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3/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成長思維 The Growth Mindset

昨天在準備課程的會議裡面談到這個概念,我一開始以為是Medium上面各種教人心靈成長的文章,後來經過指點才知道原來是心理學家Carol Dweck所發展的一套論述,簡單的介紹可以參考這隻影片
簡言之,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與固定思維(Fixed mindset)是兩種人類發展歷程所型塑的心理狀態,在個體成長或是歷練的過程,逐漸形成一種類似信念一樣的思考框架。擁有成長思維的個體,傾向接受挑戰,解決未知的困難;擁有固定思維的個體,會容易執著於外在的獎勵目標,例如出現永遠拼第一名、30歲前一定要有房有車、瘋狂參加比賽獲得各種創業競賽獎項等等行為。
參考了一些資料之後,目前認為成長思維與固定思維的形成,與心智發展過程的獎勵模式有很大的關聯,如果獎勵個體發展過程的意義大過於發展的結果,就比較容易形成成長思維,相反的,如果只著重於獎勵結果,而不在乎過程,就容易形成會傾向走捷徑甚至是作弊的固定思維。
由於準備的課程跟AI與Machine Learning有關,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不由得聯想到訓練AI的時候常常碰到的幾個議題,例如Overfitting,或是Exploration vs Exploition的問題,其實跟教小孩或是教育的設計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過去待在新創公司的數年裡面,我發現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創辦人往往會在公司發展到一個階段的時候不小心淘汰掉自己,這種淘汰並不是來自政治鬥爭的意圖,而是來自於分心造成的加速度下降,導致自己的成長速度跟不上團隊或是公司的成長速度,最後只能選擇把公司裡面速度較快的員工砍掉,或是自己被其他經營者鬥掉的結局,而弔詭的是這種分心的現象又往往是來自於對於喪失權力的擔憂,結果反而因為這樣的患得患失而失去了更多。
看了成長思維與固定思維的比較之後,覺得這些事情似乎很有趣的串連在一起,在台灣的教育非常偏重固定思維的獎勵模式,導致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平常表現很好的資優生反而大考失常的一蹋糊塗,或是許多人進入中年約40歲以後忽然失去人生奮鬥目標,進而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現象,跟我在矽谷經常碰到5、60歲的阿伯興高采烈的談論著他們最近搞出來的新玩意感覺相當不同。
充滿在Facebook總部辦公室的Hack精神裝飾
充滿在Facebook總部辦公室的Hack精神裝飾
如果你讀過賈伯斯傳、臉書效應兩本描述兩家公司早期的故事,應該可以感覺得出來,兩家公司的創辦人一開始幹的勾當都是出自於一種「有趣、酷」的動機,而不是「這會發大財」的想法,然後在實踐的過程融合了最新的技術想法,最終形成了偉大的公司與組織。我記得我最早開始加入新創公司的時候,曾經問過公司創辦人一個問題:「你的願景是什麼?」我想很多人應該在創業的時候對於公司都會有很多豪氣干雲的偉大夢想,但當回歸到個人的時候,我得到的答案是很簡單的「在三十歲前賺到一千萬。」
在我看的其中一個關於成長思維的影片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讓一群成長思維的人跟一群固定思維的人同時學習一個新領域,一開始兩個群體的成績都差不多,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擁有成長思維的人成績會先往下掉,但再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會用非常陡峭的速度超越擁有固定思維的人,只是這個時間間隔的長短可能會跟新領域的複雜度有關。
我記得以前我曾經在學校給過幾次關於「我的Nike人生」這樣的題目,講的就是這樣的現象,當時沒有仔細的去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經過這些素材的洗禮之後好像忽然恍然大悟,因為擁有成長思維的人一開始在探索的階段在不斷的嘗試各種適合自己的方法,不會依循著固定的途徑去尋求穩定的可預期報酬,因此平均來說一開始得到的分數會比較低,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會因此得到能夠根據自己特性進行最佳化的途徑,進而在後期展現出指數型的投資效益,重點便是在於透過過程中不斷獲得的小報酬去修正策略,而不是等到一個大目標實現與否之後才考慮調整策略。
相反的,如果採取固定思維十分在乎結果報酬的作法,往往等到要修正的時候已經累積了巨大的機會成本,因而難以調整策略。舉例來說,我國中的時候幾乎每節下課都在打球,當時只是覺得好玩,但後來發現這樣的累積讓我在唸書的時候可以比其他同學維持更長時間的專注與穩定的體力輸出,其他沒有運動習慣的同學可能因為血液循環較差,很快就會進入打瞌睡狀態,在需要長時間準備考試的考前準備期,這種體力上的懸殊差異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彌補。
到了今日,在商業經營的領域似乎也有類似的感覺,我畢業後過去的十年做的事情看起來很雜,其實累積的專業只有三個方向:資料分析、商業談判跟煮飯,但這三個構面就足以形成可以在全世界的軟體科技社群混口飯吃的基礎,不會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但其實並不是一開始就形成這樣的學習策略,而是經由在矽谷、以色列、芬蘭、愛沙尼亞等地實際生存過後摸索出來的策略途徑,雖然我離一般理解的「成功」還很遙遠,但我很確信我知道「如何不死」。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成長思維的內容,也可以參考Carol的這隻Ted演講影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分享或是追蹤,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感動到你或是啟發一些思考,也歡迎在下面打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