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的評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何評量自學生的學習成果」這題的詢問度大概是僅次於「他不適應學校生活才自學嗎?」的提問,也是標準問題之一。

在想要不要、要怎麼評量時,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考試,但考試的結果不必然代表學生對於學習過程的成果,那麼評量要與學習者做甚麼樣的連結?

又想或者是除了考試(默背默寫)我們還能有甚麼其他方式:像是分組報告、搶答遊戲、分科小老師、回覆示教…。但這些如果都是所謂評量,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單一選擇? 評量真的有所謂其標準值嗎? 評量結果真的能夠作為量化所謂學習標準的代表嗎?

有時候討論到這些,就會卡住了,畢竟許多大人對於所謂的評量認識都太過單一,也太過被教育考試制度綁架住。

想著如果今天討論這題的,是已經在自學的路上的同溫層朋友,在討論彼此家庭對於自學在這個議題的作法時,我猜大部分會是就”自學計畫裡需不需要放評量”以及甚麼樣的評量這個方向的討論。會把討論的內容放在對方對於自學計畫的整體概念和預期結果之間討論,去想評量的必要性,確認需要後,再去找到評量在對方的計畫裡面,怎麼定位可能才是符合這份學習計畫的初衷。

不過目前還沒有遇過這樣的討論,在寫個人實驗計畫書的過程時都是各自練功;也或者是因為身邊自學的家庭多半都已經是成熟度相當高的,也可能他們都有自己可以討論的對象,所以沒有機會參與。 (啊~我朋友好少啊)

不過有的時候也想,如果有其他的自學家庭的作法,是否真的能夠作為自己家庭的自學模式比照?想過後發現其實是困難的,畢竟每一個家庭的自學計畫內容是完全不同的,科別的配比、教學的方式、自學生的個人特質、自學生的學習樣貌…,都可能讓整個自學的態樣不同,評量的方式自然很難比照辦理。

別說自學家庭之間很難比照,甚至有的時候想,就算是使用同一套教材,自學生的學習結果要與學校教育制度下的學生在同一個系統下登錄(若是沒有特殊的註記或排除機制)﹑其在根本上就是一件弔詭的事情。

在現行的體制下,教育部局處在每個學期都需要有一個所謂的”分數”(數字),作為全國學習資料建檔,作為學生在教育學習上的數據紀錄。過去我們可能以為學生考試的成績,僅僅作為這一個學生的學習結果來看待;但是在這樣系統性的登錄後,是不是很有可能這些原始數據被擷取後做為教育研究、學習相關研究的數據、也很可能作為一個教育學習政策改變後的現況數據、各級學校的成果評估數據、甚至還有許多想不到的用處。

即便我們在理智上很清楚地知道,學校中的”成績”對於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結果的真相無法作為指標;但在目前這一個制度下,考試的分數就是一個依據,作為判斷一個人在這一群人裡的相對位置。而這個時候,如果在系統裡加入了即使是同一套教材但非使用同一套評分標準下的自學生的”成績”,先不說其他的學生(或老師)怎麼看待這一件事情的公平性,光是進到系統中的分數本身就很可能讓整個系統的數字失去了參考價值。

會想要談到這一件事情,也是因為在這一次的自學計畫審議會議上,向審議委員提出了疑問,問及「學籍學校要求以”分數”作為每個學期的成績上繳,這部分因為在實驗教育三法中並沒有詳載,局處是否能在學校系統中將自學生的成績部分排除,也不因此限縮了自學生的評量方式」。當然,討論仍僅止於討論,最後也以「這部分還是要配合依照各學校的要求」作為結論結束這一局。


raw-image


在這個情況下,即便個人對於使用數字分數做為評量結果這一件事情很不認同,但溝通無效的結果下,也只好繼續打高分給小孩惹。

(這樣到底是對誰不公平)

