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是關於直視某些人的生活,不是解決某個「問題」而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選舉結束之後,餘波開始盪漾。
投票表決理應是平息社會紛爭的最後手段,然而,這幾年來我自己的觀察是,選舉期間的投票越來越被當作是可以用來否定或羞辱自己不喜歡的他者族群的工具,這造成在選舉結束之後往往並非是衝突的落幕,反而是衝突的再加重、鴻溝的再加深。
好比評論這次地方選舉和公投結果的文章陸續出來了,其中不乏是一些對結果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隱約散發著號招集結戰鬥的語調,像是在戰役開打之前激勵士氣的精神喊話,回顧、重點整理敵我勢不二立的理由,把一場選舉變成了是事關「我們」的生死存亡、榮譽和價值的事情。
而與此相對的,則是在勝選的這一邊,處在勝利者的歡騰氛圍裡的人也是刻意誇示「我們」勝選了的志得意滿,忽略遭受挫敗一方的心情和處境。
導致民主選舉結果越來越沒有正當性和說服力的原因之一,與整個社會在訴諸投票之前就已經極度漠視實質內容的溝通和辯論有很大的關係,而這種習慣又是來自於多數人們平時就小心避免談論到涉及價值的與政治的問題。
整個社會的多數成員長期缺少與不同意見和立場的人親自對話的經驗,對於不同族群的觀點又多半是來自於媒體的所謂的客觀報導,其結果便是人們幾乎都是以理智的、利益的──亦即是純知識的、資訊的──方式來理解問題和衝突的本質,看不見了我們真正相互面對的,其實都是一個個會呼吸,有生存需求和情感需求的人。

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才帶有人性的印記

人並不是隻身單獨生存在世界上的。
一個人的周遭必然生活著許許多多與自己不盡相同的他人,鄰居、同事、親戚、同學、客戶、很熟的朋友、不太熟的朋友,由於每個人的身分背景和成長軌跡都各有差異,關涉的利益期待也不太一樣,這些都會形成各自抱持的觀點,以及令自己感到舒適的日常認知習慣。
當生活裡某一件事情突然被政治化地定義為問題時,每個人所思考的面向自然隨著各自生命經驗的差異而有所差別,因此,充分的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性就在於這裡了,因為一個人無法經歷他人的生活,人的認知都是受限於自己經驗的產物。
雖然觀點、身分、立場、論述、人生故事等等這些資訊,媒體都有能力呈現出來,而且挖掘得可能比我們還多、還完整和專業,但是看一則報導與跟一個活生生的人談話是根本地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
當人與人面對面認真交談時,你不只是會注意對方所說的內容,只評斷進入腦海的訊息的是非真假,你還會不經意發現一些額外的、無關主題的、屬於人性的瑣碎東西。
例如眼神、喝水的動作、口頭禪、當下的環境噪音、說錯話時的自我更正、即興發揮的無關緊要玩笑話、氣憤的表情、不認同時的音調差別,以及對方用以舉例的事情所勾起的共同記憶或私人回憶,還有在你們談話之間,如果你當時是一時落居下風、無法找到適切的言詞和理由即時反駁,它卻很可能會在你們已結束談話之後,默默繼續在你的腦海中發酵,反覆重演對話的思路,於是你找到了可以完美回擊的話語,而這個過程又調動起更多更廣泛的記憶資源。
這些都是屬於人性的印記。我們會感受到這些,正是因為我是人而對方也是人,它們都是一則則強調客觀公正的新聞報導難以涵蓋和引發的可感之物,無論是平面的文字或聲光效果俱全的影像都做不到。
新聞對一個人的影響漣漪不像是人與人的實際交談那樣,另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新聞的每個畫面、每個聲音、字句的出現次序都是固定的,誰看都是一樣,它並不是在與我們相互交流,它只是單方面地在傳遞資訊給我們。
一則報導縱使製作得再細緻,包含了各種大小聲音、文字、畫面細節,它仍舊不是對話成員們依據自身所擁有的共同經驗,一起串起、推進每個對話的環節和內容,新聞缺乏了只有在對話的有機演化過程裡才會如滾雪球般牽引拉扯出的整體生命經驗,使對話被賦予某種來自於雙方生命經驗的整體意義。
