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 專業HR的『知識咒詛』:五個面向 x 五個誤解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當專業知識變成人資的「防彈衣」

有時候,一個HR越專業,越難聽懂現場的人在說什麼。不是他們不願意理解,而是腦袋被太多「制度、理論、框架」塞滿,連同理的空間都被擠光。這就是所謂的「專業HR的知識咒詛(Curse of Knowledge in HR)」。

知識咒詛的可怕,不在於無知,而在於無法回到無知。

當一個HR學會用職能模型、績效九宮格、薪酬分位數分析世界之後,就很難再記得新手員工第一次進公司時的迷茫、現場主管對表格的抗拒、或是老員工那句「我不懂你們在講什麼」背後的真實無力。

這是知識的傲慢,也是專業的盲點。

raw-image

HR是如何走進知識詛咒的陷阱

「知識咒詛」最早是認知心理學者Elizabeth Newton於1990年在史丹佛(Stanford University)實驗中提出的。她讓一組人敲打節奏,另一組人猜是哪首歌。敲的人覺得簡單,猜的人卻完全聽不出來。這就是知識咒詛的經典例子:當你知道答案,就無法體會不知道的困難

在人資領域,這個效應格外明顯。因為HR的工作本質,就是在「懂很多」與「讓別人也懂」之間來回。當HR越熟悉流程與制度,就越容易低估他人的理解門檻,誤以為大家和自己一樣知道:什麼是薪酬分位數、怎麼填KPI表、為什麼要做360評鑑。結果是 — HR講得越清楚,員工越困惑。

接著我們會闡述,下面這五個「知識咒詛」的面向,其實並不是分開存在的現象,而是彼此牽連、互相強化的系統性錯覺。

當HR陷進一個,就很容易滑入另一個。下面我們把它展開得更細,同時會在後面連結到五個HR的「專業誤解」去看它們怎麼彼此對應、彼此餵養。

一、制度幻覺 × 誤解:流程等於公平

很多HR以為制度越完整,公平就越有保障。但制度只是秩序的「骨架」,不是血肉。制度幻覺的根源,是HR過度相信「流程可以中和人性」。一份完美的績效評核流程,到了不同主管手上,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因為「人」才是制度的執行者,制度只是借口。

這裡的人資誤解,就是那個老毛病:「流程=公平」。

HR太常在衝突面前搬出流程當盾牌,「我照規定走」,彷彿只要照程序,錯就不在自己。但真正的公平,不在於一致,而在於解釋。願意為決策說明、聽取回饋,才是建立信任的關鍵。

制度幻覺讓HR看似理性,其實是情感懶惰。因為與人解釋比照流程難得多。

二、語言隔閡 × 誤解:專業等於距離感

語言隔閡是知識咒詛最直接的表現。HR在內部會議上常用「engagement」、「succession」、「talent mapping」這些詞,好像越專業就越有價值。可對業務主管來說,這些字就像外星語——他只想知道這些東西能不能幫他留住人。

這背後的誤解,是「專業=距離感」。

HR怕被質疑不專業,就用術語築起堡壘。可專業的意義,本該是讓人理解,不是讓人退避。當語言成了權威的外衣,知識咒詛就變成了階級象徵。真正的專業,是說「人話」。讓老闆聽懂,也讓新人敢問。

三、流程執念 × 誤解:工具等於能力

這類人資,KPI漂亮、流程齊全、報表完備,看起來像個效率機器。但只要問一句:「這個流程帶來了什麼改變?」就常陷入沉默。因為他們已把「跑流程」當成果,把「工具」當能力。

這正對應到誤解:「工具=能力」。

當人資沉迷於系統、人力盤點平台、AI報表分析,他可能忘了那些數據只是輔助思考的工具,不是取代思考的藉口。真正的能力,是看出報表背後的意義 — 那個指標代表什麼人心、哪個流失率反映出文化的疲乏。工具讓你更快,但唯有洞察讓你更準。

