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專業知識變成人資的「防彈衣」
有時候,一個HR越專業,越難聽懂現場的人在說什麼。不是他們不願意理解,而是腦袋被太多「制度、理論、框架」塞滿,連同理的空間都被擠光。這就是所謂的「專業HR的知識咒詛(Curse of Knowledge in HR)」。
知識咒詛的可怕,不在於無知,而在於無法回到無知。
當一個HR學會用職能模型、績效九宮格、薪酬分位數分析世界之後,就很難再記得新手員工第一次進公司時的迷茫、現場主管對表格的抗拒、或是老員工那句「我不懂你們在講什麼」背後的真實無力。這是知識的傲慢,也是專業的盲點。

HR是如何走進知識詛咒的陷阱
「知識咒詛」最早是認知心理學者Elizabeth Newton於1990年在史丹佛(Stanford University)實驗中提出的。她讓一組人敲打節奏,另一組人猜是哪首歌。敲的人覺得簡單,猜的人卻完全聽不出來。這就是知識咒詛的經典例子:當你知道答案,就無法體會不知道的困難。
在人資領域,這個效應格外明顯。因為HR的工作本質,就是在「懂很多」與「讓別人也懂」之間來回。當HR越熟悉流程與制度,就越容易低估他人的理解門檻,誤以為大家和自己一樣知道:什麼是薪酬分位數、怎麼填KPI表、為什麼要做360評鑑。結果是 — HR講得越清楚,員工越困惑。
接著我們會闡述,下面這五個「知識咒詛」的面向,其實並不是分開存在的現象,而是彼此牽連、互相強化的系統性錯覺。
當HR陷進一個,就很容易滑入另一個。下面我們把它展開得更細,同時會在後面連結到五個HR的「專業誤解」去看它們怎麼彼此對應、彼此餵養。
一、制度幻覺 × 誤解:流程等於公平
很多HR以為制度越完整,公平就越有保障。但制度只是秩序的「骨架」,不是血肉。制度幻覺的根源,是HR過度相信「流程可以中和人性」。一份完美的績效評核流程,到了不同主管手上,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因為「人」才是制度的執行者,制度只是借口。
這裡的人資誤解,就是那個老毛病:「流程=公平」。
HR太常在衝突面前搬出流程當盾牌,「我照規定走」,彷彿只要照程序,錯就不在自己。但真正的公平,不在於一致,而在於解釋。願意為決策說明、聽取回饋,才是建立信任的關鍵。
制度幻覺讓HR看似理性,其實是情感懶惰。因為與人解釋比照流程難得多。
二、語言隔閡 × 誤解:專業等於距離感
語言隔閡是知識咒詛最直接的表現。HR在內部會議上常用「engagement」、「succession」、「talent mapping」這些詞,好像越專業就越有價值。可對業務主管來說,這些字就像外星語——他只想知道這些東西能不能幫他留住人。
這背後的誤解,是「專業=距離感」。
HR怕被質疑不專業,就用術語築起堡壘。可專業的意義,本該是讓人理解,不是讓人退避。當語言成了權威的外衣,知識咒詛就變成了階級象徵。真正的專業,是說「人話」。讓老闆聽懂,也讓新人敢問。
三、流程執念 × 誤解:工具等於能力
這類人資,KPI漂亮、流程齊全、報表完備,看起來像個效率機器。但只要問一句:「這個流程帶來了什麼改變?」就常陷入沉默。因為他們已把「跑流程」當成果,把「工具」當能力。
這正對應到誤解:「工具=能力」。
當人資沉迷於系統、人力盤點平台、AI報表分析,他可能忘了那些數據只是輔助思考的工具,不是取代思考的藉口。真正的能力,是看出報表背後的意義 — 那個指標代表什麼人心、哪個流失率反映出文化的疲乏。工具讓你更快,但唯有洞察讓你更準。
