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研究筆記 心得與摘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Idéologie et appareils idéologiques d'État (Notes pour une recherche)
Louis Althusser
1970
  
Louis Althusser在本篇文章解釋了三個重要概念(順序略做更動):
  1. 鎮壓型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2. 關於生產條件的再生產
  3. 意識形態
鎮壓型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身為馬克思主義者,Althusser依據《資本論》的描述的上層建築與下層建築,進一步構建他的理論:
  Marx和Engels認為經濟活動、生活手段的生產與持續再生產,乃是人類歷史的根基,而且擁有超越其他社會活動領域的解釋力量。這個首要的經濟領域,被稱為社會的「基礎」,而其他次要的領域,包括政治、法律和宗教制度,以及藝術生產和知識工作,則被歸納為「上層建築」。(Brooker:文化理論詞彙,28)
上層建築superstructure (思想 文學 藝術)

下層建築base (經濟)

  Althusser認為必須給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補充別的東西。Althusser解釋說Marx把任何社會的結構都設想成是由不同的「層面」或「訴求」所構成的,這些「層面」或「訴求」又被一種獨特的決定作用連接在一起:基礎或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包括兩個「層面」或「訴求」:一個是政治-法律的(法律和國家),另一個是意識形態(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宗教的、倫理的、法律的、政治的,等等)。在這邊上層如果不是明確地坐落在它們的基礎上,是不會獨自「矗立」的。因此,大廈這個隱喻的目的首先是要表述經濟基礎「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
為了推進國家理論,不僅必須考慮到國家政權與國家機器的區分,而且還必須考慮到另一種現實——它顯然是和(鎮壓性)國家機器並立的,但一定不能與後者混為一談。Althusser用一個概念把這種現實叫做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
1.鎮壓型國家機器(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
  意味著通過暴力發揮功能(包括肉體的鎮壓),鎮壓型國家機器只有一個,完全屬於公領域。
  例如: 政府、行政機關、軍隊、警察、法庭、監獄。
2.意識形態國家機器(Appareil idéologique d'État/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AIE/ISAs)
  運用意識形態發揮功能,絕大部分屬於私人領域,構成的方式多樣。
宗教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教育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家庭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法律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也是鎮壓型國家機器) 。
政治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政治制度,包含不同黨派)。
公會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the trade-union ISA)。
傳播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出版、廣播、電視等等)。
文化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文學、藝術、體育等等)。
  任何國家機器無論是鎮壓性的,還是意識形態的,都運用暴力也運用意識形態發揮功能,它們的區別在於運用的程度多寡。很明顯,統一的(鎮壓性)國家機器完全屬於公共領域;與之相反,絕大部分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它們顯然是分散的)是私人領域的組成部分。教會、黨派、工會、家庭、某些學校、大多數報紙、各種文化投機事業等等,都是私人性的。
無論如何,多樣性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還是統一在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型態底下的,這種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就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統治階級可以任意支配鎮壓型的國家機器,同時對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握有主動權,一個階級如果不在掌握政權的同時對意識型態國家機器行使主導權的話,那麼它的政權就不會持久。因此,意識形態不只是階級鬥爭的賭注,還是階級鬥爭的場所。
  絕對君主制和封建時代的社會形態,存在著單一的鎮壓型國家機器(和現代非常類似),但是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卻少的可憐,前工業革命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教會,成熟資本主義社會型態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學校。
關於生產條件的再生產
為了生存,也是為了能夠進行生產,任何社會形態都必須在生產的同時進行生產條件的再生產。
  1. 生產資料的再生產
  生產者必須進行自己的生產條件的再生產,以此類推,直至無窮——從國內到世界市場,整個都照此進行,從而對(用於再生產的)生產資料的需求都可以通過供給來滿足。
2. 勞動力的再生產
  勞動力的再生產是通過付給勞動力用於自身再生產的物質資料——即通過工資來得到保障的。恢復雇傭勞動者的勞動力所必不可少的那部分價值。我們還應該補充說:這部分價值也是撫養和教育子女所必不可少的,無產者也在子女的繁衍中進行著自身勞動力的再生產。
  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這個價值量(工資),不單單取決於對「生物學的」最低保障金的需要,而且還取決於歷史的最低限度的需要,即一種隨歷史變動的最低限度的需要。   
  加入前面所述,任何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是通過國家政權在國家機器——(鎮壓性)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兩方面——中的運用來保證的。
