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閱讀】從蔡依林大推的《脆弱的力量》,看見不完美的力量

由於蔡依林訪談中的推薦,於是在出版好幾年後又重新回到熱銷排行榜的一本書。 從蔡依林近期的作品中,都能看見鼓勵大家擺脫世俗觀點,接納不完美自己的寓意。 而關於完美如何帶領我們走向自卑及自我毀滅,在此書中有大篇幅的探討,也許就是她會喜歡這本書了的原因之一了吧!
原先,我以為會是一本類似《黑暗也是一種力量》偏身心靈的書籍。 出乎意料之外,內容是關於分析了超過千人個案的研究結論。 一點也不會有飄在雲端上的感覺,反而是條理分明地闡述人們如何接納脆弱進而產生力量。
「榮耀不屬於批評的人,也不屬於那指責落難勇士或挑剔別人哪裡該做得更好的人。 榮耀是屬於站在競技場上的勇者,屬於臉上沾滿塵土與血汗而英勇奮戰的人。他有時會犯錯,甚至一錯再錯,畢竟錯誤與缺失在所難免。 但他知道要奮戰不懈,滿腔熱血,全力以赴,投身崇高志業。 他知道最好的結果是功成名就,即使不幸落敗,至少他放膽去做了⋯⋯」
這本書以羅斯福演說中留名青史的這一段話做為開頭。 作者說,這就是所謂「脆弱的力量」。 脆弱的力量無關勝負,而是瞭解勝負皆有其必要,是積極投入,然後全力以赴。 勇於展現,站出去,讓大家看見真正的你。
讀完這段,我腦中立刻跳出了上海好友Z小姐的身影。 對我而言,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不斷走上不同競技場的勇士,而且越挫越勇的最佳示範。 我們兩個如同赤道與北極的差異,在熱情如火的她面前,我大概就要被歸類為冷若冰霜吧!〈澄清一下,我只是外冷內熱啦!〉 她把生活演繹得如同跳格子般,剛剛才在這格玩得很開心,某一瞬間覺得無趣了,就會立刻往下一格跳進,有時甚至轉身朝另一個方向自己畫個格子跳進去,在不同的方向來回穿梭,時而單腳時而雙腳,用自己的勇敢跳躍飛舞。 而我則像是在玩著跳繩,穩穩地在原地依照節奏跳著又跳著,直到雙腿已全然熟悉韻律,才會轉換另一種跳法再度練習,在自成一格的範圍裡,讓跳動成為身體自然的擺盪。 我們就是以如此截然不同的方式在詮釋生命的樣貌。 在時隔一、兩個月的碰面時,多半是她把事業、感情、生活發生的大小事一股腦地傾洩而出,即使通常我只是默默地聆聽,內心也往往為她勇於嘗試的不死精神而感嘆不已。 對我而言,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在與人的互動中願意主動先伸出手的勇氣,不畏懼對方的反應,總是率先釋出善意與表達情感。 因此,我深知她展現出面對脆弱的那份力量,正是我要學習的。

何謂脆弱
許多人誤以為脆弱就等於軟弱,於是極盡可能的逃避脆弱,緊抓著那些熟悉且可預期的一切,戴上厚重的盔甲,以防別人看見自己的不完美。 事實上,脆弱只是代表可能受傷,充滿不確定性、沒把握又冒險的感覺和一種情緒衝擊。 而展現脆弱並非軟弱無力的,反而充滿力量,且會讓人感受到無比的勇氣。 很多時候,我們避免自己太過投入,因為那會感到脆弱,自卑、不安、焦慮也可能隨之而來,於是就對每個人、每件事保持安全距離,以確保自己能隨時抽身。 隨著年紀增長,逃避脆弱的技能也就越發的爐火純青,如果認真較量一下,說不定會發現已經可以榮登生命中技術類的冠軍了啊! 我想起有次與某朋友的對話,忘記她問了我什麼,我把自己觀察到的誠實以告,我發現好像每件事情她都有所保留,沒有真的願意百分百投入,所以這也是她常常會覺得「沒有不好,但也談不上很好」的原因了。 說也奇妙,這似乎就是許多人的現狀,害怕脆弱的感覺,於是不敢全心投入,當然結果也就無法如己所望,進而更加的否定自我,所以只能把可掌控的範圍縮得更小,如此的惡性循環,最終劃地自限,把自己困在上了鎖的盒子裡。 我也不例外,往往要確保自己準備周全了才敢出擊,因為會擔心別人的評論或眼光,無法確保完美的不安全感會令我下意識地退縮,說白了就是無法面對自己不夠好的感受。 又或者該說,我們都很容易把不完美跟「不值得被愛」畫上等號了。 平心而論,即便準備充足,仍然不能掌控別人如何看待,但總是浪費好多力氣用來對抗脆弱。

