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極端世界裡,尋找一個安穩的中心
我們是否都曾感覺,自己活在一個不斷被撕扯的世界裡?一邊是催促我們加速的「奮鬥文化」,另一邊是精疲力竭的「職業倦怠」;一邊是必須保持的樂觀積極,另一邊是無法迴避的失望與無力;一邊是社群媒體上無盡的連結,另一邊卻是內心深處的孤獨。我們在各種極端之間擺盪,拼命地想抓住些什麼,卻始終感覺自己像失了根的浮萍,渴望一個能讓我們安穩站立的中心。
在這個集體焦慮的時代,楊定一博士提出的「中道」,就像一道溫柔而堅定的光。它並非古老、抽象的哲學,而是一帖驚人地符合現代需求的實用良方。它不是要我們在矛盾中苟且,而是指引我們找到那個超越一切矛盾的、永恆寧靜的源頭。
這篇文章,願與您分享從楊博士的智慧中,提煉出的四個最觸動人心、甚至有些顛覆常識的體悟。願它們能幫助我們,在這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安穩中心。1. 第一個驚喜:「中道」不是妥協,而是「友善的中立性」
提到「中道」,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可能是「折衷」、「平庸」或「不偏不倚的妥協」。然而,楊定一博士徹底顛覆了這個普遍的誤解,將「中道」重新定義為一種更為強大而深刻的生命狀態。
楊博士的核心定義是:「站在真實(本質)看一切(現象)」。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生命中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背景(真實、本質),以及一個瞬息萬變的前景(念頭、情緒、外在事件等現象)。真正的「中道」,不是在前景色裡找一個中間點,而是安住在那個永恆的背景之上,去觀照、去包容所有前景的發生。
而要做到這一點,核心的實踐方法是「友善的中立性」(Friendly Neutrality)。這個詞彙蘊含著巨大的療癒力量:
- 「中立性」(Neutrality): 這是一種智慧。它讓我們有能力觀察自己的念頭和情緒,而不立即對它們做出評判,也不被它們捲入其中。就像站在岸邊,看著河水的流動,而不是跳進去隨波逐流。
- 「友善性」(Friendly): 這是慈悲的展現,也是整個練習的關鍵。它要求我們不是用冷漠、疏離的態度去觀察,而是帶著一種淡淡的歡迎與溫柔的接納,去面對內在升起的一切。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是平靜還是焦慮,我們都對它說:「是的,我看到你了,歡迎你暫時待在這裡。」
這份體悟之所以如此震撼,是因為它將「正念」從一種被動的觀察,轉化為主動、充滿愛的擁抱。當我們不再與自己內在的任何部分為敵,而是用一份友善的態度去接納它們時,一個「正向的螺旋場」便在我們內心升起,推動生命朝向療癒與解脫。
2. 科學的啟示:一個簡單的呼吸,就能讓大腦的「我執網絡」安靜下來
我們總覺得「放下我執」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修行之路。然而,楊博士的教導結合了現代神經科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其具體、有科學根據的法門,讓我們看到內在的平靜是如此觸手可及。
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大腦中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簡單來說,這是我們大腦的「自動駕駛」模式。當我們沒有專注於特定任務時,DMN就特別活躍,負責我們的胡思亂想、擔憂未來、悔恨過去,以及最重要的——進行關於「我」的思考。那些「『我』是個失敗者」、「『我』做得不夠好」的聲音,正是源自於此。可以說,DMN的過度活躍,就是「我執」的神經科學基礎。
對此,楊博士提出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我-在」(I-Am)呼吸練習:吸氣時,在心中默念「我」;吐氣時,默念「在」。
這個練習背後的「神經科學魔法」在於:DMN這個「我執網絡」賴以為生的燃料,是帶有敘事性與評價性的自我對話,例如「我是一個[憤怒的/焦慮的/不被愛的]人」。然而,「我-在」的練習,是非敘事性、非評價性的。它不是「我-是-什麼」,而是一種純粹的、關於「存在」本身的覺知。
