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從浪漫迷思到公共危機——應對親密關係中的強制控制行為政策建議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

1.0 導論:重新框架親密關係中的「轟烈之愛」

1.1 前言

在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中,愛情常以一種轟烈、熾熱的姿態被歌頌。強烈的佔有、深刻的嫉妒、甚至帶有掌控色彩的行為,時常被美化為深刻愛意的證明。我們理解,身處其中的人們,往往被深刻的愛與同樣深刻的困惑所纏繞。然而,作為長期關注社會情緒健康與暴力預防的筆者,我懷著一份溫柔而沉重的關切,邀請您與我一同撥開這層浪漫的迷霧。本白皮書的核心宗旨,便是要揭示:這些行為並非浪漫的必然,而是一種名為「強制控制」(Coercive Control)的潛在危害模式。這不僅是私人領域的情感糾葛,更是對個人身心健康、公共衛生安全及社會整體福祉構成的嚴重威脅

本報告將整合心理學的成因分析、醫學的實證傷害,以及法律的人權框架,提出一套系統性的預防與介入方案,旨在從根本上培育一個更健康的關係文化。


1.2 核心探討層面

本白皮書將依序從以下三個核心層面進行深入剖析:

  • 問題的再定義: 我們將共同努力,將「佔有慾」、「控制慾」等模糊的文化標籤,轉化為清晰、可操作的法律與公共衛生術語,這是制定有效政策的首要前提。
  • 危害的實證: 我們將以科學證據為基礎,具體分析強制控制行為如何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可測量的損害,並侵犯其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基本自主權。
  • 解決的路徑: 最後,我們將立足於前面的分析,為教育、社會福利及司法部門提出一套具體、務實且以預防為核心的跨領域政策建議。

1.3 結語

理解並準確地命名這個問題,是我們共同邁向解決之道的第一步,其急迫性不容忽視。現在,讓我們以慈悲與嚴謹的態度,深入剖析此問題的本質。

--------------------------------------------------------------------------------

2.0 問題的再定義:識別親密關係中的「強制控制」

2.1 釐清概念,奠定政策基石

本章節的戰略目標,是將社會中普遍存在但被模糊化的文化概念(如「佔有慾強」、「愛得太用力」),轉化為清晰、可測量且可操作的法律與公共衛生定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為後續的政策制定與資源投入,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危險信號:「愛意轟炸」的策略性本質

許多充滿控制的關係,其開端往往不是恐懼,而是一種令人目眩神迷的熱情。這種現象被稱為「愛意轟炸」(Love-Bombing),其定義是以排山倒海般的情感、關注與禮物來淹沒對方,其真實目的卻是「獲取控制權」。

我們必須溫柔而堅定地指出,這種行為並非真誠之愛的自然流露。它是一種常見於關係初期的「危險信號」(red flag),其目的是迅速打破對方的心理防線,建立一種虛假但強烈的連結感,為後續的控制行為鋪平道路。它並非「浪漫」,而是「強制控制」的前奏。

2.3 法律框架下的定義:「強制控制」

當「愛意轟炸」的目的達成後,其行為模式便可能演化為法律與社會工作領域所定義的「強制控制」(Coercive Control)。其法律框架下的定義為:

一種用以傷害、懲罰或恐嚇受害者的持續性行為模式,其內涵包括攻擊、威脅、羞辱和恐嚇。

這種模式化的行為,具體可能展現為:

  • 社會隔離: 將受害者與其家人、朋友等支持系統隔離開來。
  • 時間監控: 嚴密監控受害者的行蹤與時間安排。
  • 經濟控制: 控制受害者的財務狀況,剝奪其經濟自主權。

2.4 從個人行為到公共衛生議題:「親密伴侶暴力」

這些控制行為絕非無傷大雅的「自私」。在公共衛生領域,它們被明確歸類於「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的範疇。IPV 被視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其官方定義已明確包含意圖對伴侶施加控制的「心理侵犯」(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至此,我們完成了一次至關重要的概念轉譯。這條論證鏈條的作用,是將社會長期以來以「情感」為名而容忍的個人行為,準確地置入「公共衛生」與「法律」的嚴肅框架之下,宣告其不再是私人領域的特權,而是公共利益必須介入的暴力形式。

2.5 迷思與現實的對照

為了讓社會大眾更清晰地理解這一轉變,下表將常見的浪漫化迷思與公共衛生及法律的嚴肅現實進行了對比:

raw-image

2.6 小結

準確地為問題命名,是賦予受害者力量、喚醒社會意識、並啟動有效干預的第一步。在確立了「強制控制」的清晰定義後,我們接下來需要以同理心去探究,究竟是哪些深層的心理與社會因素,催生了這些令人心碎的行為模式。