當然,你不需要掏心掏肺地向對方全盤說出來,自己心裡明白心中有什麽被觸發、被打開了就已經足夠。

人不是「問題」

人們已經習慣在缺乏實際的交流的情況下,不加思索又理所當然地把自己所身處其中的社會──同時也是由眾多他人所組成的社會,視為是由各種資訊和抽象概念組成的混合物,特別是對於那些不熟悉的群體的認知更是如此。
就如上述所提到,我們如今面臨的政治困境是,以多數決的投票方式雖然必定可以在最後決定一個該如何執行的依據,但這個結果經常並不意味人與人之間的爭執和衝突就此平息,因為「人的存在」從整個思考的視野中退居到次要的地位了,人們過度地把消彌對立和緊張的過程,簡化為是去解決一些概念性的「問題A」、「問題B」、「問題C」…。
當我們思考一個議題時,它可以從學術理論、從歷史事實、從科學數據,很理智地被理解、被分析,形成關乎個人的或整個社會、國家、世界的利弊得失大小輕重所在,但是這些終究只是資料和概念,一個人在這個推論過程中,很容易就會忽略自己正在面對不僅是關於如何合理地解決問題,在這些爭執不下的衝突背後,實際上是有一群活生生的人,他們每天都以另一種不同於自己的生存脈絡就真真實實地生活在自己的周遭。
這些你不熟悉的群體,你可能匆匆看過他們其中一些人,知悉他們的臉和名字、做過買賣交易,也許從來你未曾接觸過他們本人,但可能接觸過他們的親戚、友人、同事、戀人、子女、父母、網友──既便再怎麼毫無瓜葛,一個人總是以一個人的需求和尊嚴那樣地活著,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因此,假如我們在面對政治議題,或是投下自己的一票時,視野是被理論、資料、評論、是非對錯、利弊得失或習俗所完全主導,我們就很可能會看不見自己的選擇事實上是關於某個人,我的決定將會影響這個人的生活,他的一段時日、一部份日常,甚至是他的全部和一生。
我這麼說並非是主張人應該秉持「利他」大於「利己」的道德觀,或是人面對政治議題時不必理性地思考,我的想法是,至少,我們總該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投票時所決定的是關於什麼,我們不是在決定一些事情、解決一些問題,我們是在決定著哪些人該以怎樣的方式面對自己、面對世界的每一天而活著,我們是在直視他們的生活。
一個自由、民主、平等的社會所追求的真正重要的價值,應該是不斷思考大家如何繼續共同生活下去,長期的溝通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這工作同時也是最耗時、最容易讓人有挫敗感,雙方不斷會遭遇迷惑和不適,結果難以控制,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麽人們總是想要避開這裡,偏好待在由較為整齊方整好掌控的數據、概念、理論、片面的新聞報導所組成的世界。
至於面對兩難的議題時,帶著愧疚之心做出最後的投票或許會是一個好的態度;而在選舉結束之後,那種行銷式的、大規模慶祝某個人當選,或是歡慶某個議題的公投結果沒有通過的示威炫耀性言詞,在我看來都帶著一絲沉浸在戰爭勝利後的瘋狂感。民主選舉不應該有勝利者和輸家之分,「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這句來自《論語》的話很適合在選舉過後被拿出來看一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0會員
52內容數
我認為建立在書寫和閱讀的生活實踐,其實很接近無政府主義式的自由,是在文學中尋找批判和希望的火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伊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頭頂到月亮的距離不再是先前那麼近了,那巨盤似的月亮顯得小了,而且越來越小,好像是我們的目光把它盯得越來越遠。──卡爾維諾/《月亮的距離》。這是一個美麗而且悲傷的故事,讀到結尾,我們彷彿會在自己的腦海裡聽見宇宙誕生的第一聲嘆息,飄盪在無空氣、無摩擦力,永遠是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裡。