四、學習斷層 × 誤解:經驗等於真理
這一條幾乎是所有資深人資的職業警訊。
越是有經驗的HR,越容易覺得「我都懂」。這句話比任何外在敵人都危險。因為知識咒詛的本質,是讓你「看似懂」,而不再「去問」。
這直接對應那個誤解:「經驗=真理」。
HR世界的陷阱在於:你越老練,就越容易被過去的經驗綁架。面試模式、績效制度、訓練設計,都可能在變,但腦子裡那套老規則會悄悄對你說:「別改,這以前就有效。」
可是,環境早已不同。
經驗是地圖,不是目的地。真正的專業,是敢承認地圖過時。
五、共感退化 × 誤解:理性等於中立
這是知識咒詛最陰柔的一種形式。
人資每天處理數據、表格、評分,慢慢地,心就被「理性」訓練得越來越硬。「我不帶情緒」聽起來像美德,其實是一種逃避。
對應的誤解是:「理性=中立」。
HR以為保持距離、只看數據,就是公平。可一個沒有情緒的決策,往往最殘酷。人不是Excel的欄位,績效低的員工未必懶,可能只是心碎。
共感退化,讓HR在理性與冷漠之間模糊了界線。最優秀的人資,懂得用理性去管理制度、用感性去理解人。中立不是沒情緒,而是懂得讓情緒有分寸。
知識讓HR看得清,卻也讓他看不見
制度幻覺、語言隔閡、流程執念、學習斷層、共感退化——這五種知識咒詛彼此呼應,構成了專業人資最難自覺的陷阱。它們都源於一個共同的信念:「只要我夠專業,就能解決問題。」但現實世界是:人資的挑戰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理解問題的本質。
理解,需要慢一點。需要敢問。需要讓「不知道」重新成為一種力量。
「專業是知識的巔峰,但理解,是專業的救贖。」
五個人資的誤解:以為懂專業,就能懂人
這五個「誤解」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為它們看起來都像正確的事。專業、流程、工具、理性、經驗 — 這些字在人資的世界裡,幾乎是聖經。可當它們被誤用,就成了枷鎖。人資以為自己站在「更高的專業視角」,實際上卻一步步遠離了人。
一、專業等於距離感:理性成了冷漠的外衣
許多HR在面對衝突、情緒、或不確定性時,會習慣退回一個安全距離,用「中立」來包裝。他們說:「我只是記錄事實。」、「我不能介入太多。」聽起來專業,實際上卻是不敢碰觸人性。
有時候,員工最需要的不是制度的答案,而是一句真實的陪伴:「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我們一起看怎麼解決。」
距離感讓HR變得乾淨,但也讓信任變得稀薄。久而久之,人資就像一面冷玻璃,看得到每個人,卻摸不著任何人。
二、流程等於公平:以秩序取代正義
很多HR相信「只要流程一樣,就沒人會抱怨」。但流程只是秩序的外殼,並不自帶正義。公平不是「照規定走」,而是「讓人理解為何這麼走」。若員工被調薪或晉升落空時,只收到一句「依公司流程辦理」,那流程在他心裡就成了一種冷酷的判決。
真正的公平,來自能夠解釋與修正的勇氣。
HR若願意多花五分鐘說明:「我知道你會失望,但讓我帶你看數據背後的依據與考量」,那一刻,人資不再只是制度執行者,而是信任的仲裁者。公平,不是模板輸出,是理解與被理解的循環。
三、工具等於能力:當科技成了新的幻覺
近年AI、人力盤點系統、BI報表如潮水湧進人資界。有HR驕傲地說:「我們的數據平台能即時顯示離職率、績效分布、學習時數。」但問題是——然後呢?