這個微小的轉變,巧妙地「餓死」了DMN的敘事燃料。當我們持續地安住在「我-在」的純粹覺知中,那個喋喋不休、製造焦慮與煩惱的「我執網絡」便自然而然地安靜了下來。
這份體悟之所以如此革命性,是因為它為一個古老的靈性修習提供了堅實的科學解釋,讓我們明白,通往內心寧靜的道路並非虛無飄渺,而是可以透過每一次呼吸,在大腦中真實地發生改變。
3. 深刻的悖論:真正的力量不是奮鬥,而是臣服
我們的社會文化,無時無刻不在頌揚「奮鬥」、「掌控」與「戰勝逆境」的力量。然而,楊博士提出了「中道」中最深刻、也最顛覆常識的一個核心實踐——「臣服」(Surrender)。
這背後的智慧是:我們在現象世界中所經歷的一切,尤其是那些重大的失落、痛苦與疾病,從因果的角度來看,都是由過去的「因」所顯現的、早已「注定」(destined)的「果」。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果」,但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是我們對這個「果」的反應。這個反應,將成為一個「新因」,決定我們未來的生命軌跡。
而「臣服」,正是面對這些注定之「果」時,唯一不造「新因」的態度。它意味著,當痛苦來臨時,我們不抵抗、不抱怨、不與之戰鬥,而是帶著全然的接納,允許它如其所是地發生。這看似最被動的姿態,實際上卻是最具決定性力量的行動。因為當我們不再抗拒痛苦時,痛苦本身所攜帶的業力就失去了著力點,它會穿過我們,然後自然消散。因果的鎖鏈,就在我們「臣服」的那一刻,當下斷裂。
楊博士有一句極具力量的話,值得我們深思:
「失落越大,越是大的恩典。」
這是一個多麼深刻的視角轉變。它將痛苦與苦難,從一種懲罰或不幸,重新定義為一份必要的催化劑。因為正是在順境中難以企及的極端痛苦,才具有足夠強大的力量,足以逼迫我們那頑固的小我,徹底放棄徒勞的掙扎與掌控,從而找到那份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4. 關係的真相:療癒他人,始於臨在,而非給予建議
當身邊的親友陷入痛苦時,我們最本能、也最善意的反應,往往是急著去「修復」他們的處境——給予建議、分析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我們努力地想把他們從痛苦的泥潭中拉出來。楊博士將這種模式稱為「規訓的邏輯」(Logic of Discipline)。
然而,還有一種更深刻、更具療癒力量的方式,稱為「臨在的邏輯」(Logic of Presence)。
這個邏輯的基礎,源於一句充滿慈悲的古老智慧:「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百分之百地體會另一個人的痛苦。從我們的視角給出的「正確」建議,對深陷其中的他們而言,可能不僅無益,甚至是一種不被理解的二次傷害。
真正的幫助,不是來自於我們從遠處拋出的智慧繩索,而是來自於最謙卑的行動——「見證」(Witnessing)。也就是,放下所有想「做」點什麼的衝動,只是安靜地、全心全意地陪伴在他們身邊,與他們的痛苦「臨在」。
這份體悟在人際關係中至關重要。它教導我們,一個靈魂能給予另一個受苦靈魂最神聖、也最強大的禮物,不是我們的聰明才智,而是我們那份不帶評判、全然接納的溫暖陪伴。這是一種超越言語的無聲共融,是對他人生命經驗最深刻的尊重與榮耀。
結論:你的內在狀態,創造了外在世界
「友善的中立性」、「我-在」的呼吸、「臣服」的力量,以及「臨在」的陪伴——這四個看似簡單的體悟,共同指向了一個核心真理:我們生命的品質,乃至我們所處的世界,都取決於我們的內在狀態。
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間淨土」,並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這趟旅程的起點,就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我們願意開始修習這份內在的平衡、慈悲與接納時,我們不僅療癒了自己,也在為這個世界注入一股最溫柔、也最強大的轉化力量。
在讀完這些分享後,您今天願不願意嘗試,只用一呼一吸的時間,輕輕地對自己說一聲「我-在」,感受那份不需言語的寧靜?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