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愛國」:愛國就是愛「醬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愛國」本來是一個美好的名詞,但因為主流話語的影響,它的涵義已經發生了變化,成為了一種排斥外部世界影響的情緒和反應。也具有「中國特色」,姑且稱之為「中國式」的愛國。
「中國式」的愛國既不是以國家的切實利益出發,也不是以改善還是損害了國民的個人權利來衡量,而是一種「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心態。
比如說中國民間多次出現的抵制「日貨」,完全只損害了中國人自己的利益,一點也損害不了日本的利益。因為日貨已經進來了,中國銷售商款都付了,再抵制日貨對日本有何損失?日貨品質又沒問題,抵制的意義何在?如果希望中國制裁日本的經濟,那要求政府不允許進口商進口日本的商品就行了,這才是有效地抵制。鼓動國民不消費日貨,或阻止他人購買日貨,甚至打砸日貨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僅僅是一種沒有理性的情緒宣洩。
再如,西方列強與清國簽訂的條約,本來增進了國民的權利,限制了清王朝的權力,但卻反而被中國人視為恥辱。
中國式的「愛國」原因何在?在於文化認同。雖然相對于占多數的漢人,滿清也是異族,但因為滿清認同和接受了中國本土文化,主要就是儒家文化了,而西方人不但不接受中國這一套,反而用武力強迫中國接受他們那一套,「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相對於西方人,漢人對滿清更有認同感,更親近,是「自己人」。
中國式的「愛國者」,既不怎麼在乎國家利益,也不怎麼在乎個人的權利和利益,而更在乎自己的生活不受外人的干涉和影響。雖然專制統治者對他的剝奪更甚,但由於他們認同相同的「遊戲規則」,他寧願支援專制統治者反對外來的干涉和影響。所謂「我們這兒」。這樣,雖然在的專制統治下,是由專制統治做主,絕大多數人作不了主,但借助于文化認同或民族認同,其它人就將專制者做主等同於自己做主。將專制者「站了起來」等同於自己「站了起來」。其實自己已完全趴在地上了。
對於中國式的「愛國者」,雖然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可以讓他免除專制統治的壓榨和剝奪,但同時會讓他失去欺壓比他更弱小者的機會,也會讓他失去「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進階機會。這是他更難以接受的。所以,會與專制統治一樣排斥普世價值。雖然他可能會因利益遭剝奪而痛駡專制統治,但卻肯定會對專制統治的對外排斥產生認同感,在這上面高度一致。而且專制者越強大,就越能得到他的認同感;越軟弱,就越會受到他的唾棄。像清王朝那樣對外屢戰屢敗,就會有人想取而代之。
一句話,所謂中國式的「愛國」,非愛國也,而是愛「醬缸」!
2012年7月4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1會員
331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弟子規》和《三字經》這些所謂的國學啟蒙讀物,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培養規規矩矩,服服帖帖、循規蹈矩的人格。  1983年,鄧小平曾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
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有精英與大眾的分別。無論以什麼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或社會群體,都可以被歸約到精英與大眾之別。精英是那些在社會中起推動、引領、組織和管理作用的群體,而大眾則是那些回應、跟隨和提供基本支
奴才之所以甘心做奴才,除了希望獲得賞賜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心理驅動力,在於他是以主子是強大的為條件的,這樣他才能夠擁有相對于非奴才的優越感。  這種心理是中國近現代進程最根本的內在驅動力。在當今社會仍然
歷史的展開往往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 今天大陸與臺灣的分治既是中國近現代「路線鬥爭」的結果,又構成當今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以當今許多傾向於臺灣民主化進程的人士看來,臺灣走向民主的「初級階段」是國
房價一直是中國社會的熱議話題。房價既是民生問題,又是宏觀經濟問題,牽動著億萬人的心。房價的高漲與中國經濟的增長相伴隨,被形象地表述為「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但房價還涉及政治問題,與房價相關的土地出讓
日前、財政部部長肖捷日前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中談及房地產稅時透露,已經明確未來的房地產稅將按照房屋評估值徵收。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 喊了多年的
《弟子規》和《三字經》這些所謂的國學啟蒙讀物,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培養規規矩矩,服服帖帖、循規蹈矩的人格。  1983年,鄧小平曾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
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有精英與大眾的分別。無論以什麼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或社會群體,都可以被歸約到精英與大眾之別。精英是那些在社會中起推動、引領、組織和管理作用的群體,而大眾則是那些回應、跟隨和提供基本支
奴才之所以甘心做奴才,除了希望獲得賞賜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心理驅動力,在於他是以主子是強大的為條件的,這樣他才能夠擁有相對于非奴才的優越感。  這種心理是中國近現代進程最根本的內在驅動力。在當今社會仍然
歷史的展開往往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 今天大陸與臺灣的分治既是中國近現代「路線鬥爭」的結果,又構成當今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以當今許多傾向於臺灣民主化進程的人士看來,臺灣走向民主的「初級階段」是國
房價一直是中國社會的熱議話題。房價既是民生問題,又是宏觀經濟問題,牽動著億萬人的心。房價的高漲與中國經濟的增長相伴隨,被形象地表述為「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但房價還涉及政治問題,與房價相關的土地出讓