--------------------------------------------------------------------------------

3.0 根源探析:強制控制行為的心理與社會成因

3.1 以慈悲的科學視角,探尋行為背後的傷痛

本章節的目的,並非譴責或標籤化任何行為人。相反地,我們將秉持慈悲的科學視角,深入理解導致強制控制行為的內在心理動因與外在社會文化因素。因為我們深信,唯有理解痛苦的根源,才能找到最根本、最有效的預防之道,從而療癒個人與社會的創傷。

3.2 恐懼的枷鎖:「不安全依附」模式的影響

許多強烈的佔有與控制行為,其根源並非愛的深度,而是源於早年形成的「不安全依附」(Insecure Attachment)模式。根據依附理論,特別是「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其核心特徵是對被遺棄的慢性恐懼(fear of abandonment)。

這種深植於內心的不安全感,會直接轉化為高度的「認知嫉妒」(對伴侶不忠的強迫性思緒)與「行為嫉妒」(如窺探隱私、控制行動)。他們試圖透過控制伴侶來緩解內心的巨大恐懼,但這份控制,恰恰是其內在低自我價值感的痛苦呼喊。

3.3 控制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狀態:匱乏與羞恥

更進一步探究,這些看似「自私」的行為模式,往往源於行為者內心深處一種難以言說的痛苦——「匱乏感」(feeling inadequate)「羞恥感」(ashamed)

心理學研究指出,這些行為實質上是一種防禦機制,其目的是為了「掩蓋」這種深層的內在痛苦。他們之所以緊抓不放、害怕失控,是因為在他們的內心經驗中,愛是一種「稀缺資源」,而任何形式的「付出」都可能讓他們感到失控。因此,他們的控制行為,實質上是在保護那個脆弱、匱乏的內在自我,而非真正在愛一個獨立的他人。

3.4 矛盾的推手:現代社會文化的雙重訊息

個人的痛苦,也常是時代文化矛盾的縮影。我們的現代社會,透過媒體與藝術,不斷地強調「浪漫之愛」是親密關係的基礎;與此同時,又透過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日益推崇「個人自我實現」與滿足感是人生的核心目標。

這種文化內在的矛盾,催生出一種極具挑戰性的關係腳本:「既要體驗轟烈深刻的浪漫,又必須優先考慮自我感受與標準」。在這種雙重壓力下,「自私之愛」便成為一種幾乎合乎邏輯的後果。這種文化矛盾不僅是外在的劇本,它更像是一把鹽,灑在個人內心深處因不安全依附而產生的匱乏傷口上,使得透過控制來尋求確定性的行為,成為一種更具誘惑力的病態解方。

3.5 小結

當我們理解到,這些令人窒息的控制行為,其根源是如此深刻的個人創傷與社會矛盾時,我們便能以更慈悲的心,去正視它們所造成的實質傷害。接下來,我們將以客觀的證據,呈現這場危機的嚴重性。

--------------------------------------------------------------------------------

4.0 危害的實證:一場公共衛生與人權的雙重危機

4.1 從情感衝突到可測量的傷害

我們現在必須正視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被浪漫迷思所掩蓋的強制控制,正以可測量的、災難性的方式,侵蝕著我們公民的健康、耗損著我們的社會資源,並踐踏著我們所珍視的基本人權。這不是情感糾紛,這是一場無聲的公共衛生危機。唯有將傷害清晰地呈現出來,我們才能論證政府與整個社會必須嚴肅介入的急迫性與正當性。

4.2 對身心健康的直接損害:身體銘記的創傷

長期的關係衝突與強制控制,並非僅僅是「心情不好」,它會從根本上毒害我們的生理機制。

4.2.1 「皮質醇-催產素拮抗作用」

在充滿控制與衝突的關係中,個人的身體會持續處於高度警戒狀態,導致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長期維持在高濃度水平。

4.2.2 情感枯竭的生理機制

醫學研究揭示了一個悲劇性的生理迴路:持續的高濃度皮質醇,會降低我們體內俗稱「連結荷爾蒙」的「催產素」(Oxytocin)受體的敏感性。這意味著,即使伴侶做出擁抱、安撫等善意姿態,受害者的身體也可能因生理機制的改變而「無法有效接收」。久而久之,雙方便會對彼此的善意感到「麻木」,關係從生理層面進入了「情感枯竭」(emotional drought)的狀態。

4.2.3 公共衛生數據的警示

大量的公共衛生研究證實,婚姻壓力與關係衝突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是全面性的。包括:

  • 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顯著提高罹患憂鬱症的機率
  • 導致免疫功能下降

4.3 作為公共衛生議題的社會成本

當強制控制升級為親密伴侶暴力(IPV),其造成的社會成本是驚人的。IPV 已被全球公認為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僅在美國,由 IPV 造成的終生經濟成本就高達 3.6 兆美元。這個數字提醒我們,這絕非個人私事,而是需要動用公共資源來應對的社會危機。

