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8/1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永遠的備胎:華為「鴻蒙」作業系統的道路/傅瑞德

2019年8月9日,中國科技公司華為在遭到中美貿易戰影響、美國以限制使用Android系統制裁的前提之下,推出了自行研發的「鴻蒙」(Harmony OS)作業系統,希望能減少、甚至擺脫對美國和Android的依賴。但鴻蒙有機會嗎?
關於鴻蒙號稱比Google系統效能更高、更安全、速度更快的的說法,我們姑且照單全收;華為不太著墨的第三方軟硬體相容性、app生態系、以及專利技術問題,我們也暫且擱置,純粹就商業策略觀點來看看這個產品。
鴻蒙並不是第一個廠商為了擺脫Android而自行開發或採用的系統,像是韓國三星採用的Tizen,就是這類系統之一,已經應用在智慧電視和手錶等產品上。

永遠的備胎
然而鴻蒙也好、或是Tizen之類的其他替代系統也好,我對它們的看法都是「永遠的備胎」;這無關乎技術問題或產品優劣,而是商業考量或政治考量。
這些系統的共通點,是背後都多少有需要備胎的廠商支持,也都會以開源(Open Source)的方式釋出某種型態的版本;但重點並不是「與社群分享」,而是希望有其他人也採用、或是幫忙除蟲。
從手機市場面看(其他產品稍後會提到),鴻蒙最大的用戶規模大概就是中國國內;其他國家的廠商即使願意採用,產品數量應該也少到可以忽略。
雖然中國市場並不小,只要半數廠商採用鴻蒙,應該就足以撐起一個具有獲利能力的體系;目前華為在中國的市佔率是34%,只要再來個一兩家主要盟友就可以達標。
中國國內目前的手機市場分布,紅色部分是華為比例。資料來源:Counterpoint
但美國也不會是省油的燈。只要透過提供Android和專利授權,就有辦法牽制其他廠商;而廠商面對華為節節上升的市佔率(尤其是最近一季「中國人就要用華為」的氣氛),站在競爭與商業考量的立場,或許會嘗試「共襄盛舉」一下,但上市產品應該不會大規模轉向鴻蒙。
(有媒體推測,許多中國手機廠商會跟隨華為大舉導向鴻蒙,但我認為在美國的牽制策略之下,只要沒有政府力量介入,這一點應該不會發生;但「政府力量」這件事情是很微妙的,只能說「並非絕對不可能」。)
這一點華為想必也非常清楚,所以對於開發鴻蒙應該是抱著一種「半備胎」的態度:全力開發到能用的程度,但是能不用就不用;然而如果不得已必須讓它上場,就是公司的救命仙丹。萬一需要用它救命的時候,就只能贏不能輸,一輸就是滿盤盡去。

華為的國造戰鬥機
這種「半備胎」觀念,跟空軍的「國造戰鬥機」差不多:基本上算是自力設計製造,但仍然授權或購買了大量國外零組件;甚至美國廠商在政府默許之下,也提供設計圖紙和技術協助(當然是要錢的)。而美國政府會默許,是基於幾個可能原因:
  1. 看看「你們能做到什麼程度」;
  2. 掌握你們研發的技術內容和進度、以及日後生產的數量,並取得限制應用範圍和外銷的裁決權;
  3. 讓軍武廠商賺點外快;
  4. 說不定有些技術還可以撈回來自用。
最後,老美看著你們把飛機差不多真的造出來了,於是馬上宣布賣新飛機,讓你不得不減少自製飛機的產量;讓自製飛機雖然東西其實不錯,但地位上仍然是永遠的備胎。
所以在我看來,鴻蒙的誕生也是類似的用意。華為想的是:
我既然已經可以做出整套東西來了,你在手機系統上卡我已經沒有意義,所以還是放手吧。

爾虞我詐、互挖樁腳
無論如何、無論是手機系統或戰鬥機,能夠在像Google這樣佔壓倒性市場多數的因素阻撓之下,願意投入開發資源、而且做出一套自有的可用產品,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華為在這一點上仍然值得肯定。
而接下來要注意的則是:
  • 軟硬體專利與授權問題
這個產品是不是真的沒有授權或專利問題?飛機跟手機一樣,即使有專利或零組件管制問題,仍然還是可以做,只是賣不出國外;所以解決了政治和內需問題,但解決不了商業問題。
而即使有專利和技術問題,美國也可能會在這個階段按兵不動,等到鴻蒙真的成了氣候時才會出手。
  • 其他方面的應用與市場攻防
除了做為手機方面「永遠的備胎」之外,鴻蒙同時也會應用在電視、穿戴式裝置、甚至汽車上,廣義來說就是一個物聯網(IoT)作業系統。
雖然在使用廣泛、用戶敏感度高、生態系相對重要的手機市場,鴻蒙並不容易甩掉「備胎」地位,但在其他用戶敏感度較低、對品牌的認知度高於「用哪個系統」的市場(例如上述的電視等等),鴻蒙就有機會滲透進去,侵蝕Android等其他系統的市場。
如果能在其他市場得到成效、並且讓品質更加穩定精練,華為就可能伺機讓鴻蒙翻轉回手機市場,屆時的勝算會比現在更高。

