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大學之道,還不起的學貸,撐不起的人生?

這篇是我寫在ETtoday雲論專欄之前的感言,媒體專欄,不適合寫這種文章,尤其是這個標題,太過灰暗!
1992年我剛從部隊退伍,那年我22歲,意思是,我只有高工學歷。退伍後我到一家超市上班,當的是理貨員,早上六點上班,下午四點下班,一個月薪水約在1.4萬元,公司有供膳,扣掉房租3千元,省吃儉用之後,一個月還有些儲蓄。幾個月之後,我找到一家老牌子的專利商標事務所當業務員,我記得薪水一個都有3萬元以上,若加上有領到較高的業績獎金時,4萬元以上不成問題。那年頭,這種薪水在南部,算是挺優渥的。
但人生,總有不滿足的地方,一個高工學歷的年輕人總是被客戶詢問是哪所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坦白說,十分尷尬。外表十分專業,但骨子裡老覺得空虛,程度不足,只能草草回應客戶,就那所不怎麼樣的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客戶回答得很滑稽,喔,就那所喔!坦白說,我也不知道是哪所大學。一年後,我和老闆報告說我想去考大學,老闆回答得很直接,大學畢業生,能夠有這份薪水嗎?
四年後的1998年大學畢業,那時我已經28歲,畢業後第一份薪水是3萬元,我印證四年前我那位老闆說的話,領不到我四年前還沒有大學文憑前的薪水。我摸摸頭,何苦來哉?況且我還背了學貸,退伍後存的錢根本不夠大學四年花費,不借學貸,生活根本無以為繼。然後,我一路借到研究所畢業,乘有能力還錢時,趕緊把學貸還清,那時候的學貸利率是最高的8.1%!
最近,學貸再度成為政治攻防的話題,還不起的學貸(即使利率才1.15%),看來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麼?以私立大學貸款四年後,連本帶利要攤還1,099元,差不多是最低工資的13.1%,這個問題根本在於還款能力,也就是低薪的環境下,還款就是一種壓力。
問題的癥結是低薪,而不是還不起。
看看底下這張圖,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在2018年為40,164元,離2003年的歷史高點40,922元,已經是倒退15年。
用成長率來表示,可以更清楚看到薪資成長率在1990後,幾乎是一路下滑。
1990年後為什麼實質薪資一路下滑?直覺上我認為和台商西進大陸,脫不了干係,勞動力需求降低,直接就表現在工資上。
再來是教改,1994年4月10日教改之後,教育部推動多項教育措施,包括廣設高中大學、建構式數學、國中自願就學方案、九年一貫課程、開放教科書市場、開放師資培育、多元入學方案、綜合高中、12年國教等。然後,一堆大學出現了,一堆大學生出現了,結果大家都很熟悉,人人有大學讀,就經濟解釋來說大學勞動供給增加,但需求下降,結果直接就可以預言是薪資無法成長。
2007年我開始在大學當講師,那一年的實質薪資成長率是-0.1%,已經是成長率的谷底,後來幾年,大學生上課不是睡覺,就是蹺課,直到前幾天我路過某科技大學教學現場,9點鐘的必修課變成「必休克」,現場的學生九成以上呼呼大睡,而台上的老師只能故做鎮定,好好的講課到12點,學生就一路配合睡到12點下課。
我問過很多學生,你們為什麼來讀大學,沒必要花這四年時間,還要背學貸,不但睡了四年什麼都沒學到,還得畢業還錢,還得起嗎?可是,他們這麼回答我,老師,當大家都有大學可以念,我沒大學文憑,不就輸人家了嗎?
借我在事務所老闆的話,讀了大學,真的認為薪水可以增加嗎?還真的驗證他的話。
教改之後,學歷軍備競賽的結果,用基礎經濟學就可以推論,勞動供給增加但勞動需求減少,加上產業遲遲無法轉型升級,工資就是停滯與負成長。這幾天,驚聞經濟部說台商大舉投資臺灣(但沒有實質海外匯回資金),民間投資成長,會不會帶動勞動需求上升,薪資也跟著成長呢?經濟部、主計總處、國發會與勞動部也沒給出答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