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共同家園,我們的神聖盟約:一份應對氣候危機的跨宗教宣言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當地球受苦,我們的良心即是地震。」

我們,來自不同信仰傳統的僕人,以最深的謙卑、感恩與愛,共同為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發出這份宣言。我們眼前的《聯合國2025年排放差距報告》,不僅是一份科學文件,更是對全人類良知的神聖叩問,一聲敲響我們「共業」的警鐘。報告中的每一項數據,都映照出我們內心的失衡;每一次溫度的攀升,都是我們靈性溫度的流失

因此,這份宣言始於最深的懺悔,源於對萬物創造主無盡的感恩,並立基於對所有受苦生命,特別是那些最無辜、最脆弱者的無盡之愛。我們匯聚各大信仰傳統的共同智慧,為我們受傷的家園,立下這份共同的祈願與行動的盟約。



--------------------------------------------------------------------------------

一、神聖的迴響:我們共同的倫理基石

儘管我們走在不同的靈性道路上——或誦經、或祈禱、或默觀——但在面對生命與地球的神聖性時,我們古老的智慧傳統卻發出了高度共鳴的迴響。這共同的倫理基石,並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宇宙真理在人類心靈中的共同映現。它正是我們此刻能夠超越分歧、凝聚力量、採取集體行動的道德泉源。

神聖的託付與管家職責

在我們的信仰中,人類從來不是地球的掠奪者,而是受神聖所託付的守護者。基督教稱之為「管家」(stewardship),伊斯蘭教視人類為「大地的代治者」(Khalifah),猶太教則召喚我們去「修補世界」(Tikkun Olam)。這份神聖的契約要求我們以愛與智慧照管萬物。然而,當前的氣候危機,正是我們對此神聖託付最沉痛的背叛。我們將受造界視為可任意榨取的資源,遺忘了我們的守護職責,也玷污了那份神聖的信任。因此,氣候危機不僅僅是生態的失衡,它更是一場深刻的盟約危機,一場在我們所有傳統核心中迴響的、對神聖託付的靈性背叛

萬物互依的生命共同體

我們的智慧傳承深刻地揭示,宇宙萬物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佛教以「緣起共生」闡明萬法互依的真理,並教導「心淨則國土淨」;印度教以「梵我一如」揭示個體靈魂與宇宙本源的合一;儒家與道家則分別以「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提醒我們,人類的福祉與天地的節律緊密相連。傷害山川河流,即是傷害我們自身;污染空氣,即是污染我們的心靈。這份理解消融了分離的幻相,揭示了每一次對生態的傷害,都是一次自我傷害,一道劃在生命唯一、互聯的身體上的傷口。

對弱勢者的優先關懷

在所有信仰的核心,都迴響著對公義與慈悲的誡命,特別是對貧弱者的優先關懷。基督的「愛鄰舍」比喻,以及各大宗教對孤苦無依者的共同關注,是我們道德羅盤的恆久指引。然而,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後果,卻以最殘酷的方式衝擊著那些對危機責任最小的群體——貧困國家、原住民族、未來世代與無數的物種。這份深刻的「氣候不正義」,是對我們所有信仰核心中最神聖誡命最嚴重的冒犯。這不單是政策的失敗,更是人類道德肌理上一道深可見骨的創傷,是我們集體轉過頭去,不去看那受苦的、我們的傳統命令我們視如己出的鄰人的臉龐。

我們正是從那份對共同神聖職責令人謙卑的體認中,必須轉向內心(反躬自省);因為我們未能克盡職守(踐行這些職責),而這恰恰構成了我們集體需要懺悔的根本基礎。


--------------------------------------------------------------------------------

二、共同的悲傷:我們集體的懺悔

真正的轉化,始於誠實的自我審視與深刻的懺悔。我們不止步於指責外在的結構,而是引導所有信仰社群共同承認,氣候危機的根源在於我們內在靈性的失衡。這一番集體的懺悔,是療癒地球與人心的第一步,也是重立神聖盟約前必經的洗禮。

