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晚上不可出門?會受驚嚇不好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工作中蠻常聽到父母問:「不少長輩朋友都說嬰幼兒或小孩子晚上不可以出門,因為這樣嬰幼兒會受到驚嚇,然後晚上不好帶較容易哭鬧?這是真的嗎?」
對於未知一直以來都是抱持的敬畏的心,因此是否有無形的力量造成嬰幼兒或小孩子晚上出門,持保留的態度;但,如果科學一點的解釋,其實都是說得過去的。
晚上出門或晚歸確實「容易」造成嬰幼兒或小孩情緒不穩定。「容易」不代表一定會!有些事釐清後會輕鬆一些。

看見差異

因為嬰幼兒或小孩是沒有所謂時間的觀念。他們是以事件來作為連結,例如:吃飽晚餐後 → 玩耍 → 洗澡 → 玩耍 → 睡覺。
如果抵達家中時間較晚,例如外出吃晚餐或購物回到家晚上九點十點,大人對時間的狀態感受是:現在已經很晚了!趕快來去洗澡睡覺休息吧!!
那小孩呢?恩玩一下才要去洗澡喔!!洗完澡還要玩才準備要睡覺!

立場不同

大人小孩對同一個時間狀態感受的期望是不同,簡單說就是立場不同,是不是容易造成衝突?
大人想要趕快幫嬰幼兒洗澡,但對嬰幼兒來說她無法清楚「用言語詞彙」說明他還想玩,嬰幼兒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躁動、焦慮、不安,甚至進一步就是哭了!
順利折騰完洗完澡,大人的期望是很晚囉趕快睡覺!!但,有那麼容易就睡嗎?
本來的作息是「洗完澡還要玩一下才準備睡」(準備睡代表還有睡前儀式),所以又是一個立場衝突,大人如果能理解這些狀態,晚上出門回來的孩子,會難帶嗎?

問題是累積出來

當然不是試過一次就有效,關鍵在「理解對方的狀態」。因為現在很多的問題困擾,都是長時間累積出來的結果。千萬別期待一次解決。
大人無法理解嬰幼兒的狀態,延伸出的情緒一來,往往會更糾葛,小孩一哭大人一煩,整個就沒完沒了。
改變來自於對彼此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要強制改變對方,或用自己的價值觀立場強制對方接受。
avatar-img
7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弓長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是溝通?還是說服? 關於溝通,是對方真的沒辦法溝通?還是我們說服不了對方? 溝通究竟是溝通還是說服?這是首要釐清的問題。 因為「溝通」這兩個字被很多人誤會太久了。
老闆洗完澡上來後,我跟老闆說:「有件事想跟你說,剛剛你在浴室面對新進人員聲嘶力竭地哭鬧,處理得很好耶!尤其是我開門的那瞬間感覺不到你有負面的情緒!!進步很多!!很棒!!繼續努力吧!!」
是溝通?還是說服? 關於溝通,是對方真的沒辦法溝通?還是我們說服不了對方? 溝通究竟是溝通還是說服?這是首要釐清的問題。 因為「溝通」這兩個字被很多人誤會太久了。
老闆洗完澡上來後,我跟老闆說:「有件事想跟你說,剛剛你在浴室面對新進人員聲嘶力竭地哭鬧,處理得很好耶!尤其是我開門的那瞬間感覺不到你有負面的情緒!!進步很多!!很棒!!繼續努力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Thumbnail
已經能 #自行入睡 的三歲以上的小孩,從嬰兒床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上下床,可以自己離開自己的房間,擁有了這麼自由自在的活動能力後,馬上就把本來親子之間相安無事的就寢時間,瞬間轉換成為親子關係之間最緊張的戰場之一! 每天家長和幼童一起完成睡前儀式、關燈道晚安後,即將開啟的,不是家長輕鬆追劇的自由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剛生完孩子時,我們在醫院過了兩晚就回家了。因為我的孩子是母奶寶寶,嬰兒半夜一定會餓,所以我不假思索的選擇親子同床,這樣半夜我可以邊餵奶邊睡。但我沒想到的是,台灣與美國的父母多數都不支持親子同床的模式,理由是這樣可能會壓到新生兒。我迷惘了,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抱著寶寶去嬰兒床不是更危險嗎? 於是我
Thumbnail
因為嬰兒睡眠週期的輪替性不同,寶寶睡著後很快就進入了深層睡眠,然後才是淺層睡眠,於是有很多父母說:「天呀!我家寶寶超淺眠,睡一下就醒!」,或是「是不是我家寶寶不需要睡很多?」,或是「我家寶寶是不是特別難帶?!」其實家長的擔心不一定是真的,很多時候寶寶都很正常、也並不是高需求或是高敏感寶寶!
Thumbnail
嬰幼兒不論是在睡覺時間突然睜開雙眼、肢體突然抽動,或是在睡覺時間發出泣語般的聲音,但這些很正常的狀況,除了讓照顧者一個晚上無法好好睡一覺以外,也會擔心自己的寶寶是不是在做惡夢?是不是夜驚?是不是有什麼生理上的狀況?才會在夜間休息時間睡不安穩?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Thumbnail
已經能 #自行入睡 的三歲以上的小孩,從嬰兒床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上下床,可以自己離開自己的房間,擁有了這麼自由自在的活動能力後,馬上就把本來親子之間相安無事的就寢時間,瞬間轉換成為親子關係之間最緊張的戰場之一! 每天家長和幼童一起完成睡前儀式、關燈道晚安後,即將開啟的,不是家長輕鬆追劇的自由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剛生完孩子時,我們在醫院過了兩晚就回家了。因為我的孩子是母奶寶寶,嬰兒半夜一定會餓,所以我不假思索的選擇親子同床,這樣半夜我可以邊餵奶邊睡。但我沒想到的是,台灣與美國的父母多數都不支持親子同床的模式,理由是這樣可能會壓到新生兒。我迷惘了,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抱著寶寶去嬰兒床不是更危險嗎? 於是我
Thumbnail
因為嬰兒睡眠週期的輪替性不同,寶寶睡著後很快就進入了深層睡眠,然後才是淺層睡眠,於是有很多父母說:「天呀!我家寶寶超淺眠,睡一下就醒!」,或是「是不是我家寶寶不需要睡很多?」,或是「我家寶寶是不是特別難帶?!」其實家長的擔心不一定是真的,很多時候寶寶都很正常、也並不是高需求或是高敏感寶寶!
Thumbnail
嬰幼兒不論是在睡覺時間突然睜開雙眼、肢體突然抽動,或是在睡覺時間發出泣語般的聲音,但這些很正常的狀況,除了讓照顧者一個晚上無法好好睡一覺以外,也會擔心自己的寶寶是不是在做惡夢?是不是夜驚?是不是有什麼生理上的狀況?才會在夜間休息時間睡不安穩?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