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聽
企業主的「自我轉型」才是解方。停止用戰術勤奮,掩蓋你商業邏輯上的懶惰。
(A. 破題:直指核心痛點 — 焦慮的根源)
身為企業的數位轉型陪跑教練,我近三年接觸了上百位焦慮的台灣中小企業主。他們的焦慮驚人地相似:「李顧問,AI、MarTech、Cloud,這些新名詞我一個都沒落下,系統也買了,錢也花了,為什麼我的生意還是這麼『卡』?」
他們「卡」住的,不是技術,而是思維。
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困境,正陷入一個巨大的迷思:我們誤把「數位優化 (Digital Optimization)」當成了「數位轉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
導入一套CRM來管理客戶、用ERP來跑進銷存、開了FB和IG帳號... 這些都只是「數位優化」,你只是在用新工具,做「舊生意」。你讓馬車跑得更快了,但你永遠造不出一輛汽車。
這就是我說的,你只是在做「歸零」的生意。你花大錢買的系統,只是讓你「消耗資源」的效率變高了,但你並沒有在「累積價值」。
真正的「數位轉型」,是利用數位工具,從根本上「再造」你的商業模式,是創造「新營收」與「新價值」的過程。這是一場CEO的策略戰爭,而不只是IT部門的技術升級。
(B. 核心:回歸商業本質 — 轉型的真正障礙)
那麼,為什麼多數中小企業主會卡在「數位優化」這一關?
根據我的觀察,阻礙不在外部,而在內部。阻礙不是工具太貴,而是老闆的「思維模型」太舊。
第一個障礙:老闆的「戰術型」勤奮 台灣許多中小企業是老闆「一人全能」的「超級業務」或「超級工匠」。他們習慣了「解決眼前問題」:哪裡漏水就補哪裡、哪個客戶抱怨就去安撫。
這種「戰術型」的勤奮,在面對轉型時是致命的。他們會問:「哪個AI工具能幫我省成本?」、「哪個平台流量最便宜?」。他們眼中全是「點」,卻串不成「線」與「面」。
第二個障礙:錯把「情懷」當「策略」 尤其在二代接班或在地創生領域最為常見。我們常用「品牌理念」、「文化傳承」、「在地情懷」來逃避最根本的商業邏輯。
我必須直言:情懷無法獲利,除非它被設計成「可獲利的商業模式」的一部分。 你的數位工具,應該是為你的「獲利模式」服務,而不是為你的「情懷」買單。
第三個障礙:缺乏「可執行的地圖」 多數老闆的焦慮,來自於「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也不知道該往哪去」。他們手上只有一堆破碎的工具,卻沒有一張完整的「轉型地圖」。
(C. 展開:提供「可執行的」框架 — 轉型金三角)
做為陪跑教練,我從不只給「道」,我一定給「術」。我拒絕空談,我們需要一張「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策略地圖。
在我的「數位轉型四階段」(數位化 -> 數位優化 -> 數位轉型 -> 商業閉環)中,要從「優化」躍升到「轉型」,CEO必須親自回答三個問題。這就是我提出的「SME轉型金三角」:
第一角:客戶再定義 (Re-define the Customer)
- 你該問的:我的核心客戶是誰?在數位時代,他們「未被滿足」的真正痛點是什麼?
- 錯誤的問法:「我如何把我的寢具賣給更多人?」
- 正確的問法:「我的客戶買的不是『寢具』,是『一夜好眠』。我如何用數位工具(例如睡眠偵測、數據分析),提供一個『保證好眠』的解決方案?」
- 本質:從「賣產品」轉變為「經營客戶關係」。
第二角:價值再建構 (Re-build the Value)
- 你該問的:我如何利用數位,創造「新的價值主張」,甚至是「新的收費模式」?
- 範例:你原本是賣機器的(一次性收入),能不能利用IoT(數位工具),改成「租賃+數據服務」(持續性收入)?你原本是賣課程的(單次上課),能不能改成「社群+訂閱制」(生態系收入)?
- 本Zhi:從「單點獲利」轉型為「持續性營收」。
第三角:流程再造 (Re-shape the Process)
- 你該問的:為了交付這個「新價值」,我原有的「組織流程」需要如何「打掉重練」?
- 範例:當你從賣寢具轉型為賣「睡眠方案」,你的銷售人員需要懂的就不只是布料,而是健康數據;你的後勤系統需要處理的就不只是庫存,而是會員訂閱。
- 本質:讓你的「管理」,為你的「增長」服務。
(D. 結論:CEO的自我轉型)
觀看此篇文章的讀者們,你們是台灣產業的中堅力量。這場數位轉型,不是浪潮,而是「氣候變遷」。你無法躲過,只能進化。
真正的轉型,始於CEO的「自我轉型」。
請你,立刻,停止你的「數位焦慮」。你的焦慮,只是因為你把「策略思考」外包給了「工具提供商」。
你不需要成為AI專家,你只需要成為你公司「商業模式」的首席架構師。
拿起紙筆,畫出你的「轉型金三角」。誠實地回答那三個問題:你的客戶是誰?你的新價值是什麼?你的流程準備好了嗎?
這才是CEO在數位時代的「首要天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