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人才外流與移民問題的發展

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意為資源不單僅限於物品,與石油、環境一樣,人也是一項偉大的資源;這個觀念可說已經是世界各國共通的共識。人力資源,也是推動全球經濟的一大重要成分之一。
在全球化後的現代社會,優秀的人才流出到海外已不再是稀奇的事情。根據聯合國資料,跨國移民的規模於2017年就已達2億5800萬,這個移民數字僅僅是第一代移民,也就是說不包括那些出生在移民接收國但父母其中一方是移民的第二代移民。以國別來看,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人口外移最多的國家是墨西哥,再來是英國、德國、中國及印度。
由於許多高專業性人才紛紛移出海外,人才外流危機漸漸浮現;海外工作的220萬印度人中有53%是高學歷者、英國直至2008年為止已有112萬專門職業人員移居他國。
印度優秀的IT技術人員輩出,故美國及其他國家對印度人才的需求強烈。對技術人員來說,到海外工作的待遇遠比待在國內好得多,導致印度國內在行政、金融、保險、不動產等領域都發生人才不足的問題,而現在並沒有一個有效的對策,有辦法把離開國內的人才再請回來。
而光是看護就缺幾萬人的日本,為解決此問題開始引進外籍看護,2006年時通過法案要求外籍人員需於停留在日本的期間內,取得日本的國家考試資格。看護人員不足是全球共通的傾向,例如菲律賓的看護人員就受到全球爭相延攬,甚至連國內的醫師都成為延攬對象,反而造成菲律賓內部的醫療現場空洞化,發生了逆轉的現象。

遭人冷眼對待的移民

多數的已開發國家都有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存在。以美國來說,僅是為填補國人退休後空出來的職缺,每年就得接受1000萬人的移民。而歐盟(EU)經試算,預估其直至2050年為止,每年都需要100萬以上的移民供應。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人口為求更好的勞動條件,許多人冀望至海外工作,這些遠赴已開發國家的人們,接手該國人民從事意願不高的苛酷工作。
經濟系統已演變到沒有這些移民會無法運作,但已開發國家人民似乎無視於他們對移民的依存性,特別是出生率低、本就欠缺移民勞動者的奧地利、義大利、德國等,對外來移民的態度十分消極。
2008年5月在義大利羅馬,中國人及印度人的餐館遭受攻擊;存在事件背後的,是貝魯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政權下的排斥移民政策,那時,兩個月裡就有500個移民遭遣返回國。
對移民的排斥在2005年7月發生於倫敦的多起炸彈恐怖攻擊事件後更為濃厚,攻擊事件的執行者是巴基斯坦裔移民第二代,此事件後,移民更被視為自成一個文化社群、不努力融入社會或甚至擾亂治安的存在。
歐洲在二戰後的經濟成長期,曾由以往的殖民地引進大量移民,但於教育或聘僱等各方面卻仍維持本國人優越權利,實施不平等政策;歷史脈絡之下,國民對於移民的觀感仍存留著歧視心態。
全球化下流動成為常態,多數人無意識地設了與移民之間的界線,那個界線很模糊,卻也不容易跨越,而民族的界線是粗暴而冷漠的。但人們跨越城鄉甚至國界,以獲取更好的生活,無論是中國的北漂族、到鄰近國家當「台幹」的青年,或在政府廉價勞動力輸出政策驅使下大批離鄉打拼的印尼人,本質上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遭受的待遇也不該有所區別。
責任編輯:陳采翎 核稿編輯:張軒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雖然只是學生,每天追逐分數的生活難以滿足我們,我們用自己赤誠的眼睛,發掘各種現象,貼近世界。當分立的三權、五權都不可依靠,我們希望用第四權媒體、第五權公民,來探索真相。合作事宜請洽以下信箱: lookingbeyondborders@g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