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5.華語文需要「無障礙作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西元2016年,台灣的醫改會提到,不少民眾認為藥品說明書用詞太專業,完全看不懂,像是看不懂「懷孕第三期」指懷孕幾個月?這讓筆者想起兩件事。

第一件是西元2008年,台灣詩人吳晟(註)擔任知名報紙文學獎新詩評審,發現不少投稿詩作語意模糊、意象含混,認為可能是詩人看以往得獎作品,以為讓人看不懂才是好詩,而在作品炫耀文字技巧,而擔心造成讀者不愛讀詩,影響詩集銷量。

第二件是筆者就讀大學社工相關科系時,同學報告實習心得提到,曾協助受虐的小孩從原生家庭「抽離」,找寄養家庭安置,教授聽了反罵:帶走就帶走,說什麼「抽離」?以後當社工,少用這種詞裝專業!

畢竟現代社會知識多樣、分工細密,現代人不一定有時間、心力了解各種事物;且資訊科技進步,造成不少人愛用圖像溝通,影響文字閱讀能力。

尤其近年華語文社會快速發展,世界其他地區民眾因各種原因,得學華語文以利交流,因此需要「無障礙作品」方便閱讀,筆者也在此說明如何製作:

一、先確定誰是目標讀者?他們的閱讀程度如何?

二、以目標讀者的閱讀程度,除引用、需真實呈現內容,不然盡量用簡單、筆劃少、好唸字詞。

三、如引用難唸字詞、古文、方言、專有名詞,需附簡單說明,且字詞如沒需要,應保持一致方便理解。

畢竟文字作品本來是用來溝通、分享,不是炫耀本身有多強、多專業的!

註:「晟」的華語唸法為「成」

※媒體發表版本:
https://f14mp5.wordpress.com/2016/02/13/089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0會員
602內容數
圖文工作者,從事社福工作多年並考取社工師證照,也是大眾運輸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居隱G-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西元2010年代,台灣導演王偉忠製作古裝短劇時,發現年輕演員的華語文能力不好,只好改台詞;西元2013年,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播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反映不少民眾的華語文能力也不好,很多字都不會寫......
西元2010年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報告(PIRLS)指出,台灣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好,很少看文字書,引起不少學者、民眾擔心。 筆者也擔心這些學生長大後......
這些年台灣積極發展文創產業,但不少學者、文創工作者、民眾,發表不少意見表示反對,因為他們認為:藝術怎麼可以商業化?商業化會污染藝術的純美! 這讓筆者想起,知名華文作家劉墉所作「文學的寓言」短文......
西元2010年代,台灣導演王偉忠製作古裝短劇時,發現年輕演員的華語文能力不好,只好改台詞;西元2013年,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播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反映不少民眾的華語文能力也不好,很多字都不會寫......
西元2010年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報告(PIRLS)指出,台灣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好,很少看文字書,引起不少學者、民眾擔心。 筆者也擔心這些學生長大後......
這些年台灣積極發展文創產業,但不少學者、文創工作者、民眾,發表不少意見表示反對,因為他們認為:藝術怎麼可以商業化?商業化會污染藝術的純美! 這讓筆者想起,知名華文作家劉墉所作「文學的寓言」短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台灣衛城出版過很多很好的學術翻譯書。出學術翻譯書基本上是為社會做功德,因為翻譯和編輯校對的成本很高,要做出一個好的華文譯本其實不容易,但版權是有年限的,一般五年,五年後又要花錢再續,所以出越多要續約的錢越多,但再版不一定有銷量,但如果不續之前付出的翻譯勞動和成本都付諸東流。 近期讀了台灣衛城的《自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簡體書轉繁體書的校對工作,真佩服編輯可以細膩查對台灣用語,抓出台灣與中國用字用語的差異,考驗編輯的功力,也考驗台灣讀者對日常用語的底線,先不談統戰,影片不是視頻,至少書名有守住,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如履薄冰,不是普及度的底線,而是常用語被置換的底線,真的想聽聽簡轉繁書籍出版主編的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中英文翻譯是變通的藝術,譯者須精通兩門語言,還要熟悉中西雙方的文化、歷史背景。但翻譯這件事卻不受重視,我們只記得作者,卻不記得把書介紹給我們的譯者。中文、英文文學有什麼不同呢?翻譯那麼冷門,為什麼余光中仍投身於翻譯事業呢?
Thumbnail
《翻譯乃大道》收錄了余光中關於「翻譯」的精彩內容,從譯者所需的能力到常見的翻譯困難,再到中西方文學比較,概括了他對翻譯這一行的深刻見解。本文整理了作者提出的常見的10種中文病句,這些問題大多受英文影響,不只是譯者,我們平日說話也常常會犯這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有那些英式中文吧!
Thumbnail
離別詩是現代中文課程必教的課文,某個出版社在中一時已會選讀古詩十九首、《送友人》等。以字詞理解層面而言,這幾首詩的確不太難。可是,學生做過語譯,背過景色的深層意思,卻難以無法感受那依依不捨的感情,為甚麼?
Thumbnail
這次參加政大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翻譯大師講座】,活動邀請現任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金尚浩教授,以「審美觀點和意識:台灣文學韓譯狀況與傳介的影響」為題,分享至今從事翻譯相關實務、研究、訪談及編輯的經驗。 當初會報名參加,主要是覺得難得有人講台灣文學外譯。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台灣衛城出版過很多很好的學術翻譯書。出學術翻譯書基本上是為社會做功德,因為翻譯和編輯校對的成本很高,要做出一個好的華文譯本其實不容易,但版權是有年限的,一般五年,五年後又要花錢再續,所以出越多要續約的錢越多,但再版不一定有銷量,但如果不續之前付出的翻譯勞動和成本都付諸東流。 近期讀了台灣衛城的《自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簡體書轉繁體書的校對工作,真佩服編輯可以細膩查對台灣用語,抓出台灣與中國用字用語的差異,考驗編輯的功力,也考驗台灣讀者對日常用語的底線,先不談統戰,影片不是視頻,至少書名有守住,其他的部分,真的是如履薄冰,不是普及度的底線,而是常用語被置換的底線,真的想聽聽簡轉繁書籍出版主編的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中英文翻譯是變通的藝術,譯者須精通兩門語言,還要熟悉中西雙方的文化、歷史背景。但翻譯這件事卻不受重視,我們只記得作者,卻不記得把書介紹給我們的譯者。中文、英文文學有什麼不同呢?翻譯那麼冷門,為什麼余光中仍投身於翻譯事業呢?
Thumbnail
《翻譯乃大道》收錄了余光中關於「翻譯」的精彩內容,從譯者所需的能力到常見的翻譯困難,再到中西方文學比較,概括了他對翻譯這一行的深刻見解。本文整理了作者提出的常見的10種中文病句,這些問題大多受英文影響,不只是譯者,我們平日說話也常常會犯這些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有那些英式中文吧!
Thumbnail
離別詩是現代中文課程必教的課文,某個出版社在中一時已會選讀古詩十九首、《送友人》等。以字詞理解層面而言,這幾首詩的確不太難。可是,學生做過語譯,背過景色的深層意思,卻難以無法感受那依依不捨的感情,為甚麼?
Thumbnail
這次參加政大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翻譯大師講座】,活動邀請現任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金尚浩教授,以「審美觀點和意識:台灣文學韓譯狀況與傳介的影響」為題,分享至今從事翻譯相關實務、研究、訪談及編輯的經驗。 當初會報名參加,主要是覺得難得有人講台灣文學外譯。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