題外話:(學習到底為什麼要問公不公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別問兒子是誰的馬麻的沙龍
40會員
39內容數
2021/03/31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3/31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3/29
昨天有個家長來身邊悄聲說「你兒好厲害」,將剛剛發生的事情說了一下,他說「妳兒跟我說讓我在門口等一下先不用進去,他去處理。然後我就站在門口看,看他站在兩個人中間,繼續吵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進行的活動,然後就沒事了。怎麼這麼厲害? 可是我看不懂耶,為什麼會這樣」。過了一下子,我問自學生發生甚麼事,他一派輕
Thumbnail
2021/03/29
昨天有個家長來身邊悄聲說「你兒好厲害」,將剛剛發生的事情說了一下,他說「妳兒跟我說讓我在門口等一下先不用進去,他去處理。然後我就站在門口看,看他站在兩個人中間,繼續吵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進行的活動,然後就沒事了。怎麼這麼厲害? 可是我看不懂耶,為什麼會這樣」。過了一下子,我問自學生發生甚麼事,他一派輕
Thumbnail
2020/05/10
幾乎要半年了,這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辦法寫文章,無法寫下任何一件關於自學的事。這一段時間的自學日子,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幾乎見不到光的暗房,雖然沒有光卻還是看得見東西在移動搖晃,雖然看不清楚卻還是能夠辨識出物體的存在。物體就是自學的樣態,搖晃著、移動著,卻看不清楚方向。
Thumbnail
2020/05/10
幾乎要半年了,這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辦法寫文章,無法寫下任何一件關於自學的事。這一段時間的自學日子,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幾乎見不到光的暗房,雖然沒有光卻還是看得見東西在移動搖晃,雖然看不清楚卻還是能夠辨識出物體的存在。物體就是自學的樣態,搖晃著、移動著,卻看不清楚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12年國教以來加上這幾年的108課綱教育政策,都一再的強調所謂「適性揚才」,讓孩子依循自己的特質、興趣、能力、志向等,提供適切的學習環境與資源,讓學習這件事能真正產生功效。在班級經營裡相信多數的老師也更能欣賞每位學生的優點與長才,「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在現代社會中應已漸漸的式微…
Thumbnail
12年國教以來加上這幾年的108課綱教育政策,都一再的強調所謂「適性揚才」,讓孩子依循自己的特質、興趣、能力、志向等,提供適切的學習環境與資源,讓學習這件事能真正產生功效。在班級經營裡相信多數的老師也更能欣賞每位學生的優點與長才,「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在現代社會中應已漸漸的式微…
Thumbnail
由於學習歷程檔案必須要在學期間上傳認證,不能事後補做,如果在作為「學力基本測驗」的學測,試題難度還是偏高,又必須得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情況下,學生高中三年究竟是要以考科為重,爭取進入面試門檻的機會,還是要以豐富學習歷程檔案作為申請大學的主力呢?
Thumbnail
由於學習歷程檔案必須要在學期間上傳認證,不能事後補做,如果在作為「學力基本測驗」的學測,試題難度還是偏高,又必須得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情況下,學生高中三年究竟是要以考科為重,爭取進入面試門檻的機會,還是要以豐富學習歷程檔案作為申請大學的主力呢?
Thumbnail
台灣的教育體制經過各種的變革與進化。 在改革上,皆是以降低學生的考試壓力為出發點。從2007年為保障「區域均衡」的繁星推薦,到2015年提供「特殊經歷學生」入學的特殊選材,再到後來基測轉換成會考,學測指考轉換成五選四及分科測驗,以及強調多元學習的「108課綱」。
Thumbnail
台灣的教育體制經過各種的變革與進化。 在改革上,皆是以降低學生的考試壓力為出發點。從2007年為保障「區域均衡」的繁星推薦,到2015年提供「特殊經歷學生」入學的特殊選材,再到後來基測轉換成會考,學測指考轉換成五選四及分科測驗,以及強調多元學習的「108課綱」。
Thumbnail
文/李家同 我一直感覺到現在很多高中的數學考題奇難無比,因此我設法打聽了一所學校某一次考試的數學平均分數。果真這份數學考卷的全校平均不到25分,真使我感慨萬分。 試想,一個學生拿到一份考卷,可能只有十幾分,他會對自己仍有信心嗎?
