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拖延症很嚴重的人
但當然不是那種懶到什麼都不做的「擺爛型」,而是那種:腦中排滿待辦事項、卻遲遲很難跨出第一步的「卡頓型」。常常打開筆電、盯著游標閃爍,明知道報告該寫、簡報該改、課程該備,卻偏偏先跑去泡咖啡、刷社群、擦桌子。這應該不是懶惰,而是所謂的心理的「啟動摩擦力」過高。

現代職場的工作結構,正讓拖延變得更普遍
其實像遠距、彈性、自由接案、即時通訊,這些看似便利的制度,讓我們每天都處在「可開始/可分心」的無限循環中。Netflix 的自動播放、社群的推播機制,甚至是公司內部的訊息通知,都在模擬一種「負向滑梯」:它們讓你一旦開始做不對的事,然後就一路往下滑。而對抗這種心理機制的方式,不是強逼自己「爬回去」,而是反過來設計一條能「順著滑下去」的正向滑梯。
從微習慣法到滑梯效應:讓開始變的簡單,讓進行變的自然
微習慣(Tiny Habits) 是行為科學家 BJ Fogg 提出的改變方法, 他在《Tiny Habits》一書中提出:「若你覺得行動太大,就縮小到幾乎不可能拒絕的程度。」他的核心概念就是:讓開始變得如此輕鬆,以至於不開始才覺得奇怪。BJ Fogg 也說:「人們不是靠動機改變,而是靠設計改變。」而滑梯哲學延續這句話,提出新的命題:「行為不是被意志推動,而是被結構引導。」
BJ Fogg 的行為設計模型指出:
行為(Behavior)=動機(Motivation)×能力(Ability)×提示(Prompt)
只要能力門檻夠低、提示夠明確,即使動機低,也能成功啟動。
而滑梯效應(Slippery Slide Effect)則把這個公式變成一條連續的曲線~當第一個動作完成,下一個動作會自然出現,不再需要重新召喚意志。
舉例來說,當你設定「每天早上打開筆電就寫一句筆記」,這句話會自動帶出下一步:「既然開了筆電,不如多寫一段。」這就是滑梯效應的關鍵,讓前一步成為下一步的坡道。
從微習慣延伸出的「滑梯哲學」
所以滑梯效應與微習慣並非競爭,而是遞進的關係。微習慣讓你「能開始」,滑梯效應讓你「不想停」。
換言之,拖延症不是懲罰,而是訊號:提醒你「起點太陡、結構太笨」。當你重新設計坡道,行動就會自然流動。例如每天只做一個伏地挺身、只寫一句筆記。這樣能降低啟動門檻,避開心理抗拒,讓行為更容易被大腦接受並持續下去。重點不在大小,而在「能啟動」。
因此,微習慣主要是處理「起點」問題,而滑梯效應則進一步處理關於「動能」的問題。前者讓你願意「開始」,後者確保你能「滑下去」。
承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 其實是微習慣的延伸概念,強調讓行為之間自然銜接、產生慣性。當第一個動作完成,第二個動作會自然而然發生,像順著滑梯一路滑下去。它利用行動的連續動能,減少每次「要不要繼續」的掙扎,讓進步變得流暢、無痛。
滑梯效應的企業式設計
在行為心理學的觀點中,人之所以拖延,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大腦在面對高阻力任務時會產生「威脅反應」。你越想「一次完成」、越要求完美,身體就越抗拒啟動。微習慣法的突破在於:把任務縮小到不再威脅你的大腦。而滑梯效應更進一步,它設計了一條心理上「越滑越順」的路。
行為慣性(Behavioral Momentum)理論指出,一旦行為啟動,大腦的獎勵系統會釋放多巴胺,形成正向回饋。這解釋了為什麼「只打開檔案」比「想著整份報告」更容易開始。當行動啟動,大腦就會產生「既然都開始了,不如繼續」的自然慣性。滑梯效應利用的正是這股神經迴路 —降低啟動成本,拉長動能坡度。
如果說微習慣像是點火器,滑梯效應就是燃料導管。你不是只靠一個小習慣撐全局,而是讓它們彼此串連,形成流暢的行動鏈。
以寫作為例: 你不需要立刻打開Word文件、逼自己輸出千字文,而是設計一條滑道—開筆電→開記事本→寫一句亂七八糟的話→把那句話修順→繼續寫下一段。
當第一步完成後,第二步幾乎會「自動發生」,這就是滑梯的力量。
企業應用也同樣。
曾有一家新創公司發現工作週報填報率長期不到五成。後來,他們不再要求「一次提交完整報告」,而是把制度改成:「每週一早上只需填一個項目的詳細進度」。結果不僅填報率衝到幾乎100%,半年後開始要求完整填報時,填報率也維持在90%以上。因為「先填一項」是可接受的起點,而行為慣性會推著人把第二、第三項也完成。
滑梯效應的實務邏輯是:不要逼人爬山,要讓人順坡。 當工作設計變得流暢,行為的心理成本就會自動下降。
三個視角的啟示:心理、組織與個人
從心理層面看,滑梯效應是一種自我馴化:它讓意志力不再成為戰場,而成為慣性的乘客。從組織設計看,它是一種文化設計:企業不再用壓力推動,而是用流程滑動。從個人成長看,它是一種自我對話的修復:你不再責怪自己「拖」,而是學著讓環境對你友善。
這三個層次的共通點在於:設計比自控更可靠。 只要環境足夠滑順,行為自然會往目標前進。
誤區與界線:滑梯不是溜滑梯遊戲
關於滑梯效應一直有一個常見誤區:人們以為「越滑越快」就是好事。
其實它的重點不是加速,而是順暢。若坡道太陡、回饋太少,行動會變成壓力滾輪。反之,如果坡道太平緩、缺乏方向,則容易滑到變成「假忙碌」。
真正有效的滑梯,有三個條件:
第一,有起點:啟動要極簡,像「打開文件」「拿起筆」。
第二,有坡度:步驟間要自然銜接,讓慣性接手。
第三,有出口:明確知道完成點,否則滑動會變成耗損。
滑梯與懸崖:兩種心理設計的對照
滑梯效應的對立面是「懸崖效應(Cliff Effect)」。懸崖效應的典型特徵是「目標很遠、起點很高」。例如:「我要三天內完成整份年度報告」或「明天開始每天跑十公里」。這種任務設計,雖然有其目的(例如 挑戰極限,培養意志力),但卻容易讓人一眼望去就想放棄。
滑梯效應則採取相反策略:它不要求飛躍,只要求滑動。起點小、坡度連續、出口明確,讓行動靠慣性而非爆發力推進。懸崖靠意志,滑梯靠設計;前者短暫,後者持久。
與其責備,不如設計
我依然會拖延,只是現在的我不再試圖「戰勝」它,而是讓它變成慣性的觸發點。寫不出文章?那就先開文件;沒心情運動?那就先穿上鞋。每個「先」都是一個滑梯的入口。
拖延不是敵人,它只是提醒你:坡道還不夠滑。所以真正的解方,不是更多意志力,而是更聰明的結構。
「行動不是意志的勝利,而是慣性的設計。」 微習慣讓你開始,滑梯效應讓你繼續。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