如果這些數據沒有引出新的洞察或行動,它們只是漂亮的幻象。
工具能提升效率,但不能替代洞察。真正的能力,是在看到異常指標時,能問出:「為什麼這個部門的績效曲線長這樣?」、「這份學習紀錄代表了什麼文化現象?」AI能算出績效落差,但只有HR能判斷那背後是「能力問題」還是「動機問題」。
工具是助理,不是主角。
四、理性等於中立:假裝沒立場,其實早已偏頗
人資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偏袒。」但在組織政治裡,「不偏袒」往往是一種假中立。當HR面對權力不對等時選擇沉默,就是在偏袒強者。
當他說「我只是照制度辦理」,就是在默許制度的偏見繼續存在。真正的中立,不是退一步,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站在哪裡。在被夾在員工與主管之間時,HR必須懂得平衡,不是保持距離,而是辨認風向—什麼是原則、什麼是人情、什麼是策略。
有時候最勇敢的中立,是敢說:「我理解主管的難處,但這樣處理會讓團隊覺得不公。」
理性是手術刀,不是盾牌。它該用來切除偏見,不是用來掩飾恐懼。
五、經驗等於真理:當熟悉變成盲點
這是最難戒掉的毒。
「我們以前都這樣」、「這套制度在別的公司也成功」— 這些話聽起來像穩定,其實像老年人的碎念。經驗的確能節省時間,但也最容易讓人懶得觀察。環境變了、世代變了、工作的本質都在重構,可太多HR仍堅持沿用十年前的培訓模板與考核制度。
經驗如果不被檢討,就不再是智慧,而是慣性。最優秀的人資,不是擁有最多經驗的那個,而是最會懷疑自己經驗的那個。他們懂得問:「這方法去年有效,今年還適用嗎?」、「這一代的員工在意的,是不是已經不一樣了?」
從五個誤解看出人資工作的矛盾根源
這五個誤解互相牽引:
• 為了專業而疏遠人(距離感);
• 為了秩序而犧牲公平(流程崇拜);
• 為了效率而忽略洞察(工具迷信);
• 為了理性而壓抑情感(假中立);
• 為了安全而放棄創新(經驗依賴)。
它們讓人資看似「專業」,卻逐漸失去「人」的靈魂。這是知識咒詛最深的毒性:讓你以為自己在進步,其實只是更熟練地重複。
破咒之道:讓知識重新有溫度
破解這些誤解的唯一辦法,是重新學會「懷疑」。
懷疑自己的流程是否真公平;懷疑工具是否真的幫了人;懷疑經驗是否遮住了新可能。HR的價值不在於會背多少理論,而在於能否在制度與人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制度可以是嚴謹的,流程可以堅硬的,但HR必須是靈活的。
「懂專業的人能讓制度運轉,懂人的人才能讓組織生長。」
從質疑到覺醒:為什麼HR越懂,越無力?
這其實是一種認知陷阱。懂太多,會讓人覺得「應該知道怎麼解決」,但越深入現場,就越發現「人」這件事沒有公式。一位資深HR曾嘆氣說:「我可以設計績效制度,卻改不了一個主管的心態。」這句話其實揭示了知識咒詛的根本— 知識教你怎麼做事,卻不教你怎麼看人。
HR在學習的過程中,接觸了太多「理性模型」,反而對「非理性現象」失去敏感度。那些微妙的權力暗示、情緒張力、文化偏差,都是專業無法量化的部分。可偏偏,那才是組織真正的靈魂所在。
從對立到整合:理性與人性的交界點
專業與人性,看似對立,其實是同一條繩的兩端。理性給HR結構,人性給HR力量。太理性會讓制度變冷,太感性會讓管理失控。
真正的高手,是能在「規範」與「關係」之間靈活轉換的人。制度不是冷冰冰的牆,而是一種可以伸縮的語言。當HR能用制度講人話,用人話回應制度,專業才會變成信任的橋,而不是距離的牆。
讓專業回到人的心裡
在AI、人力盤點、數據分析席捲的時代,人資若繼續只看報表、不看人,很快就會被取代。AI可以算績效、算工時、算薪資,但它無法算信任。真正的專業人資,不是誰記得更多法條,而是誰能在人性與制度的縫隙之間,找到那條「讓人願意留下」的線。
「知識讓人資變得聰明,但唯有謙卑,能讓聰明變成智慧。」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