四、學習斷層 × 誤解:經驗等於真理

這一條幾乎是所有資深人資的職業警訊。

越是有經驗的HR,越容易覺得「我都懂」。這句話比任何外在敵人都危險。因為知識咒詛的本質,是讓你「看似懂」,而不再「去問」。

這直接對應那個誤解:「經驗=真理」。

HR世界的陷阱在於:你越老練,就越容易被過去的經驗綁架。面試模式、績效制度、訓練設計,都可能在變,但腦子裡那套老規則會悄悄對你說:「別改,這以前就有效。」

可是,環境早已不同。

經驗是地圖,不是目的地。真正的專業,是敢承認地圖過時。

五、共感退化 × 誤解:理性等於中立

這是知識咒詛最陰柔的一種形式。

人資每天處理數據、表格、評分,慢慢地,心就被「理性」訓練得越來越硬。「我不帶情緒」聽起來像美德,其實是一種逃避。

對應的誤解是:「理性=中立」。

HR以為保持距離、只看數據,就是公平。可一個沒有情緒的決策,往往最殘酷。人不是Excel的欄位,績效低的員工未必懶,可能只是心碎。

共感退化,讓HR在理性與冷漠之間模糊了界線。最優秀的人資,懂得用理性去管理制度、用感性去理解人。中立不是沒情緒,而是懂得讓情緒有分寸。

知識讓HR看得清,卻也讓他看不見

制度幻覺、語言隔閡、流程執念、學習斷層、共感退化——這五種知識咒詛彼此呼應,構成了專業人資最難自覺的陷阱。它們都源於一個共同的信念:「只要我夠專業,就能解決問題。」但現實世界是:人資的挑戰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理解問題的本質。

理解,需要慢一點。需要敢問。需要讓「不知道」重新成為一種力量。

「專業是知識的巔峰,但理解,是專業的救贖。」

五個人資的誤解:以為懂專業,就能懂人

這五個「誤解」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為它們看起來都像正確的事。專業、流程、工具、理性、經驗 — 這些字在人資的世界裡,幾乎是聖經。可當它們被誤用,就成了枷鎖。人資以為自己站在「更高的專業視角」,實際上卻一步步遠離了人。

一、專業等於距離感:理性成了冷漠的外衣

許多HR在面對衝突、情緒、或不確定性時,會習慣退回一個安全距離,用「中立」來包裝。他們說:「我只是記錄事實。」、「我不能介入太多。」聽起來專業,實際上卻是不敢碰觸人性

有時候,員工最需要的不是制度的答案,而是一句真實的陪伴:「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我們一起看怎麼解決。」

距離感讓HR變得乾淨,但也讓信任變得稀薄。久而久之,人資就像一面冷玻璃,看得到每個人,卻摸不著任何人。

二、流程等於公平:以秩序取代正義

很多HR相信「只要流程一樣,就沒人會抱怨」。但流程只是秩序的外殼,並不自帶正義。公平不是「照規定走」,而是「讓人理解為何這麼走」。若員工被調薪或晉升落空時,只收到一句「依公司流程辦理」,那流程在他心裡就成了一種冷酷的判決。

真正的公平,來自能夠解釋與修正的勇氣。

HR若願意多花五分鐘說明:「我知道你會失望,但讓我帶你看數據背後的依據與考量」,那一刻,人資不再只是制度執行者,而是信任的仲裁者。公平,不是模板輸出,是理解與被理解的循環。

三、工具等於能力:當科技成了新的幻覺

近年AI、人力盤點系統、BI報表如潮水湧進人資界。有HR驕傲地說:「我們的數據平台能即時顯示離職率、績效分布、學習時數。」但問題是——然後呢?

如果這些數據沒有引出新的洞察或行動,它們只是漂亮的幻象。

工具能提升效率,但不能替代洞察。真正的能力,是在看到異常指標時,能問出:「為什麼這個部門的績效曲線長這樣?」、「這份學習紀錄代表了什麼文化現象?」AI能算出績效落差,但只有HR能判斷那背後是「能力問題」還是「動機問題」。

工具是助理,不是主角。

四、理性等於中立:假裝沒立場,其實早已偏頗

人資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偏袒。」但在組織政治裡,「不偏袒」往往是一種假中立。當HR面對權力不對等時選擇沉默,就是在偏袒強者。

當他說「我只是照制度辦理」,就是在默許制度的偏見繼續存在。真正的中立,不是退一步,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站在哪裡。在被夾在員工與主管之間時,HR必須懂得平衡,不是保持距離,而是辨認風向—什麼是原則、什麼是人情、什麼是策略。

有時候最勇敢的中立,是敢說:「我理解主管的難處,但這樣處理會讓團隊覺得不公。」

理性是手術刀,不是盾牌。它該用來切除偏見,不是用來掩飾恐懼。

五、經驗等於真理:當熟悉變成盲點

這是最難戒掉的毒。

「我們以前都這樣」、「這套制度在別的公司也成功」— 這些話聽起來像穩定,其實像老年人的碎念。經驗的確能節省時間,但也最容易讓人懶得觀察。環境變了、世代變了、工作的本質都在重構,可太多HR仍堅持沿用十年前的培訓模板與考核制度。