人人需要備胎
然而市場瞬息萬變,到時候幾個主要系統的消長、以及市場的需求已經和今日不同;連囊括手機生態系多數利潤的Apple都已經快要不靠賣手機賺錢,眼前還在糾結「能用哪個系統」的華為就更該有所警惕了。
採用Tizen系統的三星「智慧電視」,就是這樣的例子。先前提到過,Tizen也是三星「永遠的備胎」;雖然三星曾經嘗試推出使用Tizen的手機,但並沒有引起市場太多注意、之後也沒有持續的產品研發,所以應該只是一種PoC(概念驗證)的產品。

余承東的「失言」
至於華為執行長余承東指出「我們可以一夜之間讓所有華為手機升級為鴻蒙系統」,這個豪氣發言或許能引起支持者一片歡呼;因為:
  • 代表華為能以「民族企業」之姿破釜沈舟、一舉擺脫美帝系統控制的決心和能力;
  • 代表華為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使用者社群、並且深入到系統層級,並不遜於產品同樣深度整合的Apple;
  • 代表華為對於一夜之間置換系統、讓使用者體驗無縫無痛升級有極大的能力和信心。
但就海外市場觀點而言,這句話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失言」;因為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被解讀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華為手機莫名其妙換了系統」(雖然話中沒有明顯的這個意思)。
這一點在注重隱私和主控權的市場,是相當犯忌諱的;一道「同意條款」雖然絕大多數使用者不會讀內容,但還是有其必要,在法律上也是對廠商自己的保障。
此外,從經驗法則來看,兩套獨立發展、而且理論上使用介面和邏輯都不一樣的系統,即使兩者都非常成熟穩定,要無縫無痛升級幾乎可以說是天方夜譚;頂多對於「反正開機後只會接電話和用Line/微信」的使用者族群,沒有那麼大的衝擊和學習問題。所以,「無縫」這一點是相當值得存疑的。
至於某些報導指出,華為推出鴻蒙是為了要跟Android「分道揚鑣」,這樣的想法可能就有點太簡略,忽略了目前「跟著Android走」其實是為了「跟著主流市場走」的現實;是不是跟著禿子不是重點,摘得到月亮才是真正要緊的事。

結語
在整個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中,重點並不在於「打倒」,因為誰都不可能在貿易戰中打倒誰、而且打完了還是得留幾分餘地做朋友,這也是至今表面上還有讓步或順延的原因;如果真要一次打到,並不是沒有其他方法,但這並不是任何一方所要的。
真正的重點在於「牽制」;就像在球場上一樣,牽制的目的並不在於讓遊戲無法進行,而是延緩對方的行動、累積自己的優勢,讓對方的攻勢有所顧忌、也讓自己成為遊戲結束時的贏家。
(至於美國在貿易戰中對中國的種種牽制、以及牽制的最終目的,因為眾說紛紜、也不在本文探討範圍,所以就不多著墨;至於有一說是避免中國取得5G標準主導權,雖然言之成理,但個人認為份量還不夠,但會是理由之一。)
而在商場上,牽制的奧義在於「不一定要把對方全體當敵人」,也就是一般常聽到的「兩手策略」。在華為的案例裡,美國的另外一手如前所述,是其他的中國手機廠商,而華為的另外一手就是鴻蒙。
要預測鴻蒙在商業上的未來,可以分成「只看手機」和「IoT」兩個角度來看。從手機角度來看,我認為除了扮演牽制備胎之外,沒有太大的表現空間;但做為IoT系統,由於系統的品牌辨識度相對不重要、廠商之間在消費性產品市場的衝突較低、而且中國原本就是目前的IoT產品大國,所以還是頗有機會的。
如果要用一兩句話結尾,我會提醒華為(與每一家手機廠商),手機爆發成長的時間已經快要過去,也得記得幫整家公司的未來發展找個備胎了。

參考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