  1. 所有國家機器都既運用鎮壓也運用意識形態發揮功能。區別在於(鎮壓性)國家機器大量並首要地運用鎮壓,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大量並首要地運用意識形態發揮功能。
  2. (鎮壓性)國家機器構成了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它的不同組成部分受到一個統一體的集中指揮,這個統一體就是由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的政治代表來實施的階級鬥爭的政治;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多樣的、彼此各異的、「相對獨立的」,並且能夠提供一個客觀的矛盾展開的領域,這些矛盾以有限的或極端的形式表現了資本家階級的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之間衝突的後果,以及這些衝突的次要形式。
  3. (鎮壓性)國家機器的統一性是通過統一的、集中的組織來保證的,這個組織是由掌握政權的階級中實行這個階級的階級鬥爭政治的代表來領導的;而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統一性通常是以矛盾的形式,通過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即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來保證的。
  正是鎮壓性國家機器為它提供的「盾牌」後面,主要保證了尤其屬於生產關係方面的再生產。也正是在這裡,大量地集中了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即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作用。正是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這個仲介保證了鎮壓性國家機器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以及不同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時有摩擦的)「和諧」。
意識形態
  Karl Marx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三種意識形態的解釋:階級意識形態、對現實的扭曲、以及對更深刻之現實的遙遠忽應。後繼者如:Antonio Gramsci、György Lukács、Karl Mannheim、Daniel Bell、Ernesto Laclau、Terry Eagleton、Slavoj Žižek‧‧‧等都有很精彩的論述。
  但Althusser在這只想建立關於意識形態一般的理論,而不是建立關於各種個別的意識形態的理論(這些個別的意識形態,無論具有宗教的、倫理的,法律的還是政治的形式,都表達了不同的階級立場)。因此他認為意識形態沒有歷史。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這個提法是在一種明顯的實證論語境中出現的。在這裡,意識形態被設想為純粹的幻覺、純粹的夢想,即虛無。它的所有現實性都在它的外部。因此,意識形態被認為是一種想像的作品,因為它的歷史在它之外,而在那裡唯一存在的歷史就是那些具體的個人等等的歷史。因此《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沒有歷史這個論點是一個純否定的論點,因為它同時意味著:
  1. 意識形態是虛無的東西,因為它是一個純粹的夢。
  2. 意識形態沒有歷史,這顯然並不意味著在意識形態中沒有歷史。
  另外Althusser認為意識形態是個人與其實在生存條件的想像關係的「表述」。1:意識形態表述了個人與其實在生存條件的想像關係。2:意識形態具有一種物質的存在。
  最後Althusser結論是意識形態把個人傳喚為主體,個人被傳喚為(自由的)主體,爲的是能夠自由地服從主體的誡命,亦即爲能(自由地)接受這種臣服的地位。在此就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以及由生產關係派生的其它關係的再生產。
(Althusser、陳永國編,哲學與政治-阿爾都賽讀本:334-349)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會員
4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康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灣廢墟迷走 姚瑞中 2014   時間拉回至1988年秋天,姚瑞中在大學聯考補習班:   每每在補習班冷氣房中睡得不醒人事差點沒感冒後,就乾脆翹課瞎晃到人煙罕至的廢墟去,沒有特別目的,更沒有任何壞念頭,大概是潛意識怕被人「抓包」,於是只好躲在沒人管的廢墟裡啥事也沒幹,就傻傻地抽著煙,面對破舊廠房
    藝術並非是一個資賦優異的人產生的自發活動,而是受到前輩藝術家「影響」,或著更含糊而膚淺的說法,藝術是受到「社會力量」所產生的。[1] 以上包含兩個問題,一是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對不同的性別活動有所區分,這種固著概念限制了男性或女性的日常活動,「藝術」成為男性的專屬,藝術品的表現形式、媒材和評比
Grundformen Der Angst Fritz Riemann 1961 Fritz Riemann首先以四種基本動力,精準譬喻了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也害怕失去的自我狀態:一、自轉:想保持自我獨立、與眾不同的欲望。二、公轉:想得到他人認同、尋求歸屬的需求。三、向心力:對恆定不變與安全穩固
  我們是如何理解外界世界?親眼所見的是否真實?從形象的感知到理解,包含著複雜的過程。首先,從眼睛開始。   眼睛-從外觀看是一對肉體形象,呈現著兩頭尖的橢圓形,範圍由上下眼瞼所限定,從外部觀察可以看到睫毛、眼球、瞳孔等部份。睫毛有長有短,眼球可能有不同的顏色。在更進一步,不用顯微鏡也可以看到眼睛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David Harvey 2002。   本文為David Harvy放在全球資本主義脈絡下思考文化商品化的一篇文章,上承《後現代的狀況》下承《希
面對藝術史料我們有兩種態度:(1)追求歷史真實。(2)找尋新的意義。以某種嚴格的角度來說,人無法跨越時空再現真實的歷史,人文科學異於自然科學之處在於不能藉由自然科學的程序而歸納單一法則,人文科學的典範並不精確,個別事件必須回到對應脈絡之中,這些非量化無權威的表述產生許多新的詮釋,它們也讓歷史活化,
台灣廢墟迷走 姚瑞中 2014   時間拉回至1988年秋天,姚瑞中在大學聯考補習班:   每每在補習班冷氣房中睡得不醒人事差點沒感冒後,就乾脆翹課瞎晃到人煙罕至的廢墟去,沒有特別目的,更沒有任何壞念頭,大概是潛意識怕被人「抓包」,於是只好躲在沒人管的廢墟裡啥事也沒幹,就傻傻地抽著煙,面對破舊廠房
