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概念的「內容」的多元性對自我覺察很重要

好難下標的一篇文章,這一篇文章所要講的概念,可以幫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容易做到「自我覺察」這件事情。我覺得不論是要解決問題、煩惱還是面對課題,要去完成的前提都是先要有「自我覺察」。
我一直以來都以為自己很會自我覺察,近年來才發現我其實並不是一個特別會自我覺察的人,只是一個比較承受不住挫折的人。(亞瑟比較會,但他忍痛能力高)因此,驅使我前進的都不是自我覺察,而是我必須透過某個挫折才能「開始讓我覺察」,而且發生挫折以外的主題,我幾乎不會去注意。大家可能也會誤以為我很會觀察,但事實上我很遲鈍,我只是很會「找線索」而已,這些線索,如果我沒有放注意力「開始找」我就根本不會發現他們的存在。但只要我開始找,我就有能力把事情連結跟貫通。
例如在我失戀之前,我完全沒有察覺到我其實不相信有情侶可以在一起超過五年還激情不退的。(這個源頭來自於我觀察爸媽的關係,雖然感覺好像很明顯,但我就是遲鈍到沒察覺到這件事,直到挫折發生我才開始去探討。)我的遲鈍甚至到了,我在某天跟亞瑟約定好要倒垃圾,結果我在倒垃圾的時間愉快的安排了諮詢,我完全沒把這兩件事情想到會衝到,直到倒垃圾的時間時,我才驚覺我把兩件事排在同一個時間。不要問我為什麼我這麼白痴沒想到,我就是沒想到。
這兩個特質有好有壞,承受不住挫折的我,不會讓自己太痛,也不會讓自己痛太久。所以會逼自己很快地就走出陰霾,也會因為小挫折就「開始覺察」,因為不想累積之後更痛。我的遲鈍,也會讓我在我有放注意力的事情上面特別的集中跟徹底。
要做到自我覺察,也要有一些先決條件,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與別人不一樣」。與別人不一樣,並不是指你是天之驕子或是很特別的意思,而是我們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平常不會討論的「理解某個主題的內容」上面。這樣講可能很難懂,舉例來說,當我們聽到「聰明」這個詞的時候,每個人心中浮現的對於「聰明」的內容是不太一樣的。有人認為聰明的人是很會賺錢的人,有人認為聰明的人是很會唸書的人,有人認為聰明的人是很會鑽漏洞的人。對同樣的詞彙,每個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有人覺得聰明是正面用詞,有人覺得是負面的,甚至不太能光用正面負面去區分對詞彙的感受,感受也分很多不同的細節。
例如認識我的人會覺得我擁有聰明這個特質,但我也會發生前面那種白痴事件,所以我到底聰不聰明?聰明的「內容」有很多不同種切入的角度,但我們普遍不會去談論到我們對聰明的定義,或是去核對別人嘴巴裡講的「聰明」跟我自己認為的「聰明」有沒有不一樣。
或是聽到「蘋果」這個詞彙的時候,如果現在聽到這個詞彙的人聚集了全世界不同國家的人,每個人腦海中浮現蘋果的樣子都不一樣。或是那個國家根本沒有蘋果,也不知道「蘋果」到底是啥鬼。就算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所浮現蘋果的內容可能也不同,也許是熟度的不同,顏色的不同,或甚至是觀看那顆蘋果的角度的不同。(例如FB以前的通知符號是一個地球,突然有一天FB把地球轉向,不再以亞洲為中心之後我就突然不知道那是什麼東東了)
或是當我們在說「再等一下」的時候,每個人定義的時間長短是不一樣的。
但每個人都不會察覺到,別人心裡想的「蘋果的內容」與我想的內容是不一樣的,甚至不會想到竟然有人不知道蘋果是什麼。這就是我們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而我們去想,我們表面上在用的詞彙、概念有多少,就知道我們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其實是這些細微差異的集合體。而這些細微對不同概念定義的差異,其實就是影響到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遇到的事情、人生的結果如此不同的原因。拿大家最在意的金錢來說,對於金錢定義的不同,就會影響到結果的不同。
金錢是什麼?越是理所當然的東西,反而很少人會去思考定義。如果我們要掌握金錢,就得掌握金錢的本質,金錢的本質是我們手中拿的紙鈔嗎?還是是我們持有的物品嗎?金錢到底是什麼東西?交易的工具嗎?我曾經有去思考過這件事,開始思考之後才大驚,原來平常用的錢並不是錢的本質,是錢這個概念的延伸物。
而我們人生中會產生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定義跟概念,跟我們實際想要的是有落差的。就像是程式一樣,你怎麼定義他就怎麼跑,他跑出來的不對,一定是定義有問題,程式寫錯了。也跟做菜一樣,放的東西不一樣,當然味道就不一樣。當然人生的結果並沒有對錯,這邊的對錯的基準,只是你能不能跑出自己想要的結果,不能就是錯,可以就是對。
一個人要怎麼定義蘋果可能對你的人生來說沒有什麼影響,但有些東西是會有影響的。例如如果妳的目標是想要減肥,想要有人魚線,那「腹肌」對你來說的定義就很重要。如果妳對腹肌的定義是「長出來」的東西,那麼你在執行上可能就會徒勞無功,因為你的定義,與人體的科學是有很大落差的。如果你定義的腹肌是:「每個人都有腹肌,只是明不明顯,有沒有被脂肪蓋住而已。」前者的定義會著重在去訓練腹肌,但如果剛好只注重訓練,不注重飲食,再怎麼樣都還是練不出來,都被脂肪擋住。但如果後者的定義,就會連帶地去注意飲食的部分。因此,詞彙、概念的內容,也就是定義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且會失以毫釐,差之千里。
這個想法,運用在自我成長的層面的話,舉我本身的例子:我發現,當我知道我的課題是「臣服」,學習「示弱」時。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只知道概念,但是對於這個概念的內容很淺薄、而且並不完整。例如我知道示弱,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擺出很可憐的表情。但他媽的這種理解超級膚淺的,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沒什麼學過「示弱」的概念,所以對於示弱的「內容」,我乏善可陳。所以我就會嘗試用我能理解的方式去呈現「示弱」的概念。
這是我的課題,所以我會一直遇到企圖讓我去更加能全面性理解「示弱」、「臣服」的內容的挫折。並且挫折的出現本身就是可以讓更理解我臣服的助力。
對於對示弱、臣服有更接近本質的理解的人,他們就懂得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現,使人真正全面性的感覺到「示弱」(但他們本身不一定有意識他們做的這些事屬於示弱的範疇),而我在做的,其實只是「模仿」。(這也是為什麼光看文章有可能學不會的原因,因為知道詞彙、知道概念不代表知道「內容」,因為內容有可能包含文字無法表達的聲音、影像、無形的感受等等,所以還是要來上課喔.^~)
一個概念,可以藉由千百萬種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當你能用越多角度去解釋一個概念的時候,表示你對這個概念理解得越深。一個詞彙,如果你能更精準的去理解那個東西的本質與真相,就能夠讓你更事半功倍功倍的去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