經驗如果不被檢討,就不再是智慧,而是慣性。最優秀的人資,不是擁有最多經驗的那個,而是最會懷疑自己經驗的那個。他們懂得問:「這方法去年有效,今年還適用嗎?」、「這一代的員工在意的,是不是已經不一樣了?」

從五個誤解看出人資工作的矛盾根源

這五個誤解互相牽引:

• 為了專業而疏遠人(距離感);

• 為了秩序而犧牲公平(流程崇拜);

• 為了效率而忽略洞察(工具迷信);

• 為了理性而壓抑情感(假中立);

• 為了安全而放棄創新(經驗依賴)。

它們讓人資看似「專業」,卻逐漸失去「人」的靈魂。這是知識咒詛最深的毒性:讓你以為自己在進步,其實只是更熟練地重複。

破咒之道:讓知識重新有溫度

破解這些誤解的唯一辦法,是重新學會「懷疑」。

懷疑自己的流程是否真公平;懷疑工具是否真的幫了人;懷疑經驗是否遮住了新可能。HR的價值不在於會背多少理論,而在於能否在制度與人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制度可以是嚴謹的,流程可以堅硬的,但HR必須是靈活的。

「懂專業的人能讓制度運轉,懂人的人才能讓組織生長。」

從質疑到覺醒:為什麼HR越懂,越無力?

這其實是一種認知陷阱。懂太多,會讓人覺得「應該知道怎麼解決」,但越深入現場,就越發現「人」這件事沒有公式。一位資深HR曾嘆氣說:「我可以設計績效制度,卻改不了一個主管的心態。」這句話其實揭示了知識咒詛的根本— 知識教你怎麼做事,卻不教你怎麼看人。

HR在學習的過程中,接觸了太多「理性模型」,反而對「非理性現象」失去敏感度。那些微妙的權力暗示、情緒張力、文化偏差,都是專業無法量化的部分。可偏偏,那才是組織真正的靈魂所在。

從對立到整合:理性與人性的交界點

專業與人性,看似對立,其實是同一條繩的兩端。理性給HR結構,人性給HR力量。太理性會讓制度變冷,太感性會讓管理失控。

真正的高手,是能在「規範」與「關係」之間靈活轉換的人。制度不是冷冰冰的牆,而是一種可以伸縮的語言。當HR能用制度講人話,用人話回應制度,專業才會變成信任的橋,而不是距離的牆。

讓專業回到人的心裡

在AI、人力盤點、數據分析席捲的時代,人資若繼續只看報表、不看人,很快就會被取代。AI可以算績效、算工時、算薪資,但它無法算信任。真正的專業人資,不是誰記得更多法條,而是誰能在人性與制度的縫隙之間,找到那條「讓人願意留下」的線。

