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培養孩子的立體感(二)

動手做,培養孩子的立體感(二)

更新於 發佈於

 

延續上回文章對立體的概念,這篇要討論的是立體感裡面的「空間」。

 

如何向孩子介紹「空間」?先從孩子如何理解空間概念開始。

 

學齡前的孩子從出生以來的學習,偏向認知為多,所接觸到的書本、圖片,在視覺上多以平面為主。從平面要轉為立體的概念,是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去練習觀察、練習表達的。(學齡前階段,在剛接觸藝術之際屬於初階的孩子。當然也有更早就接觸到藝術的孩子,可能程度上已經是中階。)

 

練習觀察的意思是說,需要用眼睛把看到的東西,從認知變成圖片的形象再轉為具有體感的物件。這個「體悟」需要由經驗來累積觀察的。例如:我們會說「這是一整顆蘋果」,而不是「這是一整張蘋果」或是「這是一整片蘋果」,其中的「顆」就是我們經過手去觸摸、抓取後的體驗,是立體的概念產生的,並不是平面的「張」、「片」。如果是初階的小朋友可能會了解蘋果是一整顆,但是若要他╱她表現一顆蘋果,小朋友較可能表現的是平面的效果。中階的小朋友(泛指對藝術創作有所概念,普遍是國小以上的孩子)對於蘋果的體感有更多的經驗來補充了解,所以如果請他們來表現一顆立體的蘋果可能會比初階的孩子還要表現得更好。

 

表現一個物體是上述的情況。若是兩個物體存在同一個空間,就會更需要經驗上來補充了。例如同一個桌子上面有一顆蘋果、一個橘子,蘋果在前,橘子在後。初階的孩子與中階的孩子會怎麼樣的表現呢?

 

初階的孩子可能會把蘋果跟橘子分開,一樣畫在同一張桌子上面。物體前後交疊的空間感,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在理解上較不容易,「物體恆存」的概念還沒有展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如果是中階的小朋友,前後的景深的概念也比較強了,理解「一前一後並不會讓任何一方消失」的概念,也不會這麼的困難。

 

 

延伸閱讀:動手作,培養孩子的立體感(一)

封面圖片來源:小夜老師

責任編輯:沈嘉悅

實習編輯:洪崇德

 


聽小孩的話:小夜老師的塗鴉課

raw-image

avatar-img
小夜老師的沙龍
4會員
6內容數
<p>隨著塗鴉故事的累積,我跟孩子之間的默契也開始建立。時間一久,我就成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翻譯。</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夜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希望每個孩子「達到理想」的最快速方法,就是陪著孩子實驗。然後嘗試挫折,從挫折中修正思考。這並不是浪費時間的繞遠路方法,很快的,孩子會記住經驗的累積,完成一個讓自己滿意地不得了的作品!</p>
<p>無可諱言的說,「永遠的成功」是大家共同的期望:老師希望學生學習有效率,家長也希望學生學習可以有所獲,學生自己也希望自己可以獲得成就感,但是教學過程在追求這個期望的同時,卻把許多問題給壓在下面。這樣的期待真的是「好」的嗎?</p>
<p>小威和同學吵架了,然後一直生悶氣。這個過程,在一個剛離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身上,已足以讓他去思考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以及如何分享自己與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能幫忙的部分,是幫助他釐清自己的困難,並且協助孩子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p>
<p>普世大眾都會認為,藝術是一門「非常無用」的科目,它不是現學現賣就能在日常生活實際運用的科目,而且就算「美術」的分數很高,好像也不能幹嘛。但我認為它是一門透過手作找尋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並從中得到肯定的過程。</p>
<p>希望每個孩子「達到理想」的最快速方法,就是陪著孩子實驗。然後嘗試挫折,從挫折中修正思考。這並不是浪費時間的繞遠路方法,很快的,孩子會記住經驗的累積,完成一個讓自己滿意地不得了的作品!</p>
<p>無可諱言的說,「永遠的成功」是大家共同的期望:老師希望學生學習有效率,家長也希望學生學習可以有所獲,學生自己也希望自己可以獲得成就感,但是教學過程在追求這個期望的同時,卻把許多問題給壓在下面。這樣的期待真的是「好」的嗎?</p>
<p>小威和同學吵架了,然後一直生悶氣。這個過程,在一個剛離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身上,已足以讓他去思考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以及如何分享自己與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能幫忙的部分,是幫助他釐清自己的困難,並且協助孩子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p>
<p>普世大眾都會認為,藝術是一門「非常無用」的科目,它不是現學現賣就能在日常生活實際運用的科目,而且就算「美術」的分數很高,好像也不能幹嘛。但我認為它是一門透過手作找尋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並從中得到肯定的過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