    藝術並非是一個資賦優異的人產生的自發活動,而是受到前輩藝術家「影響」,或著更含糊而膚淺的說法,藝術是受到「社會力量」所產生的。[1] 以上包含兩個問題,一是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對不同的性別活動有所區分,這種固著概念限制了男性或女性的日常活動,「藝術」成為男性的專屬,藝術品的表現形式、媒材和評比
Grundformen Der Angst Fritz Riemann 1961 Fritz Riemann首先以四種基本動力,精準譬喻了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也害怕失去的自我狀態:一、自轉:想保持自我獨立、與眾不同的欲望。二、公轉:想得到他人認同、尋求歸屬的需求。三、向心力:對恆定不變與安全穩固
  我們是如何理解外界世界?親眼所見的是否真實?從形象的感知到理解,包含著複雜的過程。首先,從眼睛開始。   眼睛-從外觀看是一對肉體形象,呈現著兩頭尖的橢圓形,範圍由上下眼瞼所限定,從外部觀察可以看到睫毛、眼球、瞳孔等部份。睫毛有長有短,眼球可能有不同的顏色。在更進一步,不用顯微鏡也可以看到眼睛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monopol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David Harvey 2002。   本文為David Harvy放在全球資本主義脈絡下思考文化商品化的一篇文章,上承《後現代的狀況》下承《希
面對藝術史料我們有兩種態度:(1)追求歷史真實。(2)找尋新的意義。以某種嚴格的角度來說,人無法跨越時空再現真實的歷史,人文科學異於自然科學之處在於不能藉由自然科學的程序而歸納單一法則,人文科學的典範並不精確,個別事件必須回到對應脈絡之中,這些非量化無權威的表述產生許多新的詮釋,它們也讓歷史活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继之前的兩次思考,继续思考。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为非理性的社會權力穿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所以要對其大加批判。 因爲社會權力是從現實中形成的,來源於物質利益的鬥爭,其本質就是非理性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皇帝”制度。自從劉邦當上天子的那一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寡頭統治的鐵律,是德國社會學學者羅伯特·米契爾斯針對政黨等政治組織進行研究後,所歸納出之現象。該現象是政黨和其他大型政治集團總是形成官僚化組織,其領導人發展成為寡頭權力精英。 核心論點 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是民主的自我毀滅因素,並使其成為寡頭政治:「組織機制顛倒了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四、如何辨識結構主義   德勒茲於〈如何辨識結構主義?〉提出結構主義的七條準則,分別為:1.象徵、2.局部的或設定的、3.微分與奇異(獨特)、4.分化者、分化、5.系列的、6.空格、7.從主體到實踐。以下先說明個準則之內容,再據此分析野性的思維的結構。   第一條準則:象徵。結構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亞理士多德 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在其著作《政治學》中提出了一套政體分類的體系,深入探討了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在現代網路社群中的應用。本文嘗試將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應用到現代社群經營,並就不同治理模式下的挑戰和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Thumbnail
『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應當看作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結果。』~ 法國社會學家 艾維爾·涂爾幹 (Émile Durkheim) 昨天談了『遊戲社會學』,這門有趣的學科,覺得有些欲罷不能,許多有趣的資訊還想分享給大家。所以今天就嘗試從歷史的脈絡,梳理一下四位主要學者其深入獨到的研究見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继之前的兩次思考,继续思考。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为非理性的社會權力穿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所以要對其大加批判。 因爲社會權力是從現實中形成的,來源於物質利益的鬥爭,其本質就是非理性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皇帝”制度。自從劉邦當上天子的那一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寡頭統治的鐵律,是德國社會學學者羅伯特·米契爾斯針對政黨等政治組織進行研究後,所歸納出之現象。該現象是政黨和其他大型政治集團總是形成官僚化組織,其領導人發展成為寡頭權力精英。 核心論點 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是民主的自我毀滅因素,並使其成為寡頭政治:「組織機制顛倒了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四、如何辨識結構主義   德勒茲於〈如何辨識結構主義?〉提出結構主義的七條準則,分別為:1.象徵、2.局部的或設定的、3.微分與奇異(獨特)、4.分化者、分化、5.系列的、6.空格、7.從主體到實踐。以下先說明個準則之內容,再據此分析野性的思維的結構。   第一條準則:象徵。結構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亞理士多德 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在其著作《政治學》中提出了一套政體分類的體系,深入探討了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在現代網路社群中的應用。本文嘗試將亞裡士多德的理論應用到現代社群經營,並就不同治理模式下的挑戰和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Thumbnail
『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應當看作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結果。』~ 法國社會學家 艾維爾·涂爾幹 (Émile Durkheim) 昨天談了『遊戲社會學』,這門有趣的學科,覺得有些欲罷不能,許多有趣的資訊還想分享給大家。所以今天就嘗試從歷史的脈絡,梳理一下四位主要學者其深入獨到的研究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