4.4 對基本人權的侵犯:自主權的淪陷

除了健康與經濟的損害,強制控制行為更是對現代文明社會核心價值的直接挑戰。

4.4.1 摧毀「個人自主權」

政治哲學將「個人自主權」(Individual Autonomy)定義為一種「成為自己主人」的能力,依照屬於自己、而非被外力操縱的動機去生活。強制控制的本質,正是透過系統性的手段,剝奪受害者的自由與尊嚴,從根本上摧毀其個人自主權。

4.4.2 戳破浪漫化的文化敘事

我們必須嚴肅地指出,任何將「控制慾」或「佔有慾」視為「可愛」的流行文化觀點,都是極其有害的。因為這種觀點實質上是在「正常化」(normalizing)一種在許多國家已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當私人關係成為壓迫與摧毀自主權的場所時,它便不再受到「隱私」的庇護,而成為公共利益必須介入的領域。

4.5 小結

既然強制控制行為已構成對公民健康、社會經濟和基本人權的實質威脅,那麼,為其制定具體的政策與教育介入方案,便成為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下一章,我們將提出一份以預防為核心的行動藍圖。

--------------------------------------------------------------------------------

5.0 政策與教育建議:構建一個更健康的社會支持網絡

5.1 以希望與行動,編織社會安全網

立基於前述對問題本質、根源與危害的深入分析,我們深信改變是可能的。本章節將為教育、社會福利及司法部門,提出一套具體、務實且以預防為核心的跨領域政策與教育介入方案。我們的共同目標,是從根本上培育健康的關係文化,為下一代構建一個更安全、更懂得尊重的社會支持網絡。

5.2 針對教育體系的預វ性介入方案

5.2.1 核心建議:全面推行「社會情感學習」課程

鑑於強制控制的根源在於同理心的缺失與自我中心的認知模式(如第三章所述),我們最根本的預防策略,必須從教育著手。因此,我們強烈倡議,應在各級學校(從學前到高等教育)的課程中,全面、系統性地推行「社會情感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SEL)。

5.2.2 政策理由:一項「預防醫學」的投資

SEL 的核心,是系統性地教導下一代「同理心」(empathy)與「觀點取替」(perspective-taking)等關鍵的情感與社交技能。這絕不僅僅是一種「軟性」的品格教育,而是應對親密伴侶暴力(IPV)危機最根本的「預防醫學」。透過教導孩子們理解與尊重他人的觀點與感受,我們正是在從根源上消解那些源於「我執」與自我中心的控制行為,為一個更和諧的社會播下希望的種子。

5.3 針對社福與公共衛生部門的政策建議

5.3.1 建立強健的支持體系

鑑於強制控制已構成一場耗損巨大的公共衛生危機(如第四章所述),我們呼籲政府應投入充足資源,建立更完善的公共衛生與行政支持體系。這包括為 IPV 的預防工作提供穩定經費,並為「強制控制」的倖存者提供易於取得、具備專業知能且充滿關懷的援助服務。

5.3.2 發起全國性公眾意識運動

我們建議應發起一場全國性的公眾教育與意識提升運動。此運動的核心目標,是「重新標定」(re-labeling)這些控制行為——果斷地將它們從娛樂版面的「生活風格」或「情感八卦」議題,移至嚴肅的「公共衛生」與「刑事司法」議題版面。唯有提升公眾的認知,才能去除受害者的污名,並鼓勵更多人尋求幫助。

5.4 針對司法部門的政策建議

5.4.1 完善法律框架,保護基本人權

鑑於強制控制是對基本人權的嚴重侵犯(如第四章所述),我們建議應參考英國等國的立法先例,積極研議將「強制控制」本身定義為一種獨立的刑事罪行。此舉將為受害者提供更強有力的法律保護,並向全社會傳遞一個明確的訊息:對他人自由意志與尊嚴的系統性剝奪,是現代法治社會絕不容忍的行為。

5.4.2 加強執法人員的專業培訓

我們呼籲應為第一線的司法、警政及社工人員,提供關於「強制控制」識別與應對的常態化專業培訓。使其能有效地辨識那些非肢體暴力的、模式化的控制行為,從而更早地介入,防止事態升級,保護潛在的受害者。

5.5 結語

通往一個沒有強制控制的理想社會,其道路始於教育的變革、政策的勇氣與社會的共識。這是一項艱鉅但充滿希望的工程,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和努力。