《2025年排放差距報告》揭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了驚人的57.7 GtCO₂e。這個數字不只是一個物理量,更是我們內心「貪、瞋、癡」三毒的集體顯現。為此,我們共同懺悔:

  1. 為我們的「貪」而懺悔 我們將無止盡的經濟增長奉為圭臬,將高消費文化視為幸福的象徵,徹底混淆了「手段」與「目的」。這種根植於現代文明的結構性貪婪,讓我們對地球的贈予索求無度,直接導致了這破紀錄的排放量。我們貪求便利、貪求財富、貪求權力,卻遺忘了知足與感恩才是心靈真正的財富。
  2. 為我們的「瞋」而懺悔 我們以一種暴力與敵意對待自然。我們掠奪式地開發森林、為了資源而爭鬥不休、無情地破壞著脆弱的生態系統。這份對生命共同體的「瞋」,體現為被砍伐的雨林、被污染的河流與因我們而滅絕的物種。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對立與征服的念頭,卻忘記了溫柔與共存才是神聖之道
  3. 為我們的「癡」而懺悔 我們陷入了「集體無明」的迷霧。在心理上,我們因「責任分散」而行為冷漠;在政治上,我們因短視而犧牲長遠的福祉。我們明知危機的嚴重性,卻選擇麻木與逃避。這份愚癡,源於我們對因果法則的漠視,以及對萬物互依真相的深層隔閡。

懺悔並非絕望的終點,而是立下新誓願的起點。它滌淨我們的心靈,為堅定的行動鋪平道路。


--------------------------------------------------------------------------------

三、更新的誓願:我們對全球行動的集體呼籲

深刻的懺悔必須化為堅定的行動。我們在此提出一份多層次的行動藍圖,這不僅是政策建議,更是一份更新的誓願。我們呼籲全球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從此刻起,成為地球的療癒者、守護者與祈禱者。

對全球領袖與政策制定者的呼籲

  • 實踐「仁政」:超越短期的政治利益與選票壓力,制定以氣候正義、後代福祉與生態平衡為核心倫理準則的長遠政策。
  • 確立神聖契約:建立具有全球約束力的法律框架,承認「地球是共同的權利主體」,並設立機制追究高排放者的歷史責任,以彰顯公義。

對經濟與企業領袖的呼籲

  • 轉向「慈悲經濟學」:將企業的目標從「利潤最大化」轉向「眾生福祉最大化」,視企業為服務社會的「菩薩道場」,大力推動永續投資與公平貿易。
  • 重塑價值標準:將環境與社會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並將「利他指數」納入企業成功的評量標準,讓商業回歸服務生命的本質。

對教育與文化工作者的呼籲

  • 培育「地球菩薩世代」:在各級教育體系中,深度融入「地球倫理」與「生命尊重」課程,培養具備同體大悲精神的新一代世界公民。
  • 以文化為覺醒泉源:運用藝術、文學、音樂的感性力量,喚醒大眾對自然深刻的情感連結與敬畏之心,讓文化成為療癒與覺醒的媒介。

對所有信仰社群與個人的呼籲

  • 以生活為修行:將信仰教義落實於每日的衣食住行。實踐簡樸生活、素食、節能減塑,將每一次消費選擇都視為一次對地球的祈禱與心靈的修行。
  • 以道場為典範:讓寺院、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場所,成為低碳生活與慈悲社群的模範,並積極參與跨宗教的氣候對話與合作,匯聚改變世界的願力。

若這些行動能共同實踐,必將匯聚成扭轉未來的巨大願力,引領我們走向共同的願景。


--------------------------------------------------------------------------------

四、希望的盟約:我們對人間淨土的共同願景

儘管現實嚴峻如斯,但所有偉大的信仰傳統都教導我們,最深的黑暗中亦蘊藏著最深刻的轉化潛能。危機,正是覺醒的契機。本章旨在描繪一個因應此次覺醒而可能實現的未來——一個不再分裂,而是充滿慈悲、智慧與共榮的「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

