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受苦,我們的良心即是地震。」
我們,來自不同信仰傳統的僕人,以最深的謙卑、感恩與愛,共同為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發出這份宣言。我們眼前的《聯合國2025年排放差距報告》,不僅是一份科學文件,更是對全人類良知的神聖叩問,一聲敲響我們「共業」的警鐘。報告中的每一項數據,都映照出我們內心的失衡;每一次溫度的攀升,都是我們靈性溫度的流失。
因此,這份宣言始於最深的懺悔,源於對萬物創造主無盡的感恩,並立基於對所有受苦生命,特別是那些最無辜、最脆弱者的無盡之愛。我們匯聚各大信仰傳統的共同智慧,為我們受傷的家園,立下這份共同的祈願與行動的盟約。--------------------------------------------------------------------------------
一、神聖的迴響:我們共同的倫理基石
儘管我們走在不同的靈性道路上——或誦經、或祈禱、或默觀——但在面對生命與地球的神聖性時,我們古老的智慧傳統卻發出了高度共鳴的迴響。這共同的倫理基石,並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宇宙真理在人類心靈中的共同映現。它正是我們此刻能夠超越分歧、凝聚力量、採取集體行動的道德泉源。
神聖的託付與管家職責
在我們的信仰中,人類從來不是地球的掠奪者,而是受神聖所託付的守護者。基督教稱之為「管家」(stewardship),伊斯蘭教視人類為「大地的代治者」(Khalifah),猶太教則召喚我們去「修補世界」(Tikkun Olam)。這份神聖的契約要求我們以愛與智慧照管萬物。然而,當前的氣候危機,正是我們對此神聖託付最沉痛的背叛。我們將受造界視為可任意榨取的資源,遺忘了我們的守護職責,也玷污了那份神聖的信任。因此,氣候危機不僅僅是生態的失衡,它更是一場深刻的盟約危機,一場在我們所有傳統核心中迴響的、對神聖託付的靈性背叛。
萬物互依的生命共同體
我們的智慧傳承深刻地揭示,宇宙萬物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佛教以「緣起共生」闡明萬法互依的真理,並教導「心淨則國土淨」;印度教以「梵我一如」揭示個體靈魂與宇宙本源的合一;儒家與道家則分別以「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提醒我們,人類的福祉與天地的節律緊密相連。傷害山川河流,即是傷害我們自身;污染空氣,即是污染我們的心靈。這份理解消融了分離的幻相,揭示了每一次對生態的傷害,都是一次自我傷害,一道劃在生命唯一、互聯的身體上的傷口。
對弱勢者的優先關懷
在所有信仰的核心,都迴響著對公義與慈悲的誡命,特別是對貧弱者的優先關懷。基督的「愛鄰舍」比喻,以及各大宗教對孤苦無依者的共同關注,是我們道德羅盤的恆久指引。然而,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後果,卻以最殘酷的方式衝擊著那些對危機責任最小的群體——貧困國家、原住民族、未來世代與無數的物種。這份深刻的「氣候不正義」,是對我們所有信仰核心中最神聖誡命最嚴重的冒犯。這不單是政策的失敗,更是人類道德肌理上一道深可見骨的創傷,是我們集體轉過頭去,不去看那受苦的、我們的傳統命令我們視如己出的鄰人的臉龐。
我們正是從那份對共同神聖職責令人謙卑的體認中,必須轉向內心(反躬自省);因為我們未能克盡職守(踐行這些職責),而這恰恰構成了我們集體需要懺悔的根本基礎。
--------------------------------------------------------------------------------
二、共同的悲傷:我們集體的懺悔
真正的轉化,始於誠實的自我審視與深刻的懺悔。我們不止步於指責外在的結構,而是引導所有信仰社群共同承認,氣候危機的根源在於我們內在靈性的失衡。這一番集體的懺悔,是療癒地球與人心的第一步,也是重立神聖盟約前必經的洗禮。
《2025年排放差距報告》揭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了驚人的57.7 GtCO₂e。這個數字不只是一個物理量,更是我們內心「貪、瞋、癡」三毒的集體顯現。為此,我們共同懺悔:
- 為我們的「貪」而懺悔 我們將無止盡的經濟增長奉為圭臬,將高消費文化視為幸福的象徵,徹底混淆了「手段」與「目的」。這種根植於現代文明的結構性貪婪,讓我們對地球的贈予索求無度,直接導致了這破紀錄的排放量。我們貪求便利、貪求財富、貪求權力,卻遺忘了知足與感恩才是心靈真正的財富。