「知識讓人資變得聰明,但唯有謙卑,能讓聰明變成智慧。」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251會員
331內容數
2025/10/26
公司在賺錢卻裁員?這是「盈利裁員」,本質是資源再配置,將錢從邊際效益遞減處移至AI、資料平臺、雲端架構等新引擎,並搭配「動態人力盤點」,實現人才雷達監測與精準佈局,這不僅是戰術改變,更是經營策略的轉型,以應對AI時代下,市場評估標準從「人多」轉變為「錢的配置速度與現金流」的關鍵轉變。
Thumbnail
2025/10/26
公司在賺錢卻裁員?這是「盈利裁員」,本質是資源再配置,將錢從邊際效益遞減處移至AI、資料平臺、雲端架構等新引擎,並搭配「動態人力盤點」,實現人才雷達監測與精準佈局,這不僅是戰術改變,更是經營策略的轉型,以應對AI時代下,市場評估標準從「人多」轉變為「錢的配置速度與現金流」的關鍵轉變。
Thumbnail
2025/10/22
探索「舒服」的愛情,強調言語的柔軟、適度的留白、以及能共同安靜的陪伴,這些都是維繫穩定親密關係的關鍵,而非僅僅是親密接觸或告白。
Thumbnail
2025/10/22
探索「舒服」的愛情,強調言語的柔軟、適度的留白、以及能共同安靜的陪伴,這些都是維繫穩定親密關係的關鍵,而非僅僅是親密接觸或告白。
Thumbnail
2025/10/17
愛的逆向思維,是從孤獨出發的清醒。它不追求被愛,而是明白自己為何那麼想被愛。等待不是希望,而是一種確認存在的方式;語言在愛裡失靈,沉默反而更真。最終,我們學會不以擁有為目的,而在分離中仍能記得那份溫柔—這,才是愛的自由。
Thumbnail
2025/10/17
愛的逆向思維,是從孤獨出發的清醒。它不追求被愛,而是明白自己為何那麼想被愛。等待不是希望,而是一種確認存在的方式;語言在愛裡失靈,沉默反而更真。最終,我們學會不以擁有為目的,而在分離中仍能記得那份溫柔—這,才是愛的自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人資部門經常被誤解和低估。 人們不瞭解人資的多樣性和侷限性,忽視了他們對公司運營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人資被低估的原因以及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並提出未來仰賴科技提升效率的展望。
Thumbnail
人資部門經常被誤解和低估。 人們不瞭解人資的多樣性和侷限性,忽視了他們對公司運營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人資被低估的原因以及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並提出未來仰賴科技提升效率的展望。
Thumbnail
許多工作者喜歡與人相處,因此選擇從事HR工作。但缺乏經驗與訓練可能導致工作中的錯誤和挫折。該如何避免這些「員工親近的幻覺」呢?這篇文章提供了三種常見的幻覺和對應的解決方法。
Thumbnail
許多工作者喜歡與人相處,因此選擇從事HR工作。但缺乏經驗與訓練可能導致工作中的錯誤和挫折。該如何避免這些「員工親近的幻覺」呢?這篇文章提供了三種常見的幻覺和對應的解決方法。
Thumbnail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一些不確定感:自己努力這麼多年,加薪升遷老是輪不到我?上班族除了專業技能到位、展現工作成果,還有哪些該注意的地方,我請教了資深主管、企業主及自身在職場經驗,想和大家分享哪些職場行為可能是阻撓你晉升的隱患,以及該如何避開這些雷區?
Thumbnail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一些不確定感:自己努力這麼多年,加薪升遷老是輪不到我?上班族除了專業技能到位、展現工作成果,還有哪些該注意的地方,我請教了資深主管、企業主及自身在職場經驗,想和大家分享哪些職場行為可能是阻撓你晉升的隱患,以及該如何避開這些雷區?
Thumbnail
今天要來分享,促使我離職高薪的管理顧問業的底層邏輯原因。進入職場前,新聞媒體和周遭人的閒言碎語,會給我一種認知是,「只要我獲得一份高薪的工作,就衣食無憂了,過上舒服的日子」然而,當我走進白領界的高薪行業,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Thumbnail
今天要來分享,促使我離職高薪的管理顧問業的底層邏輯原因。進入職場前,新聞媒體和周遭人的閒言碎語,會給我一種認知是,「只要我獲得一份高薪的工作,就衣食無憂了,過上舒服的日子」然而,當我走進白領界的高薪行業,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Thumbnail
資深員工在一個團隊中的角色常常備受爭議。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但有時也會因為堅持舊有的工作方式或態度而影響團隊的氣氛和進度。今天,我們要分享一個關於資深員工的小故事,希望能讓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資深員工在一個團隊中的角色常常備受爭議。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但有時也會因為堅持舊有的工作方式或態度而影響團隊的氣氛和進度。今天,我們要分享一個關於資深員工的小故事,希望能讓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需要職業倫理?專業一定要有倫理嗎? 職業倫理,又可以稱為職業道德、職業原則、或是工作原則。 這是一個鮮少被討論的議題,但我們可能更常討論到「學生思維」 遇到學生思維的同事或是下屬,讓他的同事感到辛苦的是: 消極、被動接受安排 無法獨力完成任務 做完,但沒有做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需要職業倫理?專業一定要有倫理嗎? 職業倫理,又可以稱為職業道德、職業原則、或是工作原則。 這是一個鮮少被討論的議題,但我們可能更常討論到「學生思維」 遇到學生思維的同事或是下屬,讓他的同事感到辛苦的是: 消極、被動接受安排 無法獨力完成任務 做完,但沒有做
Thumbnail
剛入職埸前幾年有二本火紅的書:由A到A+、執行力,都是作者找了許多成功案例的公司做研究,整理歸納出來成功的方法。 由優秀到卓越的條件之一: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適才適所相信專業。
Thumbnail
剛入職埸前幾年有二本火紅的書:由A到A+、執行力,都是作者找了許多成功案例的公司做研究,整理歸納出來成功的方法。 由優秀到卓越的條件之一: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適才適所相信專業。
Thumbnail
企業為了保護商業機密,通常對於特定人士/高階主管會設有旋轉門條款,以確保公司的營運機密不致外洩到競爭者手中。服務於單位中,雖並非每個人都會受這樣的法律條款所約束,但做到職位避嫌當是忠於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
Thumbnail
企業為了保護商業機密,通常對於特定人士/高階主管會設有旋轉門條款,以確保公司的營運機密不致外洩到競爭者手中。服務於單位中,雖並非每個人都會受這樣的法律條款所約束,但做到職位避嫌當是忠於工作的基本職業道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