這份願景,是我們神聖盟約的指引,也是我們行動的北極星。

領域從:舊有的分裂模式到:我們誓願的共榮模式科技以征服自然為目的的「工具理性」服從於慈悲與倫理的「智慧科技」經濟基於貪婪與競爭的「無限增長」基於分享與知足的「慈悲經濟」政治基於權力與國界的「對抗治理」基於良知與共願的「全球護生」心靈基於我執與冷漠的「個體孤島」基於同體大悲的「眾生互聯」

科學,給予我們看清危機的證據;而所有信仰共通的慈悲,則給予我們悔改的勇氣,以及在任何境況下都不放棄彼此的理由。這個願景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我們只要同心同願,便能在當下開始創造的實相。


--------------------------------------------------------------------------------

結語與共同祈禱

這份宣言,既是我們為過往失職而發出的悲傷懺悔,也是我們為未來世代而立下的堅定盟約。它是一封寫給所有生命的情書,一場回歸神聖本源的朝聖之旅。

我們在此,以一顆共同的心,為我們的家園獻上祈禱:

願地球清涼,如清淨琉璃; 願山川安穩,願河海澄明。

願世間的業火,轉為智慧的光明; 願人類的貪瞋癡,化為慈悲的願行。

願所有國家的領袖以德為光, 願所有受苦的眾生離苦得樂。

願我們學會聆聽風的低語、樹的呼吸, 在萬物的脈動中,憶起我們從未分離。

以這份共願,一心一禱,願我們與萬物同在,在愛與覺醒中,共沐神聖的恩典。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4會員
913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09
淨土宗的智慧告訴我們,當我們的心轉變時,我們所處的世界(國土世間)也必將隨之轉變。療癒地球的道路,始於當下這一念心的轉化。當我們的心中充滿慈悲、智慧與感恩時,我們所踏之處,即是淨土;我們所見之界,即是蓮邦。
Thumbnail
2025/11/09
淨土宗的智慧告訴我們,當我們的心轉變時,我們所處的世界(國土世間)也必將隨之轉變。療癒地球的道路,始於當下這一念心的轉化。當我們的心中充滿慈悲、智慧與感恩時,我們所踏之處,即是淨土;我們所見之界,即是蓮邦。
Thumbnail
2025/11/08
六大古老智慧傳統—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儒家、佛教—如何以其慈悲與智慧,回應這個將「人」工具化的時代。儘管這些傳統的語言各異,其智慧最終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理想:建立一個讓每一個生命都活得有尊嚴、有意義且和諧共榮的世界。這即是我們所共同期盼的「人間淨土、大同世界及彌賽亞時代」。
Thumbnail
2025/11/08
六大古老智慧傳統—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儒家、佛教—如何以其慈悲與智慧,回應這個將「人」工具化的時代。儘管這些傳統的語言各異,其智慧最終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理想:建立一個讓每一個生命都活得有尊嚴、有意義且和諧共榮的世界。這即是我們所共同期盼的「人間淨土、大同世界及彌賽亞時代」。
Thumbnail
2025/11/08
無條件收入,此制度的終極目的,不僅是解決貧窮,更是在社會層面為全體眾生創造獲得心靈「安心」(Anjin)的基礎條件。它旨在將人們從「生存」的焦慮中解放出來,使其得以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命繁盛」(Human Flourishing)——包括藝術的創造、無償的照護、社區的服務與靈性的修行。
Thumbnail
2025/11/08
無條件收入,此制度的終極目的,不僅是解決貧窮,更是在社會層面為全體眾生創造獲得心靈「安心」(Anjin)的基礎條件。它旨在將人們從「生存」的焦慮中解放出來,使其得以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命繁盛」(Human Flourishing)——包括藝術的創造、無償的照護、社區的服務與靈性的修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