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所謂「乾貨」並不一定營養

我的好友典志兄寫了一篇關於一些台灣經理人喜歡反覆叨念名人語錄、追求或引述所謂「乾貨」的習性,算是寫到我心裡的話了。
長期看我寫廢文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我除了引述用語之外,幾乎從來不用「乾貨」這種說法。
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在自己的學習經驗之中,從來就沒有「乾貨」這一套(快速瞭解新聞事件梗概的懶人包之類可以,但也就只是梗概);而且我也從來不「馬雲說」(同樣也不「李嘉誠說」、「賈伯斯說」等等,但因行文需要而引述例外)。
因為我認為,包括各種大師在內的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不管是不是大師,每個人也偶爾都會講出金句、冒出幹話。我也不信「大神」,所以無論誰說了某種語錄,只要沒有上下文的語境(context),對我來說都是沒有用的斷簡殘編、我也不認為跟著念經念多了就可以變神。
不過典志兄的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很好的點:
「濕貨」跟「乾貨」其實是一樣重要的。
沒有濕貨的鋪陳和烘托、以及背景環境的建立(也就是我說的「語境」),乾貨可能只是一些被腦補曲解過的偽科學。
我並不是說那些所謂乾貨都是假貨,只是一來假貨多、二來多半沒營養、三來吃了也不補;所以那些言必稱馬雲賈伯斯、轉述很行做事普普的專家們,就跟從前寫作文時言必稱國父總統、作文一百分做事三十分的學者一樣,我站遠處瞻仰就好。
我的建議是:
  • 有什麼想法就用自己的話說,不要像被濟公附身一樣當乩童傳旨。
  • 戒掉愛引用「大神語錄」的習慣,那樣並不會讓你講的話更有影響力。
  • 閱讀時不要乾濕分離,讀重點、也要讀脈絡,還可以從脈絡中學點寫作技巧。
  • 有機會的話進修一下外文,可能的話外媒文章多讀原版,不要老是讀媒體轉載的對岸文章;那些文章很多因為環境關係被刪節曲解過,而很多英文不好的台灣媒體編輯也不知道這一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生涯橫跨科技、出版、行銷顧問業;曾創立過多家數位媒體,並擔任雜誌總編輯與社長。專注商管、網路、科技、語言、軍事等領域;曾任教大學中文系,並擔任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目前為企業與新創公司媒體策略、產品行銷、語言應用顧問,提供品牌再造與中英文文案教學等服務。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