如何面對無處不在的匱乏文化
作者寫道,依據多年來超過千人的研究,她最確定的一件事是,人生在世就是為了彼此連結和產生歸屬感。 然而,「匱乏文化」常常讓我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不願意接納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失去參與世界的自信。 永遠都不夠,讓我們感受到自卑、比較與抽離,於是就不敢放膽展現自己的脆弱,深怕失去愛與連結,但反而把自己推得離愛更遠了。 匱乏的相反並非是充足「給得更多」,而是自足與知足,或是作者口中的「全心投入」。 有趣的是,從作者的研究中分析,區分擁有強烈愛與歸屬感,以及苦求不得,這兩組人,最大的差異便是,願意「去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愛與歸屬感。 擁有強烈愛與歸屬感的那組人不見得生活過得很好或愜意,而是每次面對困難及挑戰,他們都選擇相信自己已經夠好了,值得被愛,值得擁有快樂。 我對此描述非常有感,單親自己帶著孩子並非沒有壓力或辛苦,但我卻比過去生命中的任何時刻更感到有安全感及自在,就是因為這一路的歷練,讓我開始學會有覺知的一次又一次告訴自己:「我是被愛的,我值得擁有我要的,不需再多做什麼我就已經夠好了。」 不是因為我做得很好,也不是因為我很完美,而是當我就只是我時,已值得被愛。 本自俱足是底層強烈的信念,使我在經歷每次震盪時,依然穩穩地支撐著我。 能走到此時此刻的位置,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而選擇相信「我值得」絕對是一大功臣。
作者收集了許多人感到脆弱的時刻,例如: 開口求別人幫忙、挺身為自己或朋友辯解、向伴侶求歡、先開口說愛,但不確定對方是否也愛自己、主動關心經歷傷痛的親友、連續失敗之後再次挑戰、提出不受歡迎的意見、宣傳自己的產品等等 這些時刻都不陌生對吧? 都時常在生活中發生著,而我們可以選擇被脆弱擊倒,也可以把這些不安的感覺拋之腦後,選擇展現真實的自己,做那些真正想做的事情。
事實上,愛,就已經足夠讓我們感到脆弱了。 我們深深愛著,卻無法確保愛的人一輩子都愛自己,也無法確保愛的人每天平安,願意去愛本身就充滿冒險。 但偏偏人人都渴望愛與被愛,所以逃避脆弱也就等同於逃避愛,如果下次脆弱湧現快要無法負荷時,也許想想擁抱脆弱等於擁抱愛,就會多一點勇氣跨出那一步了。

防禦脆弱的武器
書中列出了好幾項,其中「打預防針」和「完美主義」這兩項尤其令我感同身受。
打預防針是指,事先預期可能發生的最慘狀況,讓自己在「預先排演悲劇」到「處於徹底絕望」之間尋求落點,以減少脆弱感。 相信身為媽媽的許多人,都曾看著熟睡的孩子感覺溢滿著愛,但突然恐懼湧現,腦中跑出各種情景,忍不住手就往鼻前探去,直到確認還有呼吸才感安心。(我相信自己絕對不是特例喔,請各位媽媽勇於跳出來承認!) 所以可以發現,脆弱與喜樂一直暗通款曲啊! 當我們擔心喜樂無法持久,害怕往後陷入失望,這種脆弱的感受,會令我們無法全然享受喜樂的當下,而下意識的為自己打預防針。 根據資料顯示,感恩,是破解打預防針心態的方式。 如果說「我值得」是帶著我走到現在的功臣,那「感恩」絕對也是不可或缺的戰將。 其實許多書或文章,都會教導我們寫感恩日記是想要轉變的很好方式,聽起來沒那麼神奇,但當真的可以用感謝的角度去看待生命中的一切發生時,那讓我體驗到無比的有力量,我知道只要我願意,所有都可以是生命的禮物。
完美主義,就像前面提到的,想要把一切做得盡善盡美,用來避免自卑,但事實上,完美主義只會創造更多自卑。 我過去常常會說,要馬就不做,要做就做好。 現在看來,這就是變相完美主義的陷阱,因為極度沒把握所以逃避不做,以為只要做好看起來完美,就能減少自卑、批評帶來的痛苦。 我自己體驗到,完美主義也會讓我們拖延不行動,因為尚未完成時還能有藉口說服自己,一旦真正做了就要接受自我評斷和外界的眼光。 「我們在什麼領域深受完美主義所苦,就是出自我們對那個領域的不安全感。」 書中這一句話是個深刻的提醒,讓我們可以用這個角度檢視自己。
展現脆弱的一個關鍵,明白自卑與脆弱階是常態,人人都曾有過。 當不再覺得自己不同於別人時,我們便能放心的談論自卑。 當我看完這本書,我突然發現自己就是個常人,一切都有跡可尋沒什麼大不了,也就更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與脆弱的時刻了。