金庸與韋小寶之間有一種矛盾。韋小寶讓金庸攀登至武俠小說的巔峰,同時也讓金庸就此停筆,無以為繼。書寫者和自己作品的關係總是很微妙,千絲萬縷夾纏不清,尤其是書寫小說,作者要寫好一個人物,就必須要把自己的身體和意識都借給這個虛擬出來的人使用,代替他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真實的人。
成長在鮮少發生戰亂的國家地區的人們,在日常生活裡反而吸收了大量描摹戰爭的概念創作物,而這些人對戰爭的認知,顯然就比那些半生時間都陷於顛沛流離的受難者還擁有更豐富多元的層次,因為,旁觀者總是透過已經被整理過的、條理分明的「人工產品」來認識某場戰爭,不慌不忙地吸收著資訊。
所謂人的感動,似乎成為了某種可以預料的、可觸發調控其大小、時機、起伏轉向的事情。駱以軍的一段文字把這樣的「工作」看得頗為下流和身體性……
人們在周末假日,相約來到某藝術展覽場或畫廊,帶著既是體驗親近藝術的心態,也有見證歷史的動機和好奇心,漫步欣賞這些由得獎無數的著名攝影師所拍攝的藝術作品,其中包含了戰士、國家、屍塊、殘肢、家破人亡等等主題。而在展出這些作品的場地附近,通常也會聚集不少餐廳、咖啡館……
我們這些已經長久習慣觀看戰爭、謀殺、災禍、特殊疾病等等與不幸相關的文字、影像的文明,如今似乎變本加厲了,人們現在嗜癮的是──如果我的描述不會太過脫離事實的話──喜歡看著自己、也歡迎讓旁人看著自己,對他人施加痛苦,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社群網路上以言語和情緒所施加的欺凌。
我頭頂到月亮的距離不再是先前那麼近了,那巨盤似的月亮顯得小了,而且越來越小,好像是我們的目光把它盯得越來越遠。──卡爾維諾/《月亮的距離》。這是一個美麗而且悲傷的故事,讀到結尾,我們彷彿會在自己的腦海裡聽見宇宙誕生的第一聲嘆息,飄盪在無空氣、無摩擦力,永遠是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裡。
金庸與韋小寶之間有一種矛盾。韋小寶讓金庸攀登至武俠小說的巔峰,同時也讓金庸就此停筆,無以為繼。書寫者和自己作品的關係總是很微妙,千絲萬縷夾纏不清,尤其是書寫小說,作者要寫好一個人物,就必須要把自己的身體和意識都借給這個虛擬出來的人使用,代替他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真實的人。
成長在鮮少發生戰亂的國家地區的人們,在日常生活裡反而吸收了大量描摹戰爭的概念創作物,而這些人對戰爭的認知,顯然就比那些半生時間都陷於顛沛流離的受難者還擁有更豐富多元的層次,因為,旁觀者總是透過已經被整理過的、條理分明的「人工產品」來認識某場戰爭,不慌不忙地吸收著資訊。
所謂人的感動,似乎成為了某種可以預料的、可觸發調控其大小、時機、起伏轉向的事情。駱以軍的一段文字把這樣的「工作」看得頗為下流和身體性……
人們在周末假日,相約來到某藝術展覽場或畫廊,帶著既是體驗親近藝術的心態,也有見證歷史的動機和好奇心,漫步欣賞這些由得獎無數的著名攝影師所拍攝的藝術作品,其中包含了戰士、國家、屍塊、殘肢、家破人亡等等主題。而在展出這些作品的場地附近,通常也會聚集不少餐廳、咖啡館……
我們這些已經長久習慣觀看戰爭、謀殺、災禍、特殊疾病等等與不幸相關的文字、影像的文明,如今似乎變本加厲了,人們現在嗜癮的是──如果我的描述不會太過脫離事實的話──喜歡看著自己、也歡迎讓旁人看著自己,對他人施加痛苦,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社群網路上以言語和情緒所施加的欺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溝通、談判的目的,不是「獲勝」,是取得共識。懂得多的人,反而需要負擔更多的溝通成本。
Thumbnail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