--------------------------------------------------------------------------------

6.0 結論:以慈悲與智慧,編織人間淨土

6.1 總結

本白皮書的核心論點,是一份溫柔而堅定的呼籲:那些被文化長期誤解、甚至美化為「轟烈又自私」的愛,其本質,是應被我們以最嚴肅態度對待的公共衛生與人權議題。它所造成的傷害是真實的、可測量的,而我們的應對,也必須是系統性、跨領域且以預防為本的。將我們在私人關係中的互動規範,從控制轉向尊重,這不僅是個人幸福的追求,更是通往一個更健康、更公正的理想社會(人間淨土)的集體實踐

6.2 核心行動呼籲

為此,我們提出三大核心行動呼籲,期望能凝聚社會共識,共同邁向改變:

  • 在教育中播下同理的種子: 全面推行社會情感學習(SEL),將同理心與觀點取替的能力,作為下一代公民的核心素養。
  • 在社會中建立安全的網絡: 完善公共衛生、社會福利與法律支持體系,為所有在關係中感到恐懼的人,提供一個堅實的後盾。
  • 在文化中去除浪漫的迷思: 勇敢地、清晰地將模式化的控制行為定義為一種傷害,而非一種愛意的表達。

6.3 最終的願景

我們深信,建立一個互信互諒、彼此尊重的社會,一個充滿慈悲與智慧的「人間淨土」,是完全可能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需要政策制定者的遠見與勇氣,也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耐心與奉獻。

我懷著最謙卑與感恩的心,祈願這份報告能為此一崇高的目標,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749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04
我們將學習運用「慈心」與「願力」這兩種古老的智慧。我們將學習看見,那份強烈的佔有慾並非需要消滅的敵人,而是覺醒最根本的原料——一旦被轉化,這股未經馴服的激情,就將成為我們解脫的驅動力。
Thumbnail
2025/11/04
我們將學習運用「慈心」與「願力」這兩種古老的智慧。我們將學習看見,那份強烈的佔有慾並非需要消滅的敵人,而是覺醒最根本的原料——一旦被轉化,這股未經馴服的激情,就將成為我們解脫的驅動力。
Thumbnail
2025/11/04
佛法告訴我們,那些在生命中給我們帶來最大挑戰的人,往往是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善知識」(良師益友)。他們之所以如此珍貴,正是因為他們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最深的煩惱,從而給予了我們轉化與修行的殊勝機會。您的愛情故事,無論多麼曲折痛苦,都正是為您量身打造的修行道場。
Thumbnail
2025/11/04
佛法告訴我們,那些在生命中給我們帶來最大挑戰的人,往往是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善知識」(良師益友)。他們之所以如此珍貴,正是因為他們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最深的煩惱,從而給予了我們轉化與修行的殊勝機會。您的愛情故事,無論多麼曲折痛苦,都正是為您量身打造的修行道場。
Thumbnail
2025/11/04
我的孩子,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位曾經受傷的蛤蟆先生。但請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的心中,也同時具足了所有智者的智慧。 療癒之路,就是一條從分離回歸一體,從恐懼回歸愛的旅程。這條路,始於對自己最溫柔的接納,最終,將引領我們與所有的人們,共同建造那個人人心中所嚮往的「人間淨土」與「大同世界」。
Thumbnail
2025/11/04
我的孩子,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位曾經受傷的蛤蟆先生。但請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的心中,也同時具足了所有智者的智慧。 療癒之路,就是一條從分離回歸一體,從恐懼回歸愛的旅程。這條路,始於對自己最溫柔的接納,最終,將引領我們與所有的人們,共同建造那個人人心中所嚮往的「人間淨土」與「大同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轉化自我的意義是什麼?人類能夠並且應該有多大程度的轉變?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時,這些都是至關重大的問題。 我們確實能夠轉化不健康的痛苦根源,但必須在我們的個性與人格的架構中進行,不可能靠著甩掉它們來達成。
Thumbnail
轉化自我的意義是什麼?人類能夠並且應該有多大程度的轉變?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時,這些都是至關重大的問題。 我們確實能夠轉化不健康的痛苦根源,但必須在我們的個性與人格的架構中進行,不可能靠著甩掉它們來達成。
Thumbnail
...我們要不斷的向上學習,要學聖學賢,並將所學的佛法施與他人,令他人亦能成聖成賢,才不會像水塔中的水積久成廢水、臭水了。若只想自已學會而不知施與他人,沒有菩薩濟拔他人的慈悲心,這就容易成為所知障、世智辯聰。這樣的人,缺少福德。沒有「大慈愍眾苦」之心,則無法「慧光照大千」...
Thumbnail
...我們要不斷的向上學習,要學聖學賢,並將所學的佛法施與他人,令他人亦能成聖成賢,才不會像水塔中的水積久成廢水、臭水了。若只想自已學會而不知施與他人,沒有菩薩濟拔他人的慈悲心,這就容易成為所知障、世智辯聰。這樣的人,缺少福德。沒有「大慈愍眾苦」之心,則無法「慧光照大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