日前、財政部部長肖捷日前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中談及房地產稅時透露,已經明確未來的房地產稅將按照房屋評估值徵收。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 喊了多年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台灣共和國》的台灣國民vs在台灣的《山寨版中國人》,應該有很明確的對比,《山寨版中國人》在國際社會沒有真正的中國護照。台灣獨立建國陣營的腳步、節奏,務必跟上國際腳步,才能及時做明確的決擇。台灣人沒有機會也不需要再討論是否廢棄中華民國體制獨立建國,因為中華民國台灣的法定位在國際社會早就已經非常清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人的心態,試圖解釋中國人的奴性如何讓中共統治紥根於中國人之中。同時,它也觀察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看法和態度,以及現行教育如何影響中國人對現況的認識。
如果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以感情做比喻的話,藍愛中國、綠恨中國,但許多人都忘了,在愛情的世界裡,「恨」本身也有情感、也表示了對對方的在乎、在意,甚至「恨也是愛」,只是這種「愛」是變質的、不純粹的愛,但只要有恨,就代表雙方的關係是存在的、有情感維繫的(負面情感罷了)。不管是什麼關係,中國與台灣就是有關係。
我不同意明居正教授對賴清德“互不隸屬”論的肯定,我的看法是: 1、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治權上互不隸屬。 2、中華民國擁有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的主權,因其: 是中華,是民國,不是“台灣人民共和國”。
賴總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之政治性說法,一方面是為安撫、欺騙各黨派的台灣人,一方面在國際上則是為避開美、中對峙維持中立,因為承認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國),其實具有台灣領導人向中國北京投靠之意義。對此台灣本土派團體應該要有正確的認識,有必要採取積極主動的具體行動,論述互不隸屬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邦交國對中華民國國際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在國際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主要討論了國與國之間建交的政治意義和法律意義,而且透過分析國際組織、國家組成要件、情勢變更原則等相關議題,提出了中華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立場和困境。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有人說中國籍配偶如果為了拿到中華民國國籍,而放棄中華人民共國國身分,就是認同台獨,因為中國不承認中華民國,所以不可能放棄中國國籍。 那中國籍配偶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不就是主動認同台獨?不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又拿中華民國身分認同中華民國,這些人通通都是台獨的中國人耶,照理講都會被中國以反分裂國家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前言: 「倘若你不以自己為主體,倘若你一直認為自己是別人的一部分:甚是以別人為主自己為奴。那不管你擁有了甚麼珍貴的東西,隨時可能會被剝奪與失去。真心希望國民黨能以台灣為主體,而非視台灣為中國的邊陲或附屬。甚還堅持"必須相信習近平""台灣可以接受統一"。... 猶太人亡國千年以後,二戰後,終於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台灣共和國》的台灣國民vs在台灣的《山寨版中國人》,應該有很明確的對比,《山寨版中國人》在國際社會沒有真正的中國護照。台灣獨立建國陣營的腳步、節奏,務必跟上國際腳步,才能及時做明確的決擇。台灣人沒有機會也不需要再討論是否廢棄中華民國體制獨立建國,因為中華民國台灣的法定位在國際社會早就已經非常清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中國人的心態,試圖解釋中國人的奴性如何讓中共統治紥根於中國人之中。同時,它也觀察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看法和態度,以及現行教育如何影響中國人對現況的認識。
如果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以感情做比喻的話,藍愛中國、綠恨中國,但許多人都忘了,在愛情的世界裡,「恨」本身也有情感、也表示了對對方的在乎、在意,甚至「恨也是愛」,只是這種「愛」是變質的、不純粹的愛,但只要有恨,就代表雙方的關係是存在的、有情感維繫的(負面情感罷了)。不管是什麼關係,中國與台灣就是有關係。
我不同意明居正教授對賴清德“互不隸屬”論的肯定,我的看法是: 1、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治權上互不隸屬。 2、中華民國擁有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的主權,因其: 是中華,是民國,不是“台灣人民共和國”。
賴總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之政治性說法,一方面是為安撫、欺騙各黨派的台灣人,一方面在國際上則是為避開美、中對峙維持中立,因為承認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國),其實具有台灣領導人向中國北京投靠之意義。對此台灣本土派團體應該要有正確的認識,有必要採取積極主動的具體行動,論述互不隸屬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邦交國對中華民國國際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在國際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主要討論了國與國之間建交的政治意義和法律意義,而且透過分析國際組織、國家組成要件、情勢變更原則等相關議題,提出了中華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立場和困境。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有人說中國籍配偶如果為了拿到中華民國國籍,而放棄中華人民共國國身分,就是認同台獨,因為中國不承認中華民國,所以不可能放棄中國國籍。 那中國籍配偶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不就是主動認同台獨?不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又拿中華民國身分認同中華民國,這些人通通都是台獨的中國人耶,照理講都會被中國以反分裂國家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前言: 「倘若你不以自己為主體,倘若你一直認為自己是別人的一部分:甚是以別人為主自己為奴。那不管你擁有了甚麼珍貴的東西,隨時可能會被剝奪與失去。真心希望國民黨能以台灣為主體,而非視台灣為中國的邊陲或附屬。甚還堅持"必須相信習近平""台灣可以接受統一"。... 猶太人亡國千年以後,二戰後,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