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2/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也許會有趣吧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有朋友對於自主學習與自由學習的理解,就是一切都以小孩為主,由小孩去決定所有的學習進度與方向。仔細想一想,這樣說也對,也不對。
    如果一個人不是自由地去選擇想要學習的方向與進度,那麼他也只能算是被學習了一門課,但因為學了也可能因此在學習的過程裡面,又引發更多的好奇與興趣,於是便往這個方向去。這樣的過程究竟能不能算是我們理想中所謂自主學習的樣貌?!
    或者我們要更嚴格地看待所謂動機的一開始,嚴格地去避免所謂人為過多的操作(安排),純粹等待小孩在未知的某一天發現自己對甚麼事件的好奇?!大人們僅需要好好地把握住時機點,然後去延展每一個觸發後產生的學習力量。
    這兩個狀況在自學的第一年,在大人的心裡有許多的拉扯與猶豫,漸漸地越是發現在這個自學的歷程裡面,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一開始自學的那段時間,大人與小孩彼此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重新梳理自己對於學習這一件事情的看法與學習經驗。小孩得努力更深入地去探究自己的想要、不想要、以及重新找出自己的需要;而大人得費力並且更細緻地去看見彼此之間的狀態、對於學習樣貌的想像差異、學習經歷差異、在不同的社會條件與背景下的懸殊…等等,大人要做的事情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便是:要能夠真正地將學習的主體權從父母有教養義務責任中釐清出來。
    有許多的時候,感覺到大人的各種心理狀態,會產生各種理由介入孩子作為學習主體的機會。像是因為要負起教養的責任,所以不能讓你甚麼都不會都不學;因為如果沒有讓你接觸這些,就是剝奪了你學習的權利;因為如果沒有讓你去看到有這樣的知識,就是讓你失去了學習的選擇…。大概還能想出其他很多的說法,這些說法不僅僅是說法,而是真實地在大人的心裡掙扎著,究竟我們要怎麼梳理自己的這些想法,大概沒有人,或者一本書可以實際地告訴我,也沒有一個家庭的經驗能夠拿來做為前車之鑑,以示警惕。或者說,沒有其他人有我這樣的困難,我不知道。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在這樣的困難裡,經常得在「要不要維持住所謂的主科學習?」、「甚麼都不學但運動一定要有」、「英文(或台語)一定要有」、「在你還沒有決定要學甚麼之前就是我來安排」、「你沒有去上上看怎麼會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學習除了用科目去判別之外還有甚麼方式」...這些問題上打轉,那個時候經常在跟小孩討論後發現,剛剛討論的事情有其必要性嗎? 有沒有可能那樣的討論結果實際上離我們最希望的「自主學習」更遙遠? 有沒有可能小孩在我們越討論的過程裡越混亂? 會不會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是一種錯誤的介入?!
    在這些心情還沒有被梳理清楚之前,大人只能一直地嘗試、一直地改變、一直地在每一次的討論後後悔;而小孩呢? 有的時候他看起來很在正軌上(所謂看起來有在學習的樣貌)、有的時候很廢(看起來很軟爛)、有的時候提出一些問題是根本沒有接觸過的領域,有的時候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也不知道自己處在甚麼樣的狀態裡。
    但這些,在大人身上不會有嗎? 我有,而且常常有。
    一年來的調整,第二年的計劃沒有特別大的改變,學習的深度也沒有特別的加強,最大的不同在於更貼近真實的生活樣貌,包括大人也是。
    回到生活裡,或許是身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學習,無論生活在甚麼樣的環境下,能夠持續從生活中得到幸福感,也許就是學習最重要的事情,至少我這樣想著。
    也因為這樣的想,在五年級的自學安排上,幾乎可以做到讓小孩自己去做主,我能做的就是去發掘哪一些不同的機會,然後端到小孩的面前,陪他去瞭解,陪他去想像,最後讓他做決定。
    爸爸很臨時地想要去離島學潛水,四天三夜的旅行和課程,因為媽媽無法陪同,小孩一開始因為覺得時間太久完全沒有想要跟,過了幾天跟著爸爸看了幾篇潛水的影片,感覺潛水好像有很多好玩的事;又過了幾天聊了聊他想跟去但可能擔心的事情;然後又過了三天,在出發前的五天,他跟爸爸說他要去。
    大人私下討論了一些事情,也討論了彼此之間的擔心後,在出發的前兩天,問起了小孩做決定的過程中,他的心情與想法。
    他簡單地說了一些他想像中可能發生令他擔心的事情,也想了發生的時候要怎麼處理,可以怎麼跟爸爸商量取得共識,然後說了一句話:「如果我留在台東跟妳一起,晚上可以跟妳一起睡,但妳去上課的時候我就只能去奶奶家看電視或是看叔叔打電動;但我跟去的話,也許會有好玩的事情,雖然覺得我應該無法潛水,但也可以看看那裡有甚麼,也許會有趣吧!而且也不一定有成功潛水才是重點。」
    一開始還誤以為是爸爸跟小孩討論過這些細節,結果根本是小孩自己在決定之前的想,因為我們先確立了”你想去或不去都可以,你自己決定”這樣的共識,然後就再沒有過多的討論,過程中只有一次去談他可能有的擔心,也沒有下任何指導棋或是建議,而是強調「你想去很好,不想去也可以,都是你自己可以安排的生活」,接著給出一段時間。
    開學的第一天就出海也是暈了
    開學的第一天就出海也是暈了
    也許重新來看,這個過根本沒有甚麼,不過就是小孩決定一件事情,也可能只是他任意地選了一下而已,但在那一句話說出來的時候,我想,那個任意有更多的成分是來自他自己真心地想要”嘗試”,以及他的”好奇”。
    我想,那個想要嘗試的心情是來自小孩,而不是大人,應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對自學生來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