「人間淨土」。這條路始於洗滌心靈,運用正念或祈禱的練習,將我們從「過度思考」的暴政中解放出來。這份內在的淨化,是所有外在變革的基礎。

接著是結構之道,即實現一個和諧的「大同世界」。當內心的平靜將我們從「過度追求」的陷阱中釋放出來,我們便能超越分裂的社會比較,生發出真正的同理心與慈悲心,致力於建立一個公正、互助的社群。

最後是終極之道,它由一份「宇宙的盼望」(如同彌賽亞時代的願景)所驅動。這份盼望堅定地相信,儘管世界充滿苦難,但其終極方向是朝向療癒與圓滿。正是這份深層的信念,給予我們力量,去從事艱鉅的內在淨化與外在變革。

今天,你可以選擇放下哪一個「不必要的內心小劇場」,哪怕只是五分鐘?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78內容數
2025/11/04
願我們不僅僅做一位運籌帷幄的管理者,更能成為一位如「蒼鷺」般的引導者與療癒者。讓我們致力於在自己的影響力範圍內,創造一個充滿心理安全的空間,一個能夠讓每個靈魂都能安心成長、貢獻才華的「人間淨土」。 因為,每一顆被理解、被賦能、被點亮的覺醒之心,都是您的組織最珍貴、最不可替代的資產。
Thumbnail
2025/11/04
願我們不僅僅做一位運籌帷幄的管理者,更能成為一位如「蒼鷺」般的引導者與療癒者。讓我們致力於在自己的影響力範圍內,創造一個充滿心理安全的空間,一個能夠讓每個靈魂都能安心成長、貢獻才華的「人間淨土」。 因為,每一顆被理解、被賦能、被點亮的覺醒之心,都是您的組織最珍貴、最不可替代的資產。
Thumbnail
2025/11/04
我們每天都會微笑,也每天都會看見微笑。它如此普遍,以至於我們常常低估了它真正的力量。但如果微笑不僅僅是一種表情,而是一把能開啟內心喜悅、連結他人靈魂的鑰匙呢?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同踏上一場探索之旅。我們將會發現,關於微笑的五個驚人事實,不僅植根於現代科學的嚴謹發現,更與古老的智慧傳承遙相呼應。
Thumbnail
2025/11/04
我們每天都會微笑,也每天都會看見微笑。它如此普遍,以至於我們常常低估了它真正的力量。但如果微笑不僅僅是一種表情,而是一把能開啟內心喜悅、連結他人靈魂的鑰匙呢?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同踏上一場探索之旅。我們將會發現,關於微笑的五個驚人事實,不僅植根於現代科學的嚴謹發現,更與古老的智慧傳承遙相呼應。
Thumbnail
2025/11/04
在教育中播下同理的種子: 全面推行社會情感學習(SEL),將同理心與觀點取替的能力,作為下一代公民的核心素養。 在社會中建立安全的網絡: 完善公共衛生、社會福利與法律支持體系,為所有在關係中感到恐懼的人,提供一個堅實的後盾。 在文化中去除浪漫的迷思
Thumbnail
2025/11/04
在教育中播下同理的種子: 全面推行社會情感學習(SEL),將同理心與觀點取替的能力,作為下一代公民的核心素養。 在社會中建立安全的網絡: 完善公共衛生、社會福利與法律支持體系,為所有在關係中感到恐懼的人,提供一個堅實的後盾。 在文化中去除浪漫的迷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轉化自我的意義是什麼?人類能夠並且應該有多大程度的轉變?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時,這些都是至關重大的問題。 我們確實能夠轉化不健康的痛苦根源,但必須在我們的個性與人格的架構中進行,不可能靠著甩掉它們來達成。
Thumbnail
轉化自我的意義是什麼?人類能夠並且應該有多大程度的轉變?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時,這些都是至關重大的問題。 我們確實能夠轉化不健康的痛苦根源,但必須在我們的個性與人格的架構中進行,不可能靠著甩掉它們來達成。
Thumbnail
...我們要不斷的向上學習,要學聖學賢,並將所學的佛法施與他人,令他人亦能成聖成賢,才不會像水塔中的水積久成廢水、臭水了。若只想自已學會而不知施與他人,沒有菩薩濟拔他人的慈悲心,這就容易成為所知障、世智辯聰。這樣的人,缺少福德。沒有「大慈愍眾苦」之心,則無法「慧光照大千」...
Thumbnail
...我們要不斷的向上學習,要學聖學賢,並將所學的佛法施與他人,令他人亦能成聖成賢,才不會像水塔中的水積久成廢水、臭水了。若只想自已學會而不知施與他人,沒有菩薩濟拔他人的慈悲心,這就容易成為所知障、世智辯聰。這樣的人,缺少福德。沒有「大慈愍眾苦」之心,則無法「慧光照大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