Thumbnail
文/李家同 我一直感覺到現在很多高中的數學考題奇難無比,因此我設法打聽了一所學校某一次考試的數學平均分數。果真這份數學考卷的全校平均不到25分,真使我感慨萬分。 試想,一個學生拿到一份考卷,可能只有十幾分,他會對自己仍有信心嗎?
Thumbnail
全新一季EP.5已上線 每週一更新: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今天考試鑑別度不管怎麼分,總會分個高下 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何分數到了就應該要去念?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5:台灣的升學主義現象(下)
Thumbnail
全新一季EP.5已上線 每週一更新: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最新一集《王立第二戰研所》! 今天考試鑑別度不管怎麼分,總會分個高下 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何分數到了就應該要去念? 點此用喜歡的方式收聽節目▶︎▷《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本集更新 EP5:台灣的升學主義現象(下)
Thumbnail
教育乃百年樹人之大計、國家社會之根本,考制設計則影響哪些人可以獲得教育資源、階級翻轉、階級之間的公平與正義,還希望大家謹慎思索,如果認同還請多多轉發、分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孟子也說:「出則無敵國外患、入則無法家拂士者,國恆亡。」我談歷史也談教育,皆因此為要事,不可不慎。
Thumbnail
教育乃百年樹人之大計、國家社會之根本,考制設計則影響哪些人可以獲得教育資源、階級翻轉、階級之間的公平與正義,還希望大家謹慎思索,如果認同還請多多轉發、分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孟子也說:「出則無敵國外患、入則無法家拂士者,國恆亡。」我談歷史也談教育,皆因此為要事,不可不慎。
Thumbnail
耶~我們考完試了,一群學生一同發出同樣的聲響。不過自從升上新的年級之後,就沒那麼快樂、輕鬆了,每天都在趕課,就深怕自己跟不上"每位學生有個職責,就是要複習功課或者寫自修,而老師的職責,是要教好學生" 假如我們寫在多的自修、評量、測驗卷、複習卷,也沒辦法考出自再好的成績,因為出題不會只出這些在平常上課
Thumbnail
耶~我們考完試了,一群學生一同發出同樣的聲響。不過自從升上新的年級之後,就沒那麼快樂、輕鬆了,每天都在趕課,就深怕自己跟不上"每位學生有個職責,就是要複習功課或者寫自修,而老師的職責,是要教好學生" 假如我們寫在多的自修、評量、測驗卷、複習卷,也沒辦法考出自再好的成績,因為出題不會只出這些在平常上課
Thumbnail
一邊改著期末考卷,一邊想著如何帶領孩子檢討考卷的錯誤。決定把問題拉高層次來看:如果之後不再見面,剩下的倒數兩堂課,我最希望他們從我這裡帶走的能力是什麼呢? 也許,就是之前創辦人要每位老師寫出能代表自身信念的一句話吧! 要相信自己有能力, 也要相信有人會陪伴你! 我採用之前帶領大學TA的策略之一,擬訂
Thumbnail
一邊改著期末考卷,一邊想著如何帶領孩子檢討考卷的錯誤。決定把問題拉高層次來看:如果之後不再見面,剩下的倒數兩堂課,我最希望他們從我這裡帶走的能力是什麼呢? 也許,就是之前創辦人要每位老師寫出能代表自身信念的一句話吧! 要相信自己有能力, 也要相信有人會陪伴你! 我採用之前帶領大學TA的策略之一,擬訂
Thumbnail
其實將筆試成績做為門檻,多年來已逐步在推動,從當初聯考滿分七百分分計較,到PR值為一百等分,學測級分的十五等分,甚至現在國中的會考分為三等級,概念就是不斷模糊考試成績。 今年高中學測成績公布,數學科題目太簡單,滿級分的人數太多,高分群考生的鑑別度不足,負責出題的大考中心主任因而請辭下台。  我理解那
Thumbnail
其實將筆試成績做為門檻,多年來已逐步在推動,從當初聯考滿分七百分分計較,到PR值為一百等分,學測級分的十五等分,甚至現在國中的會考分為三等級,概念就是不斷模糊考試成績。 今年高中學測成績公布,數學科題目太簡單,滿級分的人數太多,高分群考生的鑑別度不足,負責出題的大考中心主任因而請辭下台。  我理解那
Thumbnail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讀高職,你看過他的成績單嗎?你看得懂他的成績單嗎?你知道他要怎樣才能畢業嗎?你知道他該重修那些課嗎? 成績和畢業已經不像你想的那般單純了!
Thumbnail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讀高職,你看過他的成績單嗎?你看得懂他的成績單嗎?你知道他要怎樣才能畢業嗎?你知道他該重修那些課嗎? 成績和畢業已經不像你想的那般單純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