- 為我們的「瞋」而懺悔 我們以一種暴力與敵意對待自然。我們掠奪式地開發森林、為了資源而爭鬥不休、無情地破壞著脆弱的生態系統。這份對生命共同體的「瞋」,體現為被砍伐的雨林、被污染的河流與因我們而滅絕的物種。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對立與征服的念頭,卻忘記了溫柔與共存才是神聖之道。
- 為我們的「癡」而懺悔 我們陷入了「集體無明」的迷霧。在心理上,我們因「責任分散」而行為冷漠;在政治上,我們因短視而犧牲長遠的福祉。我們明知危機的嚴重性,卻選擇麻木與逃避。這份愚癡,源於我們對因果法則的漠視,以及對萬物互依真相的深層隔閡。
懺悔並非絕望的終點,而是立下新誓願的起點。它滌淨我們的心靈,為堅定的行動鋪平道路。
--------------------------------------------------------------------------------
三、更新的誓願:我們對全球行動的集體呼籲
深刻的懺悔必須化為堅定的行動。我們在此提出一份多層次的行動藍圖,這不僅是政策建議,更是一份更新的誓願。我們呼籲全球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從此刻起,成為地球的療癒者、守護者與祈禱者。
對全球領袖與政策制定者的呼籲
- 實踐「仁政」:超越短期的政治利益與選票壓力,制定以氣候正義、後代福祉與生態平衡為核心倫理準則的長遠政策。
- 確立神聖契約:建立具有全球約束力的法律框架,承認「地球是共同的權利主體」,並設立機制追究高排放者的歷史責任,以彰顯公義。
對經濟與企業領袖的呼籲
- 轉向「慈悲經濟學」:將企業的目標從「利潤最大化」轉向「眾生福祉最大化」,視企業為服務社會的「菩薩道場」,大力推動永續投資與公平貿易。
- 重塑價值標準:將環境與社會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並將「利他指數」納入企業成功的評量標準,讓商業回歸服務生命的本質。
對教育與文化工作者的呼籲
- 培育「地球菩薩世代」:在各級教育體系中,深度融入「地球倫理」與「生命尊重」課程,培養具備同體大悲精神的新一代世界公民。
- 以文化為覺醒泉源:運用藝術、文學、音樂的感性力量,喚醒大眾對自然深刻的情感連結與敬畏之心,讓文化成為療癒與覺醒的媒介。
對所有信仰社群與個人的呼籲
- 以生活為修行:將信仰教義落實於每日的衣食住行。實踐簡樸生活、素食、節能減塑,將每一次消費選擇都視為一次對地球的祈禱與心靈的修行。
- 以道場為典範:讓寺院、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場所,成為低碳生活與慈悲社群的模範,並積極參與跨宗教的氣候對話與合作,匯聚改變世界的願力。
若這些行動能共同實踐,必將匯聚成扭轉未來的巨大願力,引領我們走向共同的願景。
--------------------------------------------------------------------------------
四、希望的盟約:我們對人間淨土的共同願景
儘管現實嚴峻如斯,但所有偉大的信仰傳統都教導我們,最深的黑暗中亦蘊藏著最深刻的轉化潛能。危機,正是覺醒的契機。本章旨在描繪一個因應此次覺醒而可能實現的未來——一個不再分裂,而是充滿慈悲、智慧與共榮的「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
這份願景,是我們神聖盟約的指引,也是我們行動的北極星。
領域從:舊有的分裂模式到:我們誓願的共榮模式科技以征服自然為目的的「工具理性」服從於慈悲與倫理的「智慧科技」經濟基於貪婪與競爭的「無限增長」基於分享與知足的「慈悲經濟」政治基於權力與國界的「對抗治理」基於良知與共願的「全球護生」心靈基於我執與冷漠的「個體孤島」基於同體大悲的「眾生互聯」
科學,給予我們看清危機的證據;而所有信仰共通的慈悲,則給予我們悔改的勇氣,以及在任何境況下都不放棄彼此的理由。這個願景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我們只要同心同願,便能在當下開始創造的實相。
--------------------------------------------------------------------------------
結語與共同祈禱
這份宣言,既是我們為過往失職而發出的悲傷懺悔,也是我們為未來世代而立下的堅定盟約。它是一封寫給所有生命的情書,一場回歸神聖本源的朝聖之旅。
我們在此,以一顆共同的心,為我們的家園獻上祈禱:
願地球清涼,如清淨琉璃; 願山川安穩,願河海澄明。
願世間的業火,轉為智慧的光明; 願人類的貪瞋癡,化為慈悲的願行。
願所有國家的領袖以德為光, 願所有受苦的眾生離苦得樂。
願我們學會聆聽風的低語、樹的呼吸, 在萬物的脈動中,憶起我們從未分離。
以這份共願,一心一禱,願我們與萬物同在,在愛與覺醒中,共沐神聖的恩典。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