如何在永遠不夠的文化中教養孩子?
最重要的當然是,父母先勇於展示脆弱的力量。 在女兒兩歲以前,我也曾經是一個緊張兮兮,翻閱各式育兒文章和書籍,深怕錯過孩子黃金發展時期的媽媽。 看著看著,盡是對自己的責怪與羞愧,又或是暗自竊喜的幸好。 擔心自己少做了什麼,孩子缺乏安全感、獨立性或是發展跟不上等等⋯⋯ 也害怕自己多做了什麼,孩子缺乏安全感、獨立性或是發展跟不上等等⋯⋯ 沒錯,就是這麼弔詭,做與不做都充滿不確定和焦慮。 而後我慢慢發現,那是由於一切的出發點都源自恐懼,恐懼讓我失去力量,不斷地要找尋更多資料以確保自己不會出錯,但即便筋疲力盡了,依然充滿不安。 於是我醒悟了,我沒有要當所謂的好媽媽或完美的媽媽,我只想當一個愛孩子的媽媽,我相信由「愛」出發,一切便已足夠了。
書中有一段,寫得很棒, 「如果因為其他家長的教養方式而羞辱他們,就沒資格宣稱孩子的福利。當我們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放心,並且自信投入世界,才不會想要批判與攻擊他人。」 如果深入去看,當對自己的教養方式充滿不確定,便容易出於比較去看見他人做不好的部分,也就會在內心回過頭批評自己的不足。 因此,當我們能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教養方式自信地投入,自然不會抱持「永遠不夠」的心態想要指責別人的方式。 這是一個很棒的提醒,當下一次我又不由自主的看別人教養方式不順眼時,就要記得回頭問問自己,在哪個部份我沒有相信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
另外,作者做了一個很好的區分: 可以讓孩子感到內疚〈我的行為不好〉,而非讓孩子感到自卑〈我不好〉。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在與孩子互動時,時刻留心的。 即便在怒火高漲時,我也總是抱著女兒,不厭其煩地對她說:「生氣就只是情緒,我生氣是因為你的行為,不代表你不好,不用擔心,我還是很愛你。」 雖然她現在都會回答:「是你自己選擇要生氣的!」〈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繼續生氣,還是該欣喜孩子如此清明的見解〉 女兒也都會在我氣消之後告訴我:「媽咪,我知道妳生氣還是愛我。」 這時候,我都深感安慰,感謝自己讓她對愛的體驗如此豐足。
總之,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脆弱研究的詳細細節,可以好好的去把這本書讀一遍,相信會有屬於你自己不同的看見。
脆弱的力量心智圖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於是我嘗試畫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張心智圖,拍照完一看,我立刻可以挑出大概八百個不完美的地方,但我選擇放膽展現脆弱的力量,還是分享出來,就請大家加減看一下啦!
雖不完美,但已是我此刻最美。

TED演講
作者在演講中說身為研究員,一直在做的就是去預測和控制結果。 但自己的這個研究卻指出,唯有放下預測與控制才能真正與人連結,感受愛與歸屬感。 因此,她徹底崩潰了,甚至到需要找上心理醫生。
她的兩場TED演講,就像是這本書的精華濃縮,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 若想觀看更多文章,歡迎追蹤臉書粉絲專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