剛選舉完,這件事讓我很混亂,那就是----「政治」是個禁忌話題! 某友可以和我天南地北的聊,任何傳統禁忌話題都可以聊,真的是上達宇宙、內通子宮內臟五腑。 可是那天和他想談談投票時,被訓了一頓:「這是很隱私的問題,幹嘛一直問?」 我只是想討論,為何他會支持某,而我和他這麼投契,卻會有
Thumbnail
政治即是生活,每個人都應該瞭解自己手中握有的選票帶來的意義,選擇一個跟自己理念相近的候選人,而不是選擇顏色和盲目跟從。在今年以前,我對政治無感,但總統大選後,我真的很想說我們手中的選票真的不是玩笑。
Thumbnail
每次選舉都是對於社會的一場割裂,逼迫我們走出同溫層,面對這個多面向、多層次的世界,體認原來自己的「陣營」如此的狹隘又脆弱。直面結果的撕裂,也讓我對於民主制度有一些思考。
Thumbnail
首要聲明:此文章不含有任何政黨色彩,舉例皆是隨機 過往對於選舉與政治,我一點都不感興趣。然而,在去年抽空看了人選之人,讓我對於選舉有新的體悟,尤其是對於小人物的刻畫。加上某一次和藥廠的前輩聊天,他以政治案例來說明驅動人行為改變的原因,才讓我也開始觀察選舉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
選舉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它可以表達對支持者肯定 化作一個實質行動 每次在選舉時都算全民運動 對於我這個不怎麼愛運動的人來講 我也算珍惜且把握這樣的機會 只是對政治的關懷度的確不高 所以可能我算是一個搖擺的選民吧 但我發現~ 如果是資訊交流 我可以在此時獲得 政治人物過去的政績 還蠻喜歡這樣的時刻
在台灣,每四年就會有一次總統大選,大家打著民主的招牌實踐自己的公民意識去投票。但究竟是甚麼驅使每個公民做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溝通、談判的目的,不是「獲勝」,是取得共識。懂得多的人,反而需要負擔更多的溝通成本。
Thumbnail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
剛選舉完,這件事讓我很混亂,那就是----「政治」是個禁忌話題! 某友可以和我天南地北的聊,任何傳統禁忌話題都可以聊,真的是上達宇宙、內通子宮內臟五腑。 可是那天和他想談談投票時,被訓了一頓:「這是很隱私的問題,幹嘛一直問?」 我只是想討論,為何他會支持某,而我和他這麼投契,卻會有
Thumbnail
政治即是生活,每個人都應該瞭解自己手中握有的選票帶來的意義,選擇一個跟自己理念相近的候選人,而不是選擇顏色和盲目跟從。在今年以前,我對政治無感,但總統大選後,我真的很想說我們手中的選票真的不是玩笑。
Thumbnail
每次選舉都是對於社會的一場割裂,逼迫我們走出同溫層,面對這個多面向、多層次的世界,體認原來自己的「陣營」如此的狹隘又脆弱。直面結果的撕裂,也讓我對於民主制度有一些思考。
Thumbnail
首要聲明:此文章不含有任何政黨色彩,舉例皆是隨機 過往對於選舉與政治,我一點都不感興趣。然而,在去年抽空看了人選之人,讓我對於選舉有新的體悟,尤其是對於小人物的刻畫。加上某一次和藥廠的前輩聊天,他以政治案例來說明驅動人行為改變的原因,才讓我也開始觀察選舉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
選舉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它可以表達對支持者肯定 化作一個實質行動 每次在選舉時都算全民運動 對於我這個不怎麼愛運動的人來講 我也算珍惜且把握這樣的機會 只是對政治的關懷度的確不高 所以可能我算是一個搖擺的選民吧 但我發現~ 如果是資訊交流 我可以在此時獲得 政治人物過去的政績 還蠻喜歡這樣的時刻
在台灣,每四年就會有一次總統大選,大家打著民主的招牌實踐自己的公民意識去投票。但究竟